1、《勤學》
宋代,汪洙
學向勤中得,螢窗萬卷書。
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
白話文釋義:學問是需要勤奮才能得來的,就像前人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讀很多書。苦學幾年,“三冬文史足用”,學問也就有了,那時候誰還會笑話妳胸無點墨,沒有學問呢?
2、《勸學》
唐代,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白話文釋義: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後悔自己年少時為什麽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3、《學子》
宋代,王令
瑣瑣來學子,從我問古風。
謂言古之人,學不求世功。
白話文釋義:疑慮不定的學生來問我古時候的問題。話說古代的人,學習不會追求世俗功名。
4、《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代,陸遊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白話文釋義: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5、《讀書有所見作》
清代,蕭掄謂
人心如良苗,得養乃滋長;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
壹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
壹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
白話文釋義:人心和禾苗壹樣,得到養分才能生長。禾苗用泉水灌溉,心智用道理陶冶,壹天不讀書,心中便沒有好想法,壹個月不讀書,連耳朵眼睛也失去了原來的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