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意思:寂靜的山谷中人跡罕至,只有桂花在無聲地飄落著。靜悄悄的夜晚,山中更顯得空空蕩蕩。皎潔的月亮升起來了,驚醒了山中棲息的小鳥,山澗中不時地傳出壹陣陣清脆的鳥鳴。
芙蓉樓①送辛漸②
唐王昌齡
寒雨③連江④夜入吳⑤,
平明⑥送客⑦楚山⑧孤⑨。
洛陽10親友如相問,
壹片冰心11在玉壺12。
詞語釋義
“芙蓉樓”是黔陽(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鎮)的名樓,那還有王昌齡的石像和介紹。 “送”是送別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壹位朋友。題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
1.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2.辛漸:詩人的壹位朋友。這首詩是作者在江寧做官時寫的。
3.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
4.連江:滿江。
5.吳:三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遊壹帶,所以稱這壹帶為吳。
6.平明:天亮的時候。
7.客:指辛漸。
8.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遊壹帶,所以稱這壹帶的山為楚山。
9.孤:獨自,孤單壹人。
10.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11.冰心:比喻心的純潔。
12.壹片冰心在玉壺:我的心如晶瑩剔透的冰貯藏在玉壺中壹般。比喻人清廉正直。
作品譯文
透著寒意的雨灑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清晨,當我送別友人之時,感到自己就像楚山壹樣孤獨寂寞。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向妳問起我,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壹顆珍藏在玉壺中的冰壹樣晶瑩純潔。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押韻
本詩壹二四句押“u”韻,韻腳為 “吳、孤、壺”
平仄
格律:○平聲 ●仄聲⊙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寒雨連江夜入吳,○ ● ○ ○ ● ● △,
平明送客楚山孤。○ ● ● ● ● ○ △,
洛陽親友如相問,● ○ ○ ● ○ ○ ●,
壹片冰心在玉壺。● ● ○ ○ ● ● △[1]
寫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兩首,這壹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壹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壹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壹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了壹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嗎?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註在矗立於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壹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壹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壹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話外音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裏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 的。
據《唐才子傳》和《河嶽英靈集》載,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嶺南即是第壹次,從嶺南歸來後,他被任為江苧丞,幾年後再次被貶謫到更遠的龍標,可見當時他正處眾口交毀的惡劣環境之中。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壹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簡介
王昌齡(西元698-756年)字少伯,世稱王龍標, 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王昌齡為“七絕聖手”。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壹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籍貫
有太原、京兆兩說。《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遊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殷番當作殷璠﹞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事跡
他家境比較貧寒,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官汜水尉校書郎),後貶龍標尉,世稱王龍標。 丁嘉耕書詩《芙蓉樓送辛漸》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為江寧丞。 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齡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孟浩然由於吃了些許海鮮而癰疽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還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壹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壹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壹見,竟成永別,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郊遊,也都有詩。 王昌齡作為壹代詩傑,流傳下來的資料卻很少。除了上文所說貶嶺南外,還曾遭過貶,具體時間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認為在天寶六載秋。《詹才子傳》說他“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河嶽英靈集》說他“再歷遐荒”,《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被貶為龍標尉。 更為可悲可嘆的是,王昌齡後來連龍標尉這樣壹小小的職務也沒能保住,離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唐才子傳》載: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裏,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後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曉大漸沮。”壹向同情詩人的張鎬終替王昌齡報了仇。
詩作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壹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壹時,被稱為“詩家天子王昌齡”。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遊頗多,交誼很深,除上文談到與李白、孟浩然的交遊外,還同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誼。他因數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於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並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壹帶。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對他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世稱為七絕聖手。如《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沈,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采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沈德潛《唐詩別裁》說:“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