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鄭板橋蘭竹石詩句

鄭板橋蘭竹石詩句

1. 關於竹石鄭板橋的詩句

關於竹石鄭板橋的詩句 1.鄭板橋的詩竹石

《竹石》是清代畫家鄭燮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壹首詠竹詩。詩人所贊頌的並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剛毅。前兩句贊美立根於破巖中的勁竹的內在精神。開頭壹個“咬”字,壹字千鈞,極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再以“不放松”來補足“咬”字,勁竹的個性特征表露無遺。次句中的“破巖”更襯托出勁竹生命力的頑強。後二句再進壹層寫惡劣的客觀環境對勁竹的磨練與考驗。不管風吹雨打,任憑霜寒雪凍,蒼翠的青竹仍然“堅勁”,傲然挺立。“千磨萬擊”、“東南西北風”,極言考驗之嚴酷。這首詩借物喻人,作者通過詠頌立根破巖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絕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詩語言質樸,寓意深刻。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2.鄭板橋的古詩《竹石》的意思

竹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註釋

1. 《竹石》是壹首題畫詩。

2. 咬定:比喻根紮得結實,像咬著不松口壹樣。

3. 磨:折磨。堅勁:堅定強勁。

4. 爾:妳。這句意思說:隨那東南西北風猛刮,也吹不倒它。

譯文

青竹抱住青山壹直都不放松,

原來是把根深深地紮入巖石的縫隙之中。

經歷狂風千萬次的吹打折磨依舊堅硬如鐵,

任憑妳地東西南北的狂風。

賞析

這是壹首是在竹石圖上的題畫詩,作者詠的是竹石,語言雖然通俗但意義深刻而意味深長。

3.鄭板橋的竹石詩

1、原文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2、註釋

咬定:咬緊

立根:紮根。破巖:裂開的山巖,即巖石的縫隙。

千磨萬擊:指無數的磨難和打擊。堅韌:堅強有力。

任:任憑,無論,不管。爾:妳。

譯文

緊緊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紮根石縫中。

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妳刮東西南北風。

3、簡析

詩中的竹實際上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詩人正是這樣壹種與下層百姓有著較密切的聯系,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巖竹。作者鄭板橋的題畫詩如同其畫壹樣有著很強的立體感,可作畫來欣賞。這首詩正是這樣,無論是竹還是石在詩人筆下都形象鮮明,若在眼前。那沒有實體的風也被描繪得如同拂面而過壹樣。但詩人追求的並不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壹根瘦硬的巖竹中灌註了自己的理想,融進了自己的人格,從而使這竹石透露出壹種畜外的深意和內在的神韻。

這是壹首借物喻人、托物言誌的詩,也是壹首詠物詩。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托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全詩語言簡易明快,執著有力。

4.鄭板橋詩的《竹石》,有急用

竹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註釋] 1. 《竹石》是壹首題畫詩。

2. 咬定:比喻根紮得結實,像咬著不松口壹樣。 3. 磨:折磨。

堅勁:堅定強勁。 4. 爾:那。

這句意思說:隨那東南西北風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說] 這是壹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

首二句說竹子紮根破巖中,基礎牢固。次二句說任憑各方來的風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擊打,它們仍然堅定強勁。

作者在贊美竹石的這種堅定頑強精神中,隱寓了自己風骨的強勁。“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常被用來形容革命者在鬥爭中的堅定立場和受到敵人打擊決不動搖的品格。

[作者簡介] 鄭燮(音謝)(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江蘇省興化縣)人,清代著名書畫家。青竹抱住青山壹直都不放松, 原來是把根深深地紮入巖石的縫隙之中。

經歷狂風千萬次的吹打折磨依舊堅硬如鐵, 任憑妳地東西南北的狂風。

5.鄭板橋的《竹石》的詩原文是什麽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壹.基本概況

《竹石》是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鄭燮的七言絕句。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是贊美了巖竹的題畫詩,是壹首詠物詩。

二.譯文

竹子把根深深地紮進青山裏,它的根牢牢地紮在巖石縫中。經歷成千上萬次的折磨和打擊,它依然那麽堅強,不管妳是吹來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吹來嚴冬的西北風,它都能經受得住,同以前壹樣依然堅韌挺拔,頑強地生存著。

三. 賞析

這是壹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首二句說竹子紮根破巖中,基礎牢固。次二句說任憑各方來的風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擊打,它們仍然堅定強勁。作者在贊美竹子的這種堅定頑強精神中,還表達了自己不怕任何打擊的硬骨頭精神。這首詩常被用來形容革命者在鬥爭中的堅定立場和受到敵人打擊決不動搖的品格。

四.詩人簡介

鄭板橋(1693—1765)清代官吏、書畫家、文學家。名燮,字克柔,漢族,江蘇興化人。壹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壹。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畫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著有《板橋全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1333365633933年進士。中進士後曾歷官河南範縣、山東濰縣知縣,有惠政。以請臻饑民忤大吏,乞疾歸。

6.關於鄭板橋的詩句

1、《竹石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來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2、《題半盆蘭蕊圖 》

盆畫半藏,蘭畫半含。不求發泄,不畏雕殘。

3、《江晴 》

霧裹山疑失,雷鳴雨未休。夕陽開壹半,吐出望江樓。

4、《峭壁蘭 》

峭壁壹千尺,蘭花在空碧。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5、《題畫蘭 》

蘭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長。堅貞還自抱,何事鬥群芳。

6、《竹 》

壹節復壹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7、《盆蘭 》

春蘭未了夏蘭開,萬事催人莫要呆;閱盡榮枯是盆盎,幾回拔去幾回栽。

8、《山中雪後 》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凍,壹種清孤不等閑。

9、《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史,壹枝壹葉總關情。

10、《詠雪 》

壹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都不見。

7.鄭板橋(竹石) 句子賞析

竹石目錄

作者背景

註詞釋義

押韻譯文

名句賞析

竹 石

(清)鄭燮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立 根 原 在 破 巖 中。

千 磨 萬 擊 還 堅 勁,

任 爾 東 西 南 北 風。

[編輯本段]作者背景

鄭燮(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板橋道人。江蘇興化人。生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親鄭立庵是縣私孰教師,教授幾百名學生。鄭燮自幼隨父親讀書,愛讀歷史書和詩文詞集,博學強記,所讀的書都能背誦。少年時在真州毛家灣讀書。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鄉試中舉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禮部試,中進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東範縣令。乾隆十壹年1746年調任濰縣縣令。鄭燮為官,愛民如子,任濰縣縣令時,正逢荒年,不顧他人阻擾,開倉貸糧,令老百姓寫借條,救活壹萬多人;還大興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饑民工作就食。當年入秋又歉收,鄭燮把老百姓的借條,壹把火燒掉;濰縣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為他建立生祠堂。鄭燮對於民事處理公正,十二年沒有壹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遊山東,封鄭燮為書畫史,鄭燮自刻印章壹枚:《乾隆東封書畫史》。

鄭燮為官清廉,後來因老病罷官客居揚州,身無長物,只有廖廖幾卷圖書,便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壹,其詩、書、畫被世人稱為“三絕”。其詩宗陶淵明、陸放翁,畫竹似蘇東坡。鄭燮的書法揉合行書、草書,自成壹體,自號“六分半書”,後人稱為“板橋”體。

著作有《板橋詩鈔》、《板橋詞鈔》、《板橋家書》、《板橋題畫》、《板橋先生印冊》等自刻本行世。

[編輯本段]註詞釋義

竹石:紮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著名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壹首詩。

立根:紮根、生根。

原:本來,原本。

破巖:破裂的巖石。

磨:折磨,挫折。

擊:打擊。

堅勁:堅韌、剛勁。

任:任憑。

爾:妳。

[編輯本段]押韻譯文

咬住了青山就決不肯放松,

根須已經深紮在巖石之中。

歷經千萬次磨煉更加堅韌,

任憑妳東西南北來的狂風。

[編輯本段]名句賞析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既是贊美了巖竹的題畫詩,也是壹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巖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風神;後兩句進壹步寫巖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長就了壹身特別挺拔的豐姿,決不懼怕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鄭燮不但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巖竹壹樣剛強勇敢。

2 竹石,本名陳德忠 1943年生,,筆名竹石、嘉陽生。四川樂山人。1983年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進修壹年。二級編劇。四川省作家協會、四川省戲劇家協會、四川省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四川峨眉戲劇創作聯誼會秘書長、四川省川劇理論研究會理事、樂山市文聯常委、樂山市影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主要從事電視、戲劇及文學創作。其中電視風光片《沫水鄉情》1981年獲四川省優秀文藝作品二等獎;電視劇《春江歸帆》1987年獲第壹屆西南優秀電視單本劇三等獎;電視片《雷電詩魂火鳳凰》獲廣電部、中國廣播電視學會1992年度全國優秀電視社教節目人物類三等獎。散文作品多篇被收入《四川作家協會文學院叢書》之散文、隨筆卷。辭條輯入《四川戲劇家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