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這句詩,源自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的故事。
馬援
《後漢書.馬援傳》記載他年過花甲之際,仍向光武帝請求出征交趾,面對皇帝擔其不能安享晚年之憂時,大義凜然地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意大丈夫戰死沙場上,死得其所,不安老死於戶牖之下。
不過要講原詩,應該脫胎於清末徐錫麟,他所創作的七言絕句《出塞》:“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而非通常所說的龔自珍的《已亥雜詩》。
徐錫麟
畢竟這樣慷慨壹句與"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既不合意又不押韻。
至於最終成句者,則是毛主席。當年他作為熱血青年,從韶山沖走出時,為其有犧牲多壯誌,而立下的豪邁誓言。
青年毛澤東
而後當毛岸英犧牲後,對於是否要把兒子遺體運回國內安葬時,毛主席忍住悲痛,以這壹句詩作答∶"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充分顯示了壹位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懷,從此為國人所悉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