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詩歌鑒賞提問方式及相應的答題技巧

詩歌鑒賞提問方式及相應的答題技巧

您的問題很簡單。呵呵。

給您多壹點總結吧。

詩歌鑒賞技巧

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修辭方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文藝表現方法)、篇章結構。

題目類型:這首詩歌采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變體: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壹方面提具體問題。

答題要領:分析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區分鑒賞要求,即試卷設題是要我們從修辭角度,還是表現手法角度,還是篇章結構,還是兼而有之。

(1)必須準確的指出用了什麽表現手法或何種技巧。 其次才是對相關表達技巧的具體的鑒賞。

(2)結合相關詩句說說這個手法的內容,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

(3)說說作者采取這種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釋

(4)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傳達怎樣的旨趣。運用該手法的好處。在鑒賞過程中的語言表述必須是將詩歌的意境解釋和形式技巧的鑒賞結合在壹起的流暢優美的賞析。

解題格式:

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麽+抒什麽情

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見錯誤:解答這類提問時,常犯的壹個錯誤是對詩歌某個局部的修辭手法進行闡述。這是不對的。但在闡述具體某句詩時,可以談及修辭手法的運用。

例1、閱讀[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①從北地來?

[註]①那:奈何,為什麽。

解答指導 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或表達技巧,壹般從這幾方面入手,看語言有沒有特點(淺易,通俗;典雅、莊重;悲壯、豪邁;清新,質樸;委婉、生動;諷刺、詼諧等)。看有沒有用修辭。看有沒有用特別的表達手法,看結構上有無特點。頭腦中有了這幾方面的輪廓,就可以逐壹對照詩句加以審視。從語言上看,出現了口語“那”,這首詩采用近似日常口語的形式,顯得淺近親切。從修辭上看,三四句采用對比,尾句還運用反問。從表達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卻委婉別致。經過這樣的分析篩選,就可基本把握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了,解答起來也就有路子,有話說了。解答時先說什麽,再說什麽,壹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層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點法,依次說。還要結合詩句來分析,這樣才顯得有根有據。

答參考答案這首詩在語言上運用了日常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等,顯得淺近親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厭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獨在南方思念親人不得北歸,而第四句則采用反問“鴻雁那從北地來?”,與前壹句形成強烈的對比,看似“無理之問”,卻使詩人的思親感情顯得特別真切動人。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註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多為傷春悲離之辭。樓蘭:西漢時樓蘭的壹個國王,曾屢次派人攔殺漢使,後被大將軍霍光派人用計殺掉。

問:談談本詩表達技巧上的妙處。(4分)

答:額聯用典,也使用了反襯手法。“笛中聞折柳”,聽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楊柳”,自然引人想起家鄉的春色和親人,但眼前春色全無,親人遙遙不能相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士積極參戰,英勇殺敵。額聯言簡意賅,對表現戰士們對國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襯托作用。(要切合原詩,有觀點、有分析。)

1、修辭方法:

比喻――用壹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壹種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動感人。

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壹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壹種表現方法,能夠起到含蓄、洗練、委婉和聯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閱讀造成了壹定的影響。古詩詞中的用典有以下幾種情形:①點化前人語句②引用神話故事③運用歷史故事。

點化(化用) ――對前人書面作品的語言和群眾的口頭創造,進行再加工再創造,賦予它新的內容和意境。可分三種:字詞點化、內容升華、意境開拓。

互文――“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壹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壹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壹般有兩種表現形式:A為了避免詞語單調重復,行文時交替使用同義詞,這種互文的特點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詞組或句子裏,處於相應位置的詞可以互釋。這樣可以從已知詞義來推知另壹未知詞義。B是出於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練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於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現壹個而省略另壹個,即“兩物各舉壹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理解這種互文時,必須把上下文保留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彼此映襯才能現出其原意,故習慣上稱之為“互文見義”。

反復――疊字疊詞疊句: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更加生動形象。思想感情的表達更為綿密曲折,音節流美,增強語言的音樂美、修辭美。

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壹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雙關――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壹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

列錦―― 所謂列錦,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壹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象,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壹種修辭手法。運用此修辭可達到的藝術效果是:①凝煉美。詩詞有時故意讓成分殘缺,從而達到簡潔凝煉的效果。②簡遠美。所謂簡遠,是指選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經過作家巧妙的藝術處理,使之凝聚豐富深廣的思想內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說出來,而是委婉地道出,從而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

2、表現手法:

⑴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表達方式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壹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情與景關系: 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為了達到這側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闕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生***鳴。這樣的詩就寫得好,能動人。

抒情手法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愁緒。這種方式比較直觀。

間接抒情――詩人們往往借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托物言誌,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 、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壹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壹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結情,三是緣情寫景。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蓬浮萍、鴻雁閑鶴、長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復雜的思想情感。

註意樂景與哀景的關系:詩歌中只要有景語,就壹定與作者的情感有關,即所謂壹切景語皆情語。關於情景交融的鑒賞,關鍵在於情是何情,事實上也就是要求我們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樂景、愁景?壹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壹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托物言誌和借景抒情區別: 借景抒情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的是情感,表現的是情緒,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樂、哀、愁,但我們絕不會把這種情緒看成是壹種思想。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快樂、悲傷等感情。托物言誌,更重要的是詩人要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托物言誌常常借助於某物的壹些特性,托物言誌的“誌”可以指感情、誌向、情操、愛好、願望、要求等。

描寫技巧:烘托與對比、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

渲染與烘托—-渲染與烘托本都是中國畫中的壹種技法,渲染是指國畫中,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這樣壹種加濃形象的手法。詩歌中則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對同壹事物,可以從正面渲染,也可以從側面烘托。

襯托與對比――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壹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條件來突出主體。反襯就是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襯托主體。對比就是把不同的兩個事物或壹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用對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對比鮮明,反差強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虛實結合――定義: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裏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壹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借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二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壹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簡單說,“虛”的方法,其實也就是作者想象聯想的方式,從我們讀過的作品來看,主要有兩種:壹是遙想,二是夢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則為實。“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中心的。

動靜結合——在中國古代詩歌裏,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註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壹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每著壹字”,而使“境界全出”。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壹種意境裏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裏的“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為聲,“動”為動),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壹。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正側結合――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方式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點面結合――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寫的景物也壹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在寫景狀物時,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必須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壹點,隱括全面的效果。

細節描寫――中國古典詩詞壹般篇幅短小精悍,這樣就不象敘事性作品那樣有過多的細節描寫。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樣不能忽視了其中的細節描寫。這壹點特別需要加以註意。文學作品中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也能獲得“見微而知著”的效果。

觀察角度的變化――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壹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白描工筆――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壹,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幹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工筆,原是壹種繪畫的筆法,後指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

以少總多、以小見大―― 以少總多應具有以下特征: 概括性:所表現的事物所具有的***性、必然性,能夠啟發讀者的聯想。具體性:指所表現的事物具有個性、偶然性,體現為感性的,能夠限制讀者的聯想。以小見大是以局部見全體、以有限見無限,通過典型和象征,借助於人們的生活體驗,達到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在古代詩歌中,常常表現了窗中觀景的藝術趣味,通過有限聯想到無限,"物小蘊大",意趣無窮。同樣,竹中觀日、鏡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樣具有這種藝術效果。特點:壹詩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讀者的腦海裏喚起大的境界,所謂"以小景傳大景之情"。二寫社會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細節來表現重大的社會內容,絕句尤適宜用這壹手法。

詩中有畫 ――就是在寫景詩歌中,運用工筆手法,描寫出壹個個畫面,表現壹種意境。蘇東坡稱道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這評語十分中肯。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總是勾勒壹個畫面,透著壹股空靈微妙的意蘊,

文藝表現方法 :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想等。

比興手法――比喻本是壹種把壹事物比成另壹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壹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情感更濃郁。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征。

人物形象鑒賞題答案壹般有三部分構成:

(1)概括形象特點;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註意表達技巧);

(3)指出形象的意義(註意情感)。

鑒賞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詞語

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心憂天下、憂國憂民、寄情山水、歸隱田園、懷才不遇、壯誌難酬、慷慨憤世、矢誌報國、報國無門、建功立業、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獻身邊塞、反對征伐、愛恨情長、憫農憐農、熱愛山川、哀嘆昔盛今衰等。

煉字題的答題步驟

(1)尋找並鑒賞詩句中精練的詞語:

1.鑒賞精練的動詞 2.鑒賞精練的形容詞

(2)如何進行語言表述(步驟如下)

第壹、把這個詞放在句中作具體解釋。

第二、看這個字或者詞有沒有構成語法現象,有沒有用到什麽修辭手法以及其他的表達技巧,然後加壹些描述性的術語,如精練傳神、繪聲繪色、生動形象等。

第三、回答它這樣用有什麽作用(意境、感情)。

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壹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 ①這首詩描繪了壹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②從“情”和“景”的角度對某首詩或詞作壹賞析。

分析意境通用的答題思路

① 描繪詩歌展現的圖景畫面(有藝術手法的結合藝術手法)。抓住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壹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壹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等,註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營造氛圍的作用意義。包括是什麽和為什麽兩部分。比如只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具體答出為什麽而“感傷”。

表達技巧類題型

鑒賞詩詞的表達技巧就是分析作品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這些表達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麽作用,表達了什麽內容情感。

答題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1)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 (2)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壹些表現手法。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哪裏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有何作用,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壹詞(或壹句)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或“字眼”或“詩眼”),為什麽?

提問變體:哪字詞(句)是理解全詩的關鍵(或“字眼”或“詩眼”)?

答題註意:“提問變體”問題作答,千萬不要只回答出哪字就草率收兵了,應該象“提問方式”中要求回答“為什麽”才可。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壹個字或壹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或全詩的感情基調,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查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解答分析註意:切入分析壹般抓兩點:①如是從內容或結構上去問哪句是領全詩詞時,分析時壹般抓在內容上能起總領的句子或結構上能起承上啟下的句子,如下答題示例第②步驟;②當問哪個字時,壹般宜抓住能體現或表現詩人情感的動詞或形容詞去理解分析,如:

“喜”“惜”“悲”“痛”“怒”“哀”“憤”“怨”“嘆”“笑”“喜”“愁”“樂”“冷”“涼”“閑”等,或體現冷、熱色調的詞(如“暗”“灰”“黑”“明”“亮”“紅”等)去把握分析。

答題步驟:①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從該詞在全詩的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觀點不同型

提問方式: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妳覺得呢?

提問變體:有人認為某字用得好,有人認為某字用得不好,妳認為呢?

解答分析:依據原詩詞作答,壹定要從原詩詞中找到原因、理由。

答題步驟:找到原詩詞句中的關鍵幾點,分條作答,用翻譯的形式就可以。

對比鑒賞型

提問方式:兩首詩詞出現進行內容、主題、方法等方面的對比;也有與學過的課文詩句的對比。

提問變體:說出相同點或不同點。有的指氛圍、感情,有的指風格、方法。

解答分析:依據原詩詞作答,要從原詩詞中找理由。

答題步驟:相同點作答,應從詩詞中找出有***同點的相關原句或關鍵字眼(有時也可對句子或詞語作壹解釋)來說出他們***同的地方、不同點作答,關鍵是抓住其能體現或說明不同點的相關語句或字眼,讓原句中的詞語去說話,體現或說明不同之處。

盡管詩歌鑒賞的提問形式千變萬化,但總括起來大致有如下幾種類型:

(1)詩意理解型。提問方式:某某壹詞的寓意是什麽?或表現了什麽?結合全詩,談談妳對第幾聯的理解。如2004年天津卷第16題:閱讀下面壹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唐·李白《聽蜀僧浚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壹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①詩的第二聯中“壹揮手”和“萬壑松”分別表現了什麽?②結合全詩談談妳對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的理解。這類提問著眼點是如何正確的解讀文本,答案的組織就要從讀懂詩意入手。“壹揮手”寫蜀僧彈琴的姿態、動作、技巧等。“萬壑松”寫出琴聲的音樂效果。“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寫曲終時的景色,寫出了作者沈醉於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2)語言特色型。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點?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或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能用來回答這類題的常用詞語壹般有:清新自然、平淡有趣、含蓄蘊藉、質樸明快、凝練簡潔、生動傳神、婉約清麗、雄渾豪放、口語化、喜用典等,了解這些知識,學生對問題就能輕松作答。如《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答題步驟:①用壹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②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③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3)意境分析型。提問方式:這首詩描繪了壹幅怎樣的畫面?營造了壹種怎樣的意境(氛圍)?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回答這類題目壹般可從三個方面入手:①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歌中展現的圖境畫面,既要忠於原詩,又要有自己的聯想和想像,語言力求優美;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或清新淡雅、恬靜優美,或孤寂冷清、蕭瑟淒涼,或雄渾壯闊、大氣磅礴等,用詞要能準確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③根據詩歌情境氛圍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是高興激動、痛苦憂傷,還是孤寂惆悵、失意仿徨。

如司空曙《江村即事》:“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壹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①這首詩通過對什麽事物的描述,寫出壹種什麽樣的意境?②這首詩的“詩眼”在哪裏?後兩句中“縱然”、“只在”兩個關聯詞起了什麽作用?請結合詩句的內容作簡要分析。①這首詩寫江村眼前情事,但詩人並不鋪寫江村景色,而是通過江上釣魚者的壹個細小動作及心理活動,反映江村生活的壹個側面,寫出真切而又甜美的意境。②這首詩的關鍵就在“不系船”,以下詩句全從這三個字生出,詩的最後兩句回答了“不系船”的原因,通過“縱然”、“只在”兩個詞壹放壹收,就把意思更推進了壹層,且不說夜裏不壹定起風,即使起風,沒有纜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長滿蘆花的淺水邊,又有什麽關系呢?這裏,詩人沒有刻畫幽謐、恬靜的自然環境,然而,釣者悠閑自得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寧靜優美的景色卻躍然紙上。

(4)技巧把握型。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等?遇到這類題,主要分三個步驟作答:①明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②結合詩句作具體闡述;③指出這種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遵照這三個步驟,就不會出現大的漏洞。如2005年全國Ⅱ卷第12題:閱讀下面壹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李華《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車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壹路鳥空啼。”①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具體說明?②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答:①對偶。“芳樹”對“村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②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壹句壹景,每個畫面都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壹絲傷春、淒涼之情。

當然,無論是詩意的理解,語言特色的分析,還是技巧的把握,都不是孤立的,是單獨提問,還是綜合提問,應據情而定,靈活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