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尋陽上崔相渙其三》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虛傳壹片雨。
枉作陽臺神。
縱為夢裏相隨去。
不是襄王傾國人。
《江上寄巴東故人》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漢水波浪遠,巫山雲雨飛。東風吹客夢,西落此中時。
覺後思白帝,佳人與我違。瞿塘饒賈客,音信莫令稀。
《登錦城散花樓》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
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
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
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
今來壹登望,如上九天遊。
2.李白寫雪的詩句李白寫雪的詩句有:
1、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2、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3、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4、壹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
5、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
6、孤飛壹片雪,百裏見秋毫。
7、湖清霜鏡曉,濤白雪山來。
8、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9、洗兵條支海上波, 放馬天山雪中草。
10、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11、秀眉霜雪顏桃花,骨青髓綠長美好。
12、白雪關山遠,黃雲海戍迷。
13、畫堂晨起,來報雪花墜。
14、天山三丈雪,豈是遠行時。
15、花明玉關雪,葉暖金窗煙。
16、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
3.關於天氣,氣候的詩,全詩與氣候、天氣有關的詩句 有關氣候的詩句: 1.“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反映了冷風過境時先刮風後降水(雪)的天氣變化特征 2.“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反映了氣溫垂直分布的特點,正是因為氣溫隨地勢的上升而降低(地勢每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6℃)這壹特點,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遲不壹這種地理現象 3.“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睛卻有睛” 說明在同壹時刻,不同的地方天氣是不相同的。
也是對流雨的極好寫照,從詩句中我們能體會對流雨的特點是:降水強度大,範圍小,歷時短等。 4.“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是說我國南方和北方氣候差異大,二月時,江南已經鮮花滿枝,而其它地方卻十分寒冷。 5.“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是說我國春季普遍存在著氣溫回升快,降水少的情況。 6.“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是說四川巴山地區因受地形的影響,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氣。 7.“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說明地勢越高氣溫越低。 8.“五月天山雪,開花只有寒。”
: 壹是說明地勢越高氣溫越低的道理,二是說明天山海拔高。 9.“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
說明我國春季氣溫多變、不穩定的特點。 10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是說玉門關位於我國的非季風區,溫暖濕潤的夏季風很難到達這裏。 “春風”可理解為夏季風,我國西部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受夏季風的影響小,幹旱少雨。
有關天氣的詩句: 詩中日 1.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漢樂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3.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杜甫《絕句》) 4.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劉長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7.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8.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日》) 9.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另樣紅。(楊萬裏《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0.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李白《望天門山》》 詩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盧綸《塞下曲》) 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裏館》) 8.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0.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詩中風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2.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 3.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盧綸《塞下曲》) 4.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自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5.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隨風潛入夜,滑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7.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9.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李商隱《無題》) 10.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詩中雨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2.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螟》) 3.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5.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誌和《漁歌子》) 6.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人夢來。(陸遊《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 7.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杜牧《清明》) 8.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9.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詩中雪 1.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王維《觀獵》) 2.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塞下曲》) 3.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8.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9.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杜甫《絕句》) 10.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關於氣象的詩句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2、雨寂百草換新顏,風息樹梢立姿閑。
3、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陽紅。
4、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6、夏雨隔丘田,牯牛濕半邊;昆山日日雨,常熟只聞雷。
7、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8、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9、烏雲壓城城欲摧。
10、日落胭脂紅,無雨必有風。夜裏星光明,明朝依舊晴。
望采納,O(∩_∩)O謝謝
5.關於天氣的詩句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李商隱《嫦娥》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溪雲初起日沈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鹹陽城東樓 / 鹹陽城西樓晚眺 / 西門》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誌南《絕句》
小樓壹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遊《臨安春雨初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遊《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
6.李白詩歌是如何體現盛唐氣象的李白詩歌中的盛唐氣象 “盛唐氣象所指的是詩歌中蓬勃的氣象。”
[1] 它“著眼於盛唐詩歌給人的總體印象,詩歌的時代風格、時代精神:博大、雄渾、深遠、超逸;充沛的活力、創造的愉悅、嶄新的體驗;以及通過意象的運用、意境的呈現,性情和聲色的結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2] ;它涵蓋了盛唐文人在文學中表現出的開闊的眼界,自由活躍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奮昂揚的氣概。它展現了強大民族鼎盛時代的整體精神風貌。
作為這壹時期的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他的詩歌強烈而鮮明地表現出這種盛唐氣象。 壹、繁榮時代強盛民族的優越感、自信心和詩人積極的人生態度,遠大的政治抱負。
壹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 隱隱五鳳樓,峨峨橫三川。
王侯像星月,賓客如雲煙。 鬥雞金宮裏,蹴鞠瑤臺邊。
——李白《古詩五十九》(其四十六)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憶昔二首》(其壹) 唐開國至“安史之亂”前,國家壹直處於上升狀態,特別是開元、天寶年間,四海升平,國泰民安,已達到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這種空前盛世極大地激發了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時代優越感。
詩人禁不住內心的激動而放聲歌唱,贊美這個時代,並決心獻身這個時代。 “非無江海誌,瀟灑送日月。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杜甫在他的《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裏盛贊唐玄宗,將其與古代聖明君王堯舜相比,進而抒寫自己的報國熱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裏以洞庭湖為喻,表明他生當盛世,又逢明主,就必須有為於天下,而不能無所事事地“端居”。
“結束浮雲駿,翩翩出從戎。……萬裏不惜死,壹朝得成功。
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士,壹經何足窮。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適在他的《塞下曲》)中歌頌邊塞戰爭的勝利,表明他對國家民族滿懷信心,希望從戎征戰,建立軍功,而不屑做壹個窮經書生。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 車師西門佇獻捷。”——岑參在他的《走馬川行》中熱情謳歌了西征軍萬難不懼萬死不辭地勇過走馬川後,又萬般自信地預言敵軍必聞風喪膽,捷報必立馬傳來。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在他的《從軍行》(其四)中慷慨激昂地代征戰將士發出破敵的鋼鐵誓言。
在這種國富民強,群情振奮的時代,李白也寫了許多表達自己慷慨報國,要赴邊關殺敵的邊塞詩。如《塞下曲六首》其壹(“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從軍行》(“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等。
但李白更多的是以古代著名的興邦定國的大賢自比,表現他建功立業的理想。如《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震動。
潛匿遊下邳,豈曰非智勇。 再如《梁甫吟》: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 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
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 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 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 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
再如《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壯誌吞鹹京。
再如《永王東巡歌十壹首》(其二):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李白對古代建有奇功的人極力盛贊,壹方面表現出他入世的願望,壹方面還在入世的基礎上表現出他對建立功業的渴望。
張良智勇俠豪,未隨高祖前就為報效韓國,求覓壯士椎擊秦始皇於博浪沙。單是這壹點,李白就異常敬佩。
姜太公以朝歌屠叟年八十而遇文王,輔佐武王建立周朝。酈食其不過高陽酒徒,以三寸不爛之舌東下齊七十二城。
李白對他們的奇才奇智也是傾慕至極。諸葛亮深居隆中,躬自耕種,出山之後跟隨先主劉備南征北戰,取得了三分天下的奇功。
謝安野林逸士,東山復出,掃退數十萬南下敵兵……。他們都是時代的締造者或局面的開創者。
李白渴望成為這樣的人,渴望建立這樣的功勛。在這種理想的驅動下,他由衷地開始崇拜這些古代英雄,並極力謳歌他們,在這些謳歌中寄托著他遠大的政治抱負。
李白如此熱忱地追求理想是他積極人生態度的延續,同時也是來自於這個時代精神的激勵與鼓舞。 李白的報國熱情是濃烈深沈的,信念是堅定的,在任何情況下他都不放棄。
當入仕受阻時,他憤慨賦詩:“玉不自言如桃李,魚目笑之卞和恥,楚國青蠅何太多,連城白璧遭讒毀。”(《鞠歌行》)“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
(《古詩五十九》其三十九)。但不管他怎樣慷慨陳詞,怎樣說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對自己的能力,對國家社會的前途命運,他始終信心十足。
如他的《行路難三首》(其壹):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