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登金陵鳳凰臺表明主旨的詩句

登金陵鳳凰臺表明主旨的詩句

表明主旨的詩句: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兩句詩句暗示皇帝已經被奸佞所包圍,朝政已經腐敗,表達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沈痛心情。

壹、詩作原文

《登金陵鳳凰臺》

作者: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二、詩歌註解

1、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

2、晉代:指東晉,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

3、衣冠:指當時名門世族。

4、成古丘:意謂這些人物今已剩下壹堆古墓了。丘:墳墓。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長江邊上。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遠,看不大清楚。

7、二水:壹作“壹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

相連。位於今南京市水西門外,已辟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該園在明朝初年是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業,故稱為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

後徐達後裔徐天賜將該園擴建成當時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園林,取名為東園。該園成為園主與王世貞、吳承恩等許多著名文人詩酒歡會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

時,曾慕名到該園賞景釣魚。入清以後,因不斷受到戰火與人為的破壞,以致景物雕零,園林蕭瑟,壹代名園已成遺址。民國期間,南京市政府於1929年將該處

建為“白鷺洲公園”。至日偽期間又遭摧殘,公園淪為壹片廢墟。

8、白鷺洲:古代長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門外,因多聚白鷺而得名。

9、浮雲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賢良。比喻讒臣當道。浮雲:陸賈《新語·察征》:“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韻譯

古老的鳳凰臺曾有鳳凰翔集遨遊;風去臺空唯有長江流水日日依舊。

東吳時代的宮苑雜草埋沒了幽徑;晉代的名門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為那些浮去遮蔽光輝的白日;登高不見長安城怎麽不使人發愁?

翻譯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裏遊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

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中,化為壹抔黃土。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

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天上的浮雲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鳳凰臺

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江南東道江寧縣:"鳳凰山,在縣北壹裏,周回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澗。宋元嘉十六年,有三

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群集。仍置鳳凰臺裏,起臺於山,號為鳳凰山。"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壹:"金陵鳳凰臺,在城之東南,四

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唯謫仙為絕唱"(又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壹)。

三、詩歌評析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而創作的懷古抒情之作。全詩八句五十六字,以登臨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

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誌言情,用以表達深沈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此詩氣韻高古,格調悠遠,體現了李白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色。

李白很少寫七言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壹說是作者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臺的傳說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

用了三個“鳳”字,但絲毫不使人嫌其重復,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的毛病。鳳凰臺為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據《江南通誌》載:“鳳凰臺在江寧

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於山,謂之鳳凰山,裏

曰鳳凰裏。”李白用“鳳凰臺”不是壹般意義上的登臨抒懷,而是別有機杼。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便壹直被認為有祥瑞的意義,並且與社會的發展有關:美好的時

代,鳳凰鳥則從天而降,壹片天籟之聲。因此,鳳凰鳥的出現,多半顯示著稱頌的意義。然而李白在這裏首先點出鳳凰,卻恰恰相反:他所抒發則是由繁華易逝,聖

時難在,惟有山水長存所生發出的無限感慨。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永遠的過去了,繁華的六朝也已經永遠的過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長江之水與巍峨的鳳凰之山依

舊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從“鳳去臺空”的變化時空入手,繼續深入開掘其中的啟示意義。“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吳大帝,風流

倜儻的六朝人物,以及眾多的統治者,他們都已經被埋入墳墓,成為歷史的陳跡;就連那巍峨的宮殿也已經荒蕪破敗,壹片斷壁殘垣。煊赫與繁華並沒有留給歷史可

以值得紀念的東西。這裏含蘊著李白獨特的歷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與“功高不受賞,長揖歸故園”的高士、哲人,獲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

時,李白敢於藐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偶像的精神束縛,以至於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所以,李白對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壹些感慨之外,沒

有絲毫惋惜。那麽,當他把歷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時候,蔑視的態度是顯而易見。花草蓬勃,天地依舊,壹切都按照規律變化發展著。這就是歷史,這就是

千古的興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接下二句表現出李白沒有讓自己的思想完全沈浸在對歷史的憑吊當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懷。三山亦為地點,舊說在金陵西南的江邊。據《景定建康誌》載:“其山積石森郁,濱於大江,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又據陸遊的

《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余裏。”陸遊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恰好箋註說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隱

若現的景象描寫。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鷺洲”,橫亙於金陵西長江裏,竟把長江分割成為兩半。於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闊,賦予人以強健的氣勢,寬廣的胸懷,也

把人從歷史的遐想中拉回現實,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無限。

李白雖然具有超脫塵俗的理想願望,但他的心卻始終關切著現實政治與社會生活,於是當他對歷史與自然進行親切的光顧之後,又把自己的眼睛轉向現實

政治。他極目遠眺,試圖從六朝的帝都放眼到當時的權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長安。然而他的努力失敗了,原因是“總為浮雲能蔽日”,只好“長安不

見使人愁”。於是,浮雲悠悠,愁思無限,壯誌難酬,哀怨如縷。在這裏李白化用了陸賈《新語》中的“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的說法,用來寄予自己的

內心懷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惡如仇,他的“與爾同消萬古愁”的情結,仿佛也就容易理解。特別是其中的“長安不見”又內含遠望之“登”字義,既與題目遙相呼

應,更把無限的情思塗抹到水天壹色的大江、巍峨崢嶸的青山與澄澈無際的天空當中。這樣心中情與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織在壹起,於是山光水色,發思古之幽情,

思接千載;江水滔滔,吟傷今之離恨,流韻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