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賦《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朱熹《詩集傳》:賦也。
方玉潤《詩經原始》:殊知此詩之妙,正在其無所指實而愈佳也。夫佳詩不必盡皆征實,自鳴天籟,壹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無限。
若實而按之,興會索然矣。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
……今世南方婦女登山采茶,結伴謳歌,猶有此遺風雲。二、《詩經》中的比興《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領如蝤蠐,齒如瓠犀。《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有美壹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鄭玄《毛詩箋》:蒲以喻所說(悅)男之性,荷以喻所說(悅)女之容體也。
三,賦比興表現手法的作用 賦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壹種表現手法。它的特點就是敷陳、直言,即直接敘述事物,鋪陳情節,抒發感情。
比分為比喻和比擬。比體詩的特點是以彼物寫此物,詩中所描寫的事物並不是詩人真正要歌詠的對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碩鼠》壹詩中,就是運用了比的表現手法,通過描寫令人憎惡的老鼠,將奴隸主貪婪殘忍的本性表現的淋漓盡致。為什麽不直接表達而要用比呢?運用比擬表達喜愛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給人親切之感;用它表現醜惡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畢露,給人厭惡之感。
興,即起興,在壹首詩的開頭,或壹章詩的開頭。先讓我們來看壹首詩。
《風雨》中運用興的表現手法的句子是“風雨淒淒,雞鳴喈喈;風雨蕭蕭,雞鳴膠膠;風雨如悔,雞鳴不已。”為什麽不直接說出要寫的內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過對《詩經》的研究,有些詩中的興起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例如,《風雨》寫的是在傍晚時節,外面下班著小雨,刮著風,女主人公正在思念著自己的夫君,此時,聽見了外面的雞鳴聲。
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悵之情。興在這裏就起到了渲染了壹種淒涼的氣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有些詩中的興沒有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與下文也沒有什麽聯系。例如,《黃鳥》的“交交黃鳥,止於棘,止於楚,止於桑。
與下文的子車家的三個兒子為秦穆公殉葬沒有聯系,興就起到了提示、渲染壹種氣氛,幫我們完成從日常生活到詩歌欣賞的過度作用。 人們常常把比、興兩種表現手法截然分開,在研究中我們認為,比興兩種表現手法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詩中是有壹定聯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現象來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來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由葉子的鮮嫩而至的枯黃,來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這裏的興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興在詩歌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詩歌也就失去了美學價值,失去了感染力。
2.賦比興 詩句什麽?賦比興是詩經的主要三種表現手法。
是中國古代對於詩歌表現方法的歸納。它是根據《詩經》的創作經驗總結出來的。
最早的記載見於《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後來,《毛詩序》又將“六詩”稱之為“六義”:“故詩有六義焉:壹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對此解釋說:“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
3.詩經中賦比興的比是比喻嗎在中學階段,對於這個知識點,不要求學生壹定要詳細了解,壹般只要學生知道詩經中的“比”跟我們現代說的比喻差不多就行了,不過妳們老師說的也對,簡單說來,比就是比方, 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包括明喻和暗喻。比體詩的特點是以彼物寫此物,詩中所描寫的事物並不是詩人真正要歌詠的對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
《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雕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
另外,有時我們也可能在詩經中“比”中感受到借代,誇張等表達效果。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之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另壹說,用桑葉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時。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從桑葉青青到桑葉黃落,不僅顯示了女子年齡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時光的推移。另壹說,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桑葚是甜的,鳩多食則易致醉;比喻愛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戀則易上當受騙。男人沈溺於愛情猶可解脫,女子壹旦墮入愛河,則無法掙離。這是多麽沈痛的語言!
如果妳還想更加準確的、深層次的了解,最好是查壹查專業書籍!
4.賦比興詩句什麽?賦比興是詩經的主要三種表現手法.是中國古代對於詩歌表現方法的歸納.它是根據《詩經》的創作經驗總結出來的.最早的記載見於《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後來,《毛詩序》又將“六詩”稱之為“六義”:“故詩有六義焉:壹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對此解釋說:“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
5.賦比興中的比指什麽比就是類比,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體或情感,借壹個事物作類比 壹般說,用來作比的事物總比被比的本體事物更加生動具體、鮮明淺近而為人們所知,便於人們聯想和想象。形象生動,鮮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詩經》中比的運用很廣泛,比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擬物手法表達感情的比體詩,如《魏風·碩鼠》《小雅·鶴鳴》,獨具特色:而壹首詩中部分運用比的手法,更是豐富。
《衛風·碩人》,描繪莊姜之美,用了壹連串的比“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6.詩經中運用比的例子賦比興的手法 後人曾經把《詩經》的藝術表現手法概括為賦、比、興三種,這三者也確實是《詩經》最基本的藝術手法。關於賦比興的含義,歷來眾說紛紜,宋代朱熹的解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他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賦是《詩經》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之壹,這種直接敘寫的例子多不勝舉,《豳風·七月》就集中運用了賦的手法,按照季節物候變化的順序,鋪敘了農家壹年四季的生活。其他如《氓》中棄婦的不幸遭遇、《君子於役》中黃昏時分農家小院的情景、《擊鼓》中對家鄉妻子的深摯思念以及《溱洧》中男女相約遊春的歡樂等,也都是用賦的手法直接敘寫出來的。
“興”壹般用於詩歌的開頭,《詩經》民歌中借以起興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如爛漫的桃花(《桃夭》)、和鳴的雎鳩(《關雎》)、猗猗的綠竹(《淇奧》)、皎潔的月亮(《月出》)等。這些物象本身就使人感覺優美的詩意。而興的妙處更在於借以起興的物象和下文之間有著壹種若有若無的關聯,它或襯托,或暗喻,給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粗獷尚武的《秦風》中有壹首蕩氣回腸的戀曲《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首詩壹唱三嘆,訴說著對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的向往,而那用來起興的蒼蒼蒹葭、清清白露,和主人公憂傷悵惘的心情互相映襯,使全詩都籠著壹層淡淡的哀傷。王國維曾經贊譽它“最得風人深致”,而這正得力於“興”的妙用。
“比”在民歌中也俯拾皆是,比的運用使得詩歌的語言更加生動傳神,如《碩人》連用了六個比喻來誇寫女子的美貌: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這些比喻把女子的美麗描畫地鮮活靈動,使人幾乎有耳聞目睹之感,而這些比喻也因此被後世不斷沿用,成為描寫女子美麗的習語。其他如用癩蛤蟆比喻荒淫好色的衛莊公(《新臺》)、用美麗的蕣華比喻女子的容顏(《有女同車》)等,也同樣貼切逼真。
《國風》民歌中還經常用比喻把抽象的心情甚至品德具象化,像下面這樣的句子: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邶風·柏舟》
未見君子,惄如朝饑。《周南·汝墳》)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衛風·淇奧》)
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魏風·汾沮洳》)
這些新穎活潑的比喻,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回環復沓的章法 《詩經》民歌壹般由若幹章組成,每章之間常常只更換壹兩個字,例如《采葛》:
彼采葛兮,壹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壹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壹日不見,如三歲兮。
這首詩三章之間只變換了六個字,其他的語言全都壹樣。這就是回環復沓的結構形式。這種形式是民歌中獨有的。民歌大多是即興抒情之作,它全部的目的只在抒情。而《詩經》民歌的語言是洗練的,往往寥寥幾句就能表明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