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春節傳統中,長輩給年輕人發紅包,而同齡人中卻沒有紅包這壹說。
紅包也被稱為“壓歲錢”。其實早前叫“壓歲錢”,意思是壓制邪氣,讓孩子不會被邪氣打擾,才能在新的壹年裏平安健康快樂。
所以,春節到了,父母抱著這樣的心給孩子壓歲錢,孩子得到壓歲錢和父母的祝福自然是開心的。
阿清吳曼雲《壓歲錢》詩中說:“百行長,五顏六色,從枕上收來,商量鞭炮價錢,商量價錢,加的姑娘忙了壹夜。”
在詩中,焦耳以壹種可愛的方式得到了壓歲錢,這也是給這壹年增添歡樂的因素之壹。
中國的傳統節日延續了幾千年,有些習俗不變,但賦予的意義卻在不斷變化。
不可否認,現代社會的壓歲錢趨於陳腐。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孩子們得到的壓歲錢越來越多,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
孩子從父母長輩手裏拿到壓歲錢,更在意拿到的人民幣面值,卻不知道長輩祝福的意義。
傳統文化教育是壹種亞文化教育,壹旦缺失,也是教育的缺陷。教育的缺陷會導致國民性的缺陷,教育也會失去傳承文化的使命。
利用春節長輩給的壓歲錢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通過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裏得到壓歲錢,孩子們可以感受到節日的氣氛,並了解更多關於春節的習俗和文化。
而且每年春節都在不斷加強。在與父母長輩交流時,他們會對壓歲錢的意義和這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會傳承這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