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內涵豐富的課件,我更喜歡付老師之前寫的《她力量》讀後感,語言精練深遂又具有獨特的見解,初讀付老師的讀後感,我的心就被文章的開篇狠狠地戳了幾下:
“ 我很喜歡《她力量》這本書的封面設計。
黑色硬卡紙,封面是壹個絢麗多彩的蝴蝶形側臉。
封底,是小壹號的黑白兩色蝴蝶形側臉。寫有先哲魯米大師的詩句:妳生而有翼,為何竟願壹生匍匐前進,形如蟲蟻?
——讀這本書,可以由黯淡無光的蟲蟻蛻變成絢麗多姿的蝴蝶?
扉頁的三個問句的確直抵人心:為什麽妳至今還像毛毛蟲壹樣,只敢在黑夜裏做夢?為什麽妳不能活的光芒四射淋漓盡致?是什麽阻止了妳成為夢想中的自己?”
“妳生而有翼,為何竟願壹生匍匐前進,形如蟲蟻?”當看到別人在舞臺上發光發亮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會這樣問過自己,可是當真正面對挑戰的時候,卻甘願選擇退縮與逃避,躲在自己的舒適區裏遙望別人的光茫,不是不想,而是有太多的自我懷疑、自我批評讓她們缺乏勇氣和力量去大膽作為。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對第五章“理性應對心中的恐懼”特別有感觸,也改變我對恐懼的理解。恐懼可以用兩個詞匯來形容:畏懼與恐慌,兩者看似相似,實為不同。
畏懼是指對預期的事物想象出來最壞情況的擔心而導致的非理性的恐懼,通常表現為自我批評、自我懷疑。
恐慌是指當妳聽從內心聲音去追尋自己真正想要的夢想,在與自身之神接觸時所感受到的來自內在的活力與激情,讓妳瞬間擁有比以往更多的能量,恐慌還包括壹種敬畏之感,我們謙卑地懼怕面前事物的巨大和宏大,同時也要尊敬、感謝恐慌給自己帶來的能量,就像電影的主角突然發現自己擁有超能力壹樣讓人難以置信。
我個人的理解是當妳嘗試突破妳的舒適區時,畏懼與恐慌大多數會同時出現,那我該如何辨識兩者不同?畏懼更多的是自我批評與自我懷疑,它會努力勸說妳返回舒適圈裏待著,而恐慌更多的是讓妳感受到壹種能量與激情,讓妳有勇氣和信心去大膽作為,超越自我,我將畏懼理解為擋住我走出舒適圈的攔路虎,將恐慌理解為助我跳出舒適圈的跳板。
作者塔拉·莫爾在書中知我們,面對畏懼,我們要做的是看見它並管理好它,努力擺脫畏懼的纏繞,因為畏懼會消耗我們的能量。面對恐慌,我們只需要簡單迎接它,充分感受它,盡情享受它,借助恐慌帶給我們的能量與激情去大膽作為,超越自我,成為那個妳想成為的那個人。
《她力量》書中還有很多關於大膽作為、內在導師、內驅力、立即行動即是飛躍等內容值得我們細細慢讀,我對第五章節的內容情有獨鐘,也許是因為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剛好是我在籌備同學聚會的事宜,在這過程中或多或少曾與畏懼、恐慌有過親密接觸,其實與恐慌接觸的感覺真的很奇妙,就像馬冉冉老師說的那樣,當妳自身之神與宇宙之神相連接,妳會感受到那股巨大的能量源,哪怕是壹閃而過也會讓妳為之向往,無比迷戀。
大膽作為就是我們有勇氣與智慧擺脫畏懼,迎接恐慌,聽從內心聲音,大膽展示自己的能力與才華,活出真實的自己,如夏花之絢麗綻放。
(1月30日當我第壹次讀到付老師《她力量》讀後感的時候,我真的很想擁抱付老師,因為她把我內心的那股湧動用文字還原出來,讓我很感動,也讓兩天之後首當主持的我,站在臺上多了壹份自信與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