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湧來伴隨著陣陣洶湧澎湃的巨浪,浪花拍到岸上,頃刻間猶如雪山倒塌;遠處的江面上有人乘著漁船在垂釣倒映在江面上的明月。
江上的橋正對著金山寺的大門,寺內的松間小路十分狹小;門檻面對著泉眼,從石頭流過的水流很清澈。
綿延不絕的排排綠樹伴著廣闊的江河,迎來了天明;紅霞彌漫伴著海上的夕陽,天氣十分晴朗。
遙望四周天空的雲和江水交融在壹起,江邊圍繞著許多碧綠的山峰,有幾只鴻鵠輕盈矯捷地飛過。
原文:《題金山寺》
作者蘇軾?朝代宋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睛。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鴻輕。
輕鴻數點千峰碧,水接雲邊四望遙。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壹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它是漢語特有的壹種使用詞序回環往復的修辭方法,文體上稱之為“回文體”。唐代上官儀說,“詩有八對”,其七曰“回文對”,“清新因意得,意得逐清新”,用的就是這種措辭方法。
充分展示並利用了漢語以單音節語素為主和以語序為重要語法手段這兩大特點,讀來回環往復,綿延無盡,給人以蕩氣回腸,意興盎然的美感。
回文的形式在晉代以後就很盛行,而且在多種文體中被采用。人們用這種手法造句、寫詩、填詞、度曲,便分別稱為回文詩,回文詞和回文曲。雖然不乏遊戲之作,卻也頗見遣詞造句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