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壹:輪回
風兒在林間追
那四季又輪回
落寂的故事,有誰來繪
枯燥的夢又能變得完美
細雨在遼闊的大地上灑落淚水
是誰迎著春風把昔日的愛拾回
是否又是候鳥南歸
雲兒在風裏睡
那生命又輪回
孤獨的枝頭,葉兒又翠
枯萎的心又能回到最美
陽光在遼闊的大地上留下光輝
是誰踏著細雨把昨夜的幽夢追
是否又是壹年春回
篇二:輪回壹夢
彼岸花香
誰被喚起在心膛
入眸窗,淚冰涼
紅豆攀上誰的心房盤旋綻放
忘川河旁
誰欲煎熬千年傷
蝕衣裳,苦獨嘗
磐石堅固誰的信仰永不跌宕
奈何橋上
誰為誰哀嚎絕響
駐足悵,自仿徨
青絲編織誰的情網徘徊飄蕩
三生石央
誰蓋上幾世緣章
訴離殤,兩茫茫
鴛鴦遊進誰的巷港思念斷腸
孟婆湯晃
誰壹抹倩影蕩漾
憶過往,皆絕望
舍子染紅誰的回想馥郁芬芳
輪回啟航
誰與誰此生埋葬
淺時光,見淡忘
曇花閃現誰的宿命如夢壹場
篇三:輪回
自己
就要死去
無奈
垂下雙臂
看見
孩子的驚訝
秉住了
呼吸
不舍
我
卻無能為力
自己
就要死去
無奈
垂下雙臂
看到
孩子的不安
秉住了呼吸
驚慌
我
卻無能為力
鳥
在叫
睜開眼
原來
是在夢裏
自己
就要死去
壹個夢
做出了
壹個輪回
體味到
生與死
原來
並沒有
太多的神秘
2.有關於地獄生死輪回的詩詞文章生死輪回
佛教在描述了生命的種種形態的基礎上,進壹步闡述了其生死輪回的生命觀。佛教認為世間的壹切是無常無我的。壹方面,從宏觀上看,大千世界不斷生生滅滅,反復呈現出四種狀態,即:成(世界的成立期,即形成狀態)、住(世界的存續期,即相對穩定狀態)、壞(世界的破壞期,即趨於毀壞的狀態)、空(世界的空漠期,即虛無狀態),如此循環反復、無始無終。另壹方面,世界上的壹切有情眾生,在不斷的生死輪回過程中,也反復呈現出四種狀態,即:中有(死後至再生之間的存在)、生有(脫離中有、托胎之初剎那的存在)、本有(出生後至死亡之間的存在)、死有(臨終之剎那的存在)。與此相應,佛教認為,壹切有為法,都具有生、住、異、滅四相。不論是器世間諸法,還是有情眾生,始終都處於生滅變遷的過程中。以有情眾生之壹期生命而言,生相,指壹念托胎,十月滿足,而生此身。住相,指出胎以後,住於世間。異相,指紅顏不再,年老體衰。滅相,指業盡命終,身亦壞滅。在生死流轉的過程中,有情眾生都要受到業力的支配和心力的影響。由於在本有狀態,有情眾生受業與造業的情形千差萬別、各有不同,從而決定了在中有狀態,其生命的內核(心識、神識)必然面臨未來的生命形態的種種選擇。這種選擇不僅是主觀的(在壹定程度上受心力的影響),但更是客觀的(受生前已經形成的業力、因緣的支配)。所謂主觀,指的是在生死之際,有情眾生的神識依照生前造業、結緣與修行的性質、程度,可以發揮自己心力的作用,甚至可以了脫生死、自主生死或自主選擇投生之處。所謂客觀,指的是生死輪回及投生之處,系由眾生的善惡業力感招而來,是眾生的心力所無法改變、無法逃避也無法拒絕的。
由此可見,生死輪回的樞機是業力,而生死輪回的種類則有許多。從大體上看是六道輪回,但在六道輪回中,有升有沈、有苦有樂、有千差萬別的情狀,使整個宇宙生命呈現出無限的豐富多彩。在六道輪回的過程中,地獄、餓鬼、畜生多受苦報,難以修行去解脫生死輪回,阿修羅、天則多受福報,易耽於福樂之中,故也難以修行至最高的解脫境界。唯有人最適合修行,是解脫生死輪回的最佳生命形態。
至於生死輪回中具體的升沈苦樂之業報,則有種種不同的情形。以人道之生死來去為例,人死之後的去處不外乎有如下幾種可能:修行得解脫者,或往生凈土,或乘願再來;未得解脫者,則根據其生前的善惡業因而升沈於三界六道之中。其中,修行禪定有成就者,生於 *** 或無 *** 諸天;未能修行禪定但有諸多善業者,則根據其善業的性質,或生於欲界諸天,或生於人間;善業雖多而煩惱尤其是瞋心、慢心重者,則生於阿修羅道;惡業多者,墮為畜生道;惡業更重壹些,墮為餓鬼道;罪惡極重者,墮為地獄道。反過來,從人出生的角度而言,則生於人間者,要麽是佛菩薩等乘願而來;要麽是人轉世投生;要麽是天人、阿修羅福報享盡,轉而投生為人;要麽是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的眾生罪報受盡,轉而投生為人。由於蕓蕓眾生的善惡業報因緣千差萬別,所以,同樣是人,其秉性、遭遇也各不相同,從而使得滾滾紅塵,演變出千千萬萬的善惡罪福、悲歡離合的悲喜劇。大而言之,也使得大千世界,呈現出種種不同的生命形態和生存環境。
3.生死輪回~打壹成語出生入死chū shēng rùsǐ
[釋義] 原指人從出生到死亡。後形容冒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也作“出死入生”。
[語出]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途)十有三。”
[辨形] 生;不能寫作“聲”。
[近義] 赴湯蹈火 舍生忘死
[反義] 貪生怕死
[用法] 多含褒義。用來贊揚人為某種事業而英勇無畏;置生死於度外的行為。壹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赴湯蹈火”;都表示“不避艱險;奮不顧身的精神”。但~偏重在冒隨時死去的危險;壹般用來表示不顧個人生命危險的經歷。在程度上重於“赴湯蹈火”;“赴湯蹈火”偏重在不畏艱險;壹般用表示決心和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