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詩中描寫顏色的詞語是“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壹片茫茫綠色。
出自:《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壹首民歌。原文:
敕勒歌
南北朝:樂府詩集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千裏陰山下,天空仿佛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著四面的原野。
天空藍藍的,原野遼闊無邊。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於草叢中的眾多牛羊。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敕勒歌》的誕生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的北朝時期。由於漠南地區當時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們把漠南壹帶成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齊時敕勒人的鮮卑語的牧歌,後被翻譯成漢語。
賞析: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
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
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壹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壹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
多麽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裏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贊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系。
穹廬是遊牧異議的活動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們的衣食來源,對於這些與他們的生活和命運相關的事物,他們有著極深極厚的感情。
所以我們說,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贊美生活;我們並且認為,這首民歌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這裏。
2.敕勒歌中描寫美麗大草原的詩句是哪句敕勒歌中描寫美麗大草原的詩句是哪句?
詩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意思是:藍天下的草原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壹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麽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沈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過於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裏。只有當壹陣清風吹過,草浪動蕩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壹群,西壹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於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壹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後壹句稱為點晴之筆,對於“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壹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壹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麽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裏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歌具有鮮明的遊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濃郁的草原氣息。從語言到意境可謂渾然天成,它質直樸素、意韻真淳。語言無晦澀難懂之句,淺近明快、酣暢淋漓地抒寫了遊牧民族驍勇善戰、彪悍豪邁的情懷。
3.敕勒歌中表現天地遼闊的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壹句形容天之遼。
“天蒼蒼,野茫茫”這壹句更偏向於形容地之闊吧。
附註: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壹個遊牧民族,活動在今甘肅、內蒙壹帶。
②陰山――就是大青山,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西走向。
③穹廬――遊牧人住的圓頂氈帳,形狀像蒙古包。
④見――同“現”,呈現。
這首古代民歌,歌詠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陰山是綿亙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壹片茫茫。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麽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沈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過於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裏。只有當壹陣清風吹過,草浪動蕩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壹群,西壹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於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壹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後壹句稱為點晴之筆,對於“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贊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系。穹廬是遊牧異議的活動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們的衣食來源,對於這些與他們的生活和命運相關的事物 ,他們有著極深極厚的感情。所以我們說,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贊美生活;我們並且認為,這首民歌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這裏。
4.敕勒歌壹詩中表現草原無邊牛羊成群的詩句是《敕勒歌》壹詩中表現草原無邊牛羊成群的詩句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出自:《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壹首民歌,原文:
敕勒歌
南北朝:樂府詩集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千裏陰山下,天空仿佛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著四面的原野。
天空藍藍的,原野遼闊無邊。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於草叢中的眾多牛羊。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紀,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處在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先後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政權,歷史上稱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後用漢語記錄的作品,這些歌謠風格豪放剛健,抒情爽直坦率,語言質樸無華,表現了北方民族英勇豪邁的氣概。
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見錄於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的第八十六卷《雜歌謠辭》。壹般認為是敕勒人創作的民歌。它產生的時期為5世紀中後期。
賞析: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麽具體描繪。
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沈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過於豐茂。
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裏。只有當壹陣清風吹過,草浪動蕩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壹群,西壹群。
忽隱忽現,到處都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野”兩句承上,且描繪筆法上略有疊沓,蘊涵著詠嘆抒情的情調。
作者運用疊詞的形式,極力突出天空之蒼闊、遼遠,原野之碧綠、無垠。這兩句顯現出遊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
這首婦孺皆知的詩歌大氣磅礴,粗獷雄放,剛勁有力,描繪了在壹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的青翠,無邊無際的天宇,如同氈帳壹般籠蓋草原。
微風吹拂,健碩的牛羊從豐茂的草叢中顯露出來,波瀾壯闊的場面充滿了蓬勃的生機。讓人讀來心胸開張,情緒酣暢。
油然湧出壹股豪邁之氣。可是,大家只知道這是壹首北朝樂府民歌,卻不曉得這首詩歌誕生在壹場刀光血影的戰爭中
5.敕勒歌古詩中遼闊,深遠是哪句《敕勒歌》古詩中,表現敕勒川遼闊、深遠的是句子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天蒼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
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整句詩翻譯成現代漢語是:藍天下的草原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壹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壹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壹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麽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裏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
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評價說,此詩“語言渾樸自然,氣象蒼莽遼闊,如同畫家大筆揮灑,頃刻之間,便在筆底出現壹幅粗線條的塞外風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