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不只是李白,對於月亮,古人們似乎都頗為鐘愛,許多詩作都是有關月亮的。下面我們就壹起來看壹下詩人筆下的月亮是什麽樣的吧。
與月亮有關的詩句
1、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2、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3、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5、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6、黃昏庭院柳啼鴉,記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陳亮《虞美人·東風蕩飏輕雲縷》
7、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8、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壹》
9、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呂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
10、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納蘭性德《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
古人為什麽都偏愛寫月亮詩人贊頌月亮多麽的有情有義,而對於給萬物帶來生命的太陽卻少之又少,這是為什麽呢?
簡單分析壹下,我們不難發現,月亮屬陰,太陽屬陽。中國人自遠古伏羲氏壹畫開天,創立陰陽八卦學說,從此,中國人的易經陰陽學就深刻於中國人的基因之中。
在陰陽兩物之中,中國人特別是古代詩客騷人,偏重於喜歡陰性的東西。老子《道德經》通篇都是贊頌陰柔的東西。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知其雄,守其雌。致虛極守靜篤。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兵強則滅,幕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孫子兵法》也講,兵者詭道也,以正用兵,以奇取勝。先知用兵之害,後明用兵之利。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而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老夫子,更講求的是溫良恭儉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因此尚柔,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基因,相對於太陽而言,月亮作為主要的入詩對象,之所以被詩(詞)人所喜歡的原因在於,月亮有如下三大特點:
1、掛在天上,本身不發光,而是借用太陽的光,光線柔和,光而不耀。
2、形狀為圓形,帶有陰性柔弱性質,具有包容性和接納性。可見形狀在壹天中和壹個月之中壹直在變化,滿月、玄月、殘月、峨眉月等,便於人們產生聯想。
3、在夜晚出來,而晚上是人們,特別是詩人才思敏捷,大發感慨的時候,也是戀人幽會、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的時候。中國傳統的兩大節日,即元宵節和中秋節,這兩個節日的都與月亮有關,就連中秋節最具有象征意義的食物-月餅,直接以“月”字命名。
所以古人偏愛寫月亮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