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別詩帶賞析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
唐代大詩人王維(公元701~761)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陽關曲》),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筆者認為,此詩是中華詩壇不可多得的壹首奇詩。奇就奇在,它不同於壹般的送別詩;它巧妙地借助於時空的轉換,營造了耐人尋味的惜別氛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藝術感染力,具有極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來,文人學者未能準確把握該詩的風格,望文生義地曲解了詩的意蘊,從而降低了它的格調和品位。這是壹首送朋友去西域守護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王維所處的年代,各種民族沖突加劇,唐王朝不斷受到了來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擾。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大逸戰勝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維以鑒察禦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沿途他寫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邊塞名篇。《陽關曲》是王維晚年之作,其創作年代估計在“安史之亂”以後,據《資治通鑒》至德元年(756)七月載:“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載:“上至鳳翔旬日,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故當知“安史之亂”暴發後,邊兵大量內調,此詩約作於送友人即將奔赴安西之時,與此同期的詩作尚有《送張判關赴河西》、《送劉司直赴安西》等。無疑,當他送別友人臨近分別時,作者不會不考慮到戰爭將對他們今後產生的影響。詩的前兩句寫的是送別時的節物風光,描繪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卻充滿詩情畫意。三四句表達了對友人壹篇深摯的情誼。但是,在壹些權威的辭書和教材中對後兩句均作出了這樣的解釋:“朋友,再幹了這壹杯酒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筆者以為,這樣的解釋明顯帶有主觀隨意性,沒有真實反映出王維如此造句所想表達的深意,更沒有揭示出此兩句在表達上的佳妙之處。首先,作出了這樣淺顯直白的解釋,本詩顯的似乎並無新意,與他在這壹時期的同類作品相比也無特別之處,只能算是壹首很平常的送別詩,這與後人將之壹直譽為唐詩“壓卷之作”的稱謂顯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隱賦有某種其他的寓意,而我們卻壹直尚未予以重視而挖掘出來;其次,這是壹首送友人去守護邊疆的詩,面對戰爭的殘酷無情,曾經到訪過邊塞的作者相當了解,“古來征戰幾人回”!他壹般不可能說出“妳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這樣的話去傷害友人且觸犯詩讖——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說,從詩句的本身意義上分析,友人也並非壹定要等到出了“陽關”後才看不到作者,出了“渭城”不同樣也就看不到作者了嗎?事實上,即便友人真到了邊疆安西,他同樣也能遇見來自家鄉的“故人”,如岑參在《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詩中就這樣寫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那麽,“陽關”壹詞在這首詩中的特殊意義又會是什麽呢?筆者認為,作者這兩句其實是運用了逆挽(即敘事題材的“倒敘”)並結合了省略的寫作手法,引導讀者的思緒跟隨年青的友人壹起奔赴疆域,然後歷經萬種艱險,最後凱旋而歸時,而“我”——現在的這個送行者卻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歷史的真實是,作者在送走友人後不滿六年(於761年)便真的與世長辭了!我們已無法知道他們後來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余”王維的這兩句詩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長的戎馬生涯與思者的無奈。因此,詩中的“西出陽關”並非是指友人不久後走出了陽關,而應該是指將來友人完成任務勝利返回時路經“陽關”。長期以來,“西出陽關”壹直被簡單理解為友人走出了陽關,但是在這裏卻是真正的“壹語雙關”:它按著時空的發展次序有著兩幅截然不同的場景,第壹幅“西出陽關”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剛剛走出了陽關,渭城在東,陽關在西,是謂“西面出去”,壹般人們均持此種觀點;另壹幅“西出陽關”就是指友人在經歷許千辛萬苦,完成了任務剴旋而歸時離開了陽關,渭城仍在東,陽關仍在西,卻是謂“西面出來”,作者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見,常人都把友人從“西面出來”誤解成了從“西面出去”了!不難理解,面對各自分離後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會引起作者的無邊遐想,而這種思緒壹旦跨越了時空和個人後,便會產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著無與倫比的震撼力,作者正是為此成功地進行了時空的轉換和壓縮。必須指出,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壹直是內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時也是軍事要塞。“玉門關”外基本是突厥的勢力範圍,而“陽關”內則完全屬於唐朝的領土。在作者看來,只有將來友人能走出了“陽關”後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來了。我們從元代《陽春白雪集》中大石調《陽關三疊》詞中可以發現,古人其實壹直就是這樣詮釋的:“…休煩惱,勸君更盡壹杯酒,只恐怕西出陽關,舊遊如夢,眼前無故人。只恐怕西出陽關,眼前無故人…”故此,準確完整地詮釋這首詩應該是這樣的:
朋友
請再幹了這杯酒
待妳將來凱旋而歸
西出陽關的時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這
渭城的細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隨風而舞的揚柳
還會像今天壹樣
在此恭侯看!這哪裏像是作者在送別友人,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作者呀!作者王維正是高超地運用了這種逆挽的寫作手法,籍助於時空的轉換,將國家的安危、戰爭的殘酷、朋友的情誼、人生的苦短緊緊地揉合在了壹起,情景交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感染力。其實,在王維的詩歌裏也曾多次采用了這種語法結構,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兩句就從另壹個角度表達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在與“陽關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別》詩中我們也同樣能領會到作者在此方面的匠心獨運:“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的這種語法技巧甚至對後來作者也有啟示意義,如白居易在《邯鄲冬至夜思家》詩中“想得家中夜深座,還應說著遠行人”兩句,就不難感覺受到了他的影響。重新認識王維《陽關曲》的重要意義,使我們再次強烈感受到:作為壹位作者,只有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緊緊地血脈相連,才能夠創造出屬於那個時代的偉大作品。作者王維清楚地了解戰爭的無情,也深知友人的遠征可謂九死壹生,更明白此次分離或許就意味著永別。但他依然為友人祝福,期待著友人能平安歸來,盼望著國家從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壹天的到來……“勸君更盡壹杯酒”,這酒中不僅浸透了作者對友人的壹片深摯情誼,更飽含著他對國家和平安寧的美好祝願!——這正是“陽關曲”千百年來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2.送別詩帶賞析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鑒賞
這是壹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作者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壹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接下去兩句寫情。作者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說:此地壹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裏之外去了。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說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壹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壹股悲劇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時十分沈重,有不忍之情,非道壹聲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註雲:“浮雲壹往而無定跡,故以比遊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頸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筆揮灑出分別時的寥闊背景:天邊壹片白雲飄然而去,壹輪紅日正向著地平線徐徐而下。此時此景,更令作者感到離別的不舍。這兩句“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也對得很工整,切景切題。作者不僅是寫景,而且還巧妙地用“浮雲”來比喻友人:就象天邊的浮雲,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誰知道會飄泊到何處呢?無限關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壹輪西沈的紅日落得徐緩,把最後的光線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離開。而這正是作者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為遊子將行未行的戀舊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復雜意緒。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為故人的眷戀之情,亦可理解為對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陽無限好”、“長河落日圓”,但願友人前路陽光燦爛,諸事圓滿遂心,呼應了“孤蓬萬裏征”壹句。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裏,終須壹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作者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作者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末聯借馬鳴之聲猶作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壹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山,流水,紅日,白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組成了壹幅有聲有色的畫面。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壹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畫面中流蕩著無限溫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3.送別詩帶賞析
送沈子福之江東
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鑒賞
王維這首送別之作意韻悠長,風神搖曳,綿邈蘊藉。飽含勸勉,壹敘理想抱負之情。詩的開篇直接入題,描寫送別情形。渡頭是送客之地,楊柳是渡頭現成之景,景中卻蘊含深情:“柳”與“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習俗,表示不忍離別,希望遠行的人留下來。但分別終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時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經起航。這裏寫楊柳,不僅寫現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別氣氛。行客已稀,見境地的淒清,反襯出送別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壹句點明送別之地。第二句醒出“歸江東”題意。剛才還很熱鬧的渡頭,壹下變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作者自己,仍然立在那裏,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他的腦海裏,或許在重溫剛才與友人依依話別的情景,或許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點點滴滴。但這壹切,都只能是追憶了。眼前只見友人所乘的船順水而下,離自己越來越遠。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黃鶴樓上,遠眺孤舟,寫的是遠景。而王維捕捉的是船夫蕩槳的細節,寫的是近景。同樣寫送行,李白之瀟灑與王維之細膩,可見壹斑。
船兒漸行漸遠,友人的身影也越來越模糊。友人乘船而去,只要再過壹會兒,他們就將消失在作者的視線之外。而這壹別,又不知何時才能重新相逢。想到這些,作者的心中難免有些悵惘。這時,作者依依不舍,望著大江南北兩岸,春滿人間,春光蕩漾,桃紅柳綠,芳草萋萋。作者感覺到自己心中的無限依戀惜別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無邊無際。作者忽發奇想:讓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這無處不在的春色,從江南江北,壹齊撲向妳,跟隨著妳歸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是十分美麗的想象,有著無比蘊藉而深厚的感情。作者似乎在對友人說:妳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圍著妳;我的牽掛、友誼也和這春色壹樣,時時刻刻包圍著妳,陪妳壹路前行。春滿江南江北,情亦滿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寫離愁別苦,別情已經充盈了滿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與深摯之情妙合無間,耐人尋味。將自然界的春色比心靈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與景妙合無間,極其自然。這裏藉難寫之景以抒無形之情,功夫當然又深了壹層。寫離情別緒哀而不傷,形象豐滿,基調明快,這是盛唐詩歌的特色。
此詩描寫的是普遍性的離別。與許多別詩壹樣,先用景色來制造—定的氣氛,“行客稀”可見境地的淒清,反襯與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此詩末兩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與牛希濟《生查子》詩中:“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兩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與王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詩句比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同樣具有動人的藝術魅力,但感情壹奔放壹低徊,風格壹渾成壹婉約,各具姿態。“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兩句是作者突發的奇想,將春色比作心中對朋友的情誼,情景妙合無間,表露得非常自然。原本充滿愁緒的離別被作者寫得哀而不傷,反而覺得形象豐滿、基調明快,其動人的藝術魅力不可否認。
4.送別詩帶賞析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淒淒別,西風裊裊秋。
壹看腸壹斷,好去莫回頭。
賞析
詩的前兩句,不僅點出送別的地點和時間,而且以景襯情,渲染出濃厚的離情別緒。“南浦”,是送別之處的代名詞,於是壹見“南浦”,令人頓生離憂。而送別的時間,又正當“西風裊裊”的秋天。秋風蕭瑟,木葉飄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離愁。
這裏“淒淒”、“裊裊”兩個疊字,用得傳神。前者形容內心的淒涼、愁苦;後者形容秋景的蕭瑟、黯淡。正由於送別時內心“淒淒”,故格外感覺秋風“裊裊”;而那如泣如訴的“裊裊”風聲,又更加烘托出離人肝腸寸斷的“淒淒”之情,兩者相生相襯。而且“淒”、“裊”聲調低促,壹經重疊,讀來格外令人回腸咽氣,與離人的心曲合拍。
後二句寫得更是情意切切,纏綿悱惻。送君千裏,終須壹別。最後分手,是送別的高 潮。分手後,離人雖已登舟而去,但離人頻頻回過頭來,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動作,但此時此地,離人心中用言語難以表達的千種離愁、萬般情思,都從這默默壹“看”中表露出來,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從這個“看”字,讀者仿佛看到那離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間閃動的淚花。離人的每“壹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腸壹斷”,湧起陣陣酸楚。作者連用兩個“壹”,把去留雙方的離愁別緒和真摯情誼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後,作者勸慰離人安心的去,不要再回頭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細細咀嚼,卻意味深長。作者並不是真要離人趕快離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壹下雙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內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這首送別小詩,清淡如水,款款地流瀉出依依惜別的深情。作者精心刻畫了送別過程中最傳情的細節,其中的描寫又似乎“人人心中所有”,如離人惜別的眼神,送別者親切又悲涼的話語,壹般人都有親身體會,因而能牽動讀者的心弦,產生強烈的***鳴,給人深刻難忘的印象。
5.送別詩帶賞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沾襟。
賞析
該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千古傳誦,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壹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淒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此詩壹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高遠的誌趣和曠達的胸懷。“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闕”,是皇宮前面的望樓。“城闕”,指唐的帝都長安城。“三秦”,指長安附近關中壹帶地方。秦末項羽曾把這壹帶地方分為三國,所以後世稱它三秦。“輔”,輔佐,這裏可以理解為護衛。“輔三秦”,意思是“以三秦為輔”。關中壹帶的茫茫大野護衛著長安城,這壹句說的是送別的地點。“風煙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從灌縣以下到犍為壹段的岷江五個渡口。遠遠望去,但見四川壹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壹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作者的感情上自然發生了聯系。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舉目千裏,無限依依,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作者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壹眼望盡,至於遠在千裏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見的。作詩,往往超越常人的視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萬山於幾席,覽千春於瞬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河源直看到東海。“瞿塘峽口曲江頭,萬裏風煙接素秋”,從三峽直看到長安。這首詩運用這種手法,壹開頭就展開壹個壯闊的境界,同壹般的送別詩只著眼於燕羽、楊枝,淚痕,酒盞是不相同的。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同是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離鄉背井,已有壹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壹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淒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這兩句韻味深沈,對偶不求工整,比較疏散。這固然由於當時律詩還沒有壹套嚴格的規定,卻也有其獨到的妙處。開頭如千尺懸瀑,從雲端奔瀉而下,接著便落入深潭,潺潺流來,飛韻清遠,形成了壹個大的起伏、壹個強的跌宕,使人感到矯夭變化,不可端睨。
再接下去,第五六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淒惻轉為豪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鄰居壹樣,壹秦壹蜀又算得什麽呢。氣象闊達,誌趣高遠,表現真正的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
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這兩行詩貫通起來是壹句話,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壹般揮淚告別啊!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緊接前兩句,於極高峻處忽然又落入舒緩,然後終止。拿樂曲做比方:樂曲的結尾,有的於最激越處戛然而止,有的卻要拖壹個尾聲。這首詩是采用第二種手法結尾的。欣賞古代詩歌,特別是象五律這樣既嚴整又短小的詩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還要領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頓挫、騰躍,變化和發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詩也如此。
從文學史的角度欣賞這首詩,不難感到它有壹股新鮮的氣息。初唐是我國古代壹個強盛王朝的開端。唐代詩歌在我國文學出現了高峰。延續二百年左右的詩歌的大革新、大發展是以初唐為濫觴的。王、楊、盧、駱等當時的詩壇健將是較早出現的開拓者。首先,他們反對唐初那種從六朝承襲下來的浮艷的詩風。楊炯說,王勃“嘗以龍朔初歲,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誌業。”可見他是有意識地改革詩壇的弊病,提倡剛健的詩風的。就拿王勃的這首詩來說,該詩壹洗綺麗之習,質樸雄渾,橫溢奔放,曾使那時的讀者耳目壹新。這種詩風爾後就大大發展起來,成為盛唐詩壇的壹種主導的風格。其次,他們對新詩體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以五言律詩為例,這種在唐代逐漸成熟和盛行起來的新詩體,在王勃等人的筆下已經開始嘗試和形成了。王勃的這首詩,就是二首相當成熟的五言律詩。再讀壹讀王、孟的五律,進而讀壹讀李,杜的五律,就會發現這種新詩體在有唐壹代的發展如大江奔流,壹脈相承,而越往前去波瀾越壯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