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津門的詩句 1.關於“天津”的詩句有哪些
1、《天津橋望春》
唐代:雍陶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譯文:天津橋畔紅霞、煙柳的濃艷春色來映襯上陽宮裏的寂寞、冷落,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難以訴說的深沈感慨。詩的前兩句緊扣詩題中的“望”字,寫天津橋壹帶的美麗風光。後兩句轉寫上陽宮前的寂寥景況,蘊涵著沈重的今昔之感。全詩語言自然,感情深沈含蓄,富有韻味。
2、《舟泊天津》
唐代:孔尚任
津門極望氣蒙蒙,泛地浮天海勢東。
翻譯:津門極望氣蒙蒙,泛地浮在天空海勢東。
3、《天津陌》
唐代:李白
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看花東陌上,驚動天津人。
譯文:天津城東桃李花美,熙熙壤壤人來人往,觀賞人數眾多。雖然詩中沒有具體的描繪“白玉郎”的美貌,而是寫白玉郎在東陌看花時驚動了洛陽人,以此贊美天津的春景和遊人的熱鬧景象令人流連忘返,。
4、《水龍吟》
唐代:劉克莊
天津橋上,月明橫笛。
翻譯:天津橋上,在明亮的月色下吹起了笛聲。
5、《洛橋晚望》
唐代:孟郊
天津橋下冰初結, 洛陽陌上人行絕。
翻譯:天津橋下的冰剛結不久,洛陽的大道上便幾乎沒了行人。
6、《首尾吟》
唐代:邵雍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天津秋盡時。
翻譯:邵雍是愛吟詩,詩是天津秋季耗盡時。
2.關於天津的古詩
雪後早過天津橋偶呈諸客(白居易)
官橋晴雪曉峨峨,老尹行吟獨壹過。
紫綬相輝應不惡,白須同色復如何?
悠揚短景雕年急,牢落衰情感事多。
猶賴洛中饒醉客,時時(訁尼)我喚笙歌。
春盡日天津橋醉吟偶呈李尹侍郎(白居易)
宿雨洗天津,無泥未有塵。
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殘春。
興發詩隨口,狂來酒寄身。
水邊行嵬峨,橋上立逡巡。
疏傅心情老,吳公政化新。
三川徒有主,風景屬閑人。
曉上天津橋閑望偶逢盧郎中張員外攜酒同傾(白居易)
上陽宮裏曉鐘後,天津橋頭殘月前。
空闊境疑非下界,飄搖身似在寥天。
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
此處相逢傾壹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和友人洛中春感(白居易)
莫悲金谷園中月,莫嘆天津橋上春。
若學多情尋往事,人間何處不傷神?
巴水(白居易)
城下巴江水,春來似麯塵。
軟沙如渭曲,斜岸憶天津。
影蘸新黃柳,香浮小白蘋。
臨流搔首坐,惆悵為何人?
3.寫天津的詩句有哪些
1. 天津帳飲淩雲客,花市行歌絕代人。
2.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天津秋盡時。
3. 壺中日月長多少,閑步天津看往來。
4. 雲輕日淡天津暮,風急林疏洛水秋。
5. 聞君欲行西入秦,君行不用過天津。
1. 天津帳飲淩雲客,花市行歌絕代人。出自宋代朱敦儒的《鷓鴣天·極目江湖水浸雲》。朱敦儒,字希真,洛陽人。有詞三卷,名《樵歌》。朱敦儒獲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並稱為“洛中八俊” 。
2.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天津秋盡時。出自宋代邵雍的《首尾吟》。邵雍北宋哲學家、易學家,有內聖外王之譽。漢族,字堯夫,謚號康節,自號安樂先生、伊川翁,後人稱百源先生。著有《觀物篇》、《先天圖》、《伊川擊壤集》、《皇極經世》等。
3. 壺中日月長多少,閑步天津看往來。出自宋代邵雍的《天津感事二十六首其壹》。
4. 雲輕日淡天津暮,風急林疏洛水秋。出自宋代邵雍的《天津感事二十六首其二》。
5. 聞君欲行西入秦,君行不用過天津。出自唐代馮著的《洛陽道》。馮著,河間(今河北省滄州市境內)人,中唐詩人。韋應物為其友。曾應廣州刺史李勉之邀入幕為錄事,後不知所終。全唐詩收錄有馮著寫的詩四首。韋應物贈馮著的詩今存四首。
4.描寫天津風景詩句
失 題
直沽日月塵煙霏,籬槿門蓬生事微。
萬裏江帆秋水闊,壹聲漁笛夕陽歸。
入雲孤鶴上還下,出浪雙鳧鳴且飛。
最是野人多逸興,西風吹破芰荷衣。
作者:汪 來 生卒未詳,宇君復,號北津,天津城西汪家莊人。
嘉靖十四年(1534)舉人,二十年(1541)進士,
授刑部主事,歷任慶陽府知府,山西兵備副使,
山東提刑按察副使等。著有《北地紀》。
楊柳青
村旗誇酒蓮花白,津鼓開帆楊柳青。
壯歲驚心頻客路,故鄉回首幾長亭。
春深水暖嘉魚味,海近風多健鶴翎。
誰向高樓橫玉笛,落梅愁絕醉中聽。
作者:吳承恩 (約1500壹約1582) 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今
江蘇淮安)人。嘉靖中補貢生,嘉靖末隆慶初任浙江
長興縣丞,晚年絕意仕途。著有長篇小說《西遊記》,
又撰有《禹鼎誌》,已散佚,有《射陽先生存稿》。
舟泊天津
津門極望氣蒙蒙,泛地浮天海勢東。
昏到曉時星有數,水連山外國無窮。
柳當驛館門前翠,花在魚鹽隊裏紅。
卻教樓臺停鼓吹,迎潮落下半帆風。
作者:孔尚任 (1648—1718) 字季重,壹字聘之,號東塘,又號岸
堂,自號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
曾任國子監博士、戶部主事、員外郎等職。著有《岸
堂文集》、《湖海詩集》傳世。
登靜海城樓
縹緲飛樓壯,登臨放眼賒。
浪搖滄海日,晴抹碧天霞。
九派河流遠,諸村樹影斜。
白雲遙望合,迢遞憶吾家。
作者:王 鼎 字省壓,蒲城(今屬陜西省)人。嘉慶六年(1801)進
土,道光時官至東閣大學士,卒謚文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