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與楊玉環約好,在百花亭設宴,第二天楊玉環提前就到了百花亭,吩咐宮人準備好,但皇帝久久沒來,楊玉環派人前去請,但回報的人告訴她,皇帝去了江妃的宮裏,楊玉環聞訊,非常懊惱,本來楊玉環性格就比較善妒,壹時間百般委屈和不甘湧上心頭,難以排遣,壹個人喝起了悶酒,酒入愁腸愁更愁,最後酒意湧上來後,化作歌舞。
貴妃醉酒源於乾隆時期壹部京劇劇目《醉楊妃》,這部劇經過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細心雕琢,是梅派的經典曲目之壹。本出劇寫的是楊玉環醉酒後自賞懷春的心態和對皇帝的壹腔柔情。
擴展資料:
劇目歷史:
追本溯源
京劇《貴妃醉酒》的劇情可以遠溯於白居易的《長恨歌》。
根據梅派藝術研究家、戲曲評論家許姬傳的研究,《貴妃醉酒》來源於明末傳奇《磨塵鑒》。也有學者認為是源自清初傳奇《長生殿》,《長生殿》第十八出《夜怨》的唱詞與排場,雖與《醉酒》不同,但基本情節類似。
王芷章先生在《中國京劇編年史》裏考證過《醉酒》的來源:光緒十二年七月(1886年)“漢劇花旦吳鴻喜由湖北來京,投余紫雲搭班,頭天演《楊妃醉酒》,為《醉酒》入京之始。”
關於《貴妃醉酒》舞臺劇,壹種觀點認為該劇起源於昆曲《醉楊妃》;另壹種觀點是,徽班進京、徽漢合流的時候,藝名為月月紅的漢劇藝人吳麗卿在北京徽班“四喜班”表演過漢劇《貴妃醉酒》,京劇《貴妃醉酒》則由其改編而來。
根據葉慕秋1936的文章《論貴妃醉酒與蹺工》首先踩蹺演《醉酒》的是余玉琴,然後是水仙花,踩蹺漸漸成為當時演該戲必采用的路子,後來路三寶開大腳片演出刀馬旦之風,王瑤卿、王慧芳等人相繼采用此法。
改編過程:
自吳麗卿以來,《貴妃醉酒》經由路三寶到梅蘭芳和於連泉,形成了幾種完全不同的演法。第壹種是梅蘭芳創造的青衣梅派演法,早期梅蘭芳演出該劇還是按照路三寶的方式,只不過廢除了踩蹺;程硯秋早年拜在梅蘭芳門下,也演出此劇,基本上是梅蘭芳的演法,而後來出現的四小名旦之壹張君秋學習的就是梅蘭芳晚期的演法。
第二種是於連泉創造的花旦筱派演法,在於連泉去世之後,他的弟子、甘肅京劇團的陳永玲曾演出此劇,依然保留了踩蹺的傳統方式(1985,青海電視臺),在陳永玲去世後,筱派絕響。此外還有荀慧生的荀派演法,有1922年百代公司、1930年大中華公司唱片存世,不過沒有留下相應的影視資料,也沒有弟子繼承,據說荀派的版本是“醉中見美”。
早期的《貴妃醉酒》表演上有很多色情成分,格調低俗。原劇大肆渲染楊貴妃情欲無處排解,借著酒醉與宦官們猥褻調情。這亦是京劇等“舊劇”為“新文化運動”諸氏所詬病的重要原因之壹。
自1914年在北京首次演出該劇,直到1955年被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成電影的過程中,梅蘭芳堅持從人物情感變化入手,從美學角度糾正了它的非藝術傾向,也摒棄了劇中惡俗的成分。經過了梅蘭芳“改良”的《貴妃醉酒》,重新被定義為是“壹出暴露宮廷裏被壓迫女性的內心感情的舞蹈好戲”。
2006年,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玉茹發表的《學習、繼承與發展——我演〈貴妃醉酒〉》文中提及了對《貴妃醉酒》的出場與舞臺調度、保留楊貴妃飲酒時的三個“臥魚”、三次下腰飲酒的第二把腰動作、楊貴妃醉後給高力士戴太監帽的身段等方面做出的改編。
百度百科-貴妃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