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端午的詩如下:
1、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李隆基《端午》
釋義:鹽梅:鹽和梅子。鹽味鹹,梅味酸,均為調味所需。亦喻指國家所需的賢才。鹽花梅漿,可用以擦洗銀器。?
曲糵:亦作“曲蘗”。亦作“ 曲孽 ”。亦作“曲蘗”。 指酒曲。《書·說命下》:“若作酒醴,爾惟曲糵。” 漢 王充 《論衡·率性》:“酒之泊厚,同壹曲蘗。” 宋 蘇軾 《鹽官大悲閣記》:“秫稻以為酒,曲糵以作之。”指酒。《宋書·顏延之傳》:“交遊阘茸,沈迷曲糵。”有時也指酒稅。
賞析:端午節的時候,已經接近夏天的中間了,白天的時間漸漸變長了。鹽和梅己經在鼎裏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傾倒。這是古人就留下的習俗,到現在已經很多年了。
2、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釋義: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薄綢,明日端午節壹定要浴蘭湯。
賞析:端午(農歷五月初五),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本名“端五”。《太平禦覽》卷31引《風土記》:“仲夏端午、端、初也”。亦名“端午”、“重五”、“重午”。民間有端午吃粽子、賽龍舟、吊屈原等風俗。
本篇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上篇描述了她們節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
3、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陳義《菩薩蠻》
釋義:用彩色絲線包粽子,絲線在粽子上交錯盤繞。
賞析:粽子又叫“香泰”“角黍”、“筒粽”,包粽子的材料有竹葉、蕉葉和蘆莞葉,最早用彩絲線來包裹,後用棉線、草;泰亦稱“稷”、“糜子”,煮熟後有粘性。詩句描述了粽子的邊角分明,用彩絲纏繞打結,既精美又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