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無日夜,浩蕩若流波。
流波向海去,欲見終無因。
遙將壹點淚,遠寄如花人。按照時間推斷,這壹組詩歌,應是李白贈與其妻許氏夫人和宗氏夫人李白與許氏夫人結合於今湖北安陸,時在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那壹年,李白27歲。就此,李白於開元十八年所作的《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曾有記述: “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見鄉人相如大誇雲夢之事,雲夢有七澤,遂來觀焉。而許相公家見招,妻以孫女,便憩跡於此,至移三霜焉。” 自此,直到天寶十二載,李白在宣城所作《秋於敬亭送從住間遊廬山序》中說自己“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可見,李白與許氏夫人結婚後安家於安陸達10年之久。此後,李白離家出遊,並相繼寫下《寄遠十二首》等充滿思戀、繾綣幽婉的詩章透過《寄遠十二首》,我們不難發現,其間的每壹行筆墨,都抒發了李白對於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如“其壹”雲:“三鳥別王母,衍書來見過。腸斷若剪弦,其如愁思何?遙知玉窗裏,纖手弄雲和。奏曲有深意,青松交女蘿。寫水山井中,同泉豈殊波。秦心與楚恨,皎皎為誰多?”
“其三”是李白與妻子分別“三春”後所作:“本作壹行書,殷勤道相憶。壹行復壹行,滿紙情何極?瑤臺有黃鶴,為報青樓人。朱顏雕落盡,白發壹何新!自知未應還,離居經三春。桃李今若為?當窗發光彩。莫使香風飄,留與紅芳待。”
在這組詩的其他幾首裏,還有壹些抒寫相思之情的佳句,如:“春風復無情,吹我夢魂斷。”(其五)“相思千方裏,壹書值千金。”(其十)“恩情婉孌忽為別,使人莫錯亂愁心。亂愁心,涕如雪。寒燈厭夢魂欲絕,覺來相思生白發。”(其十二)如此深婉細膩,情懷悱惻的意緒,倘不是早有認定,想必實難相信會出自太白的筆端 李白與宗氏夫人結合的時間,史料上並無明確記載。郭沫若說是在天寶三年,時年李白44歲。
天寶十四年,李白在宣州秋浦,收到宗氏夫人托人帶來的書信,詢問其歸期。李白遂作《秋浦寄內》聊以告慰。 我今尋陽去,辭家千裏餘。結荷倦水宿,卻寄大雷書。
雖不同辛苦,愴離各自居。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
紅顏愁落盡,白發不能除。有客自梁苑,手攜五色魚。
開魚得錦字,歸問我何如。江山雖道阻,意合不為殊。 從詩中可見,李白的思親之情及愁苦況味深蘊其間。其壹句“雖不同辛苦,愴離各自居。”又壹句“江山雖道阻,意合不為殊。”似已把孤旅愁腸、鄉關曠遠、摯愛所依的感懷抒發得好個幽婉,動人。緊接著,同年秋天,他又作《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再度把對妻子的思戀之情著意渲染了壹番—— 霜雕楚關木,始知殺氣嚴。
寥寥金天廓,婉婉綠紅潛。
胡燕別主人,雙雙語前檐。
三飛四回顧,欲去復相瞻。
豈不戀華屋,終然謝珠簾。
我不及此鳥,遠行歲已淹。
寄書道中嘆,淚下不能緘。</SPAN></SPAN></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