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關詩歌的故事

有關詩歌的故事

/view/432112.htm

題都城南莊

崔護所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關於這首詩的故事,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大概是這樣的:書生崔護,去長安應試,未中。壹天,他喝了幾杯酒之後,到城南郊外散心,見到壹戶花木叢萃而門戶緊閉的人家,便上前叩門。半晌,只聽壹位少女從門縫裏問話,他對以姓名,並向她討茶解渴,那少女轉身取來茶水,便倚在門前桃樹下。崔護壹邊飲茶,壹邊就尋找話題,想和她攀談幾句,那少女雖沒有答話,然“目註者久之”。崔護飲茶之後,便起身告辭,那少女“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眷眄而歸”。時隔壹年,崔護情不可抑,又於這壹天去尋訪,只見大門緊鎖,空無壹人,崔護便在門上題了這首詩,怏怏而去。

詩的開頭兩句是追憶。“去年今日此門中”,點出時間和地點,寫得非常具體,足見這個時間和地點,在詩人心中留下了多麽深刻難忘的記憶。第二句是寫人,詩人拈出壹個人們猶知的形象——桃花,春風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艷麗,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紅艷,則“人面”之美可以想見;再者,本來已經很美的“人面”,在紅艷艷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顯得更加青春美貌,風韻襲人。壹個耀眼的“紅”字,正是強烈地渲染出這種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氣氛。面對著這壹幅色彩濃麗、青春煥發、兩美相輝的人面桃花圖,不用說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態,詩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歡愛和興奮,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兩句寫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異,有續有斷。同者、續者,桃花依舊;異者斷者,人面不見。這就產生了愈見其同,愈感其異,愈覺其續,愈傷其斷。正是這種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心情,越發加劇了眼前的惆悵與寂寞。

從故事情節來看,這是壹首即興的詩,它給人看到的似乎只是兩個簡單的畫面——桃花相映著的人面,人面去後的桃花。但是,由於人物的活動貫串其間,由於畫面與畫面、畫面裏(桃花)與畫面外(詩人)的對比、映襯,便巧妙地顯示了人物感情的發生、發展和起伏跌宕的變化,諸如初遇的脈脈含情,別後的相思,深情的重訪,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隱或現地表達出來了。全詩自然渾成,猶如從心底壹湧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盡。

有情人終成眷屬。據《本事詩》記載,原來那壹天少女和她的老父親出門去了,當他們回到家門,那少女壹見門上的題詩,便壹病不起。而崔護也由於心中惦念不安又來尋訪,少女在昏厥之中聽到崔護的哭喊,又蘇醒了,終於成了美滿的夫妻。這個故事曲折動人,很有壹些傳奇色彩,所以歐陽予倩先生曾就這個故事寫了壹出京劇《人面桃花》。而《題都城南莊》這首詩也是頗有特色的,它不僅使這個故事大為生色,就是作為壹個獨立的作品,也是廣為流傳的,而且在以後的詩詞中也累見其痕跡。比如:“落花猶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晏幾道《禦街行》)再如:“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華《瑞鶴仙》)從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對後世文學創作的影響。

《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七十四講述了壹個由時間創造的故事,壹位名叫崔護的少年,資質甚美可是孤寂寡合。某壹年的清明節,崔護獨自來到城南郊外,看到壹處花木叢萃的庭院,占地壹畝卻寂若無人。崔護叩門良久,有壹少女嬌艷的容貌在門縫中若隱若現,簡單的對話之後,崔護以“尋春獨行,久渴求飲”的理由進入院內,崔護飲水期間,少女斜倚著壹棵盛開著桃花的小樹,“妖姿媚態,綽有余研”。兩人四目相視,久而久之。崔護告辭離去時,少女送至門口。此後的日子裏,崔護度日如年,時刻思念著少女的容顏。到了第二年的清明日,崔護終於再次起身前往城南,來到庭院門外,看到花木和庭院還是去年地模樣,只是人去樓空,門上壹把大鎖顯得冰涼和無情。崔護在傷感和嘆惜裏,將壹首小詩題在了門上: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余華《活著》日文版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