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燈彩的代表作品

燈彩的代表作品

“花燈”,多於傳統節日、婚壽吉慶之時懸掛,以烘托喜慶氣氛。相傳,漢代“元宵不禁夜”,宮廷、民間張燈結彩,以示萬民同樂,以後相沿成司。唐詩曰:“紫禁煙花壹萬重,鰲山宮闕隱晴空,玉皇高拱雲霄上,人物嬉遊陸海中。”至宋代,汴梁、臨安上元燈節,延續五夜,“四十裏燈光不絕”,《東京夢華錄》記載了當年燈會盛況。朱元璋建都南京,曾於元宵節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支;遷都北京後,元宵辟專區懸燈,增設燈市。清代燈節也“競出新意,年異而歲不同”。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壹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走獸、飛禽,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中國的燈彩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紮、縫紉等工藝,利用各個地區出產的竹、木、屬、綾絹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國古代制作的燈彩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各地彩燈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上海的龍燈,用布制成;廣東的走馬燈,結構精巧;湘江溫州的珠囤,用萬千顆料珠穿制,精美壯觀;北京的宮燈,感想典雅;河北霸縣的老鼠攀葡萄燈、蠍子馱牌樓燈、麒麟燈、豬八戒燈、鴨子燈、金魚燈、鴛鴦燈、題材詼諧、寓意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