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什麽?古人已經清楚明白地告訴了我們:“詩以言誌,歌以詠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詩歌是用來表達詩人思想情懷的。古人崇尚“文貴在曲”,也就是不能在詩歌中很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應該把這些思想蘊涵在壹些物象之中,通過特定的物象,來表達壹定的思想感情,即我們所說的“托物言誌”。這些飽含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就是詩歌的意象。詩歌中的意象,既指敘事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又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那麽,到底什麽是意象呢的要點呢?本人認為,其要點應該是:(壹)意象是個整體,意象中每壹個成分都和整體聯系在壹起。(二)意象中充滿情感和生命。(三)意象是富有個性的“活的東西”,是壹種生命形式。(四)文學意象是通過語言媒介物化的形式,是壹種藝術符號。
二、鑒賞古代詩歌意象的方法
1、註重意象的積累
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意象多半附著在詞或者短語上。壹句詩可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象,如:“孤舟——笠翁”,“樓船——夜雪——瓜洲渡”。也有壹句詩只包含壹個意象的,如:“北鬥七星高”。意象有描寫性的(靜態的),如“孤舟”、“笠翁”。有敘述性的(動態的),如“雲破”“月來”“花弄影”;有比喻性的,如“若問閑情都幾許?壹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也有象征性的,如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增大意象的積累量,對於快速解讀詩詞的意象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2、正確解讀意象
可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營造氛圍:如《琵琶行<並序>》中的“楓葉荻花秋瑟瑟”句,就營造出與朋友離別時的蕭瑟、落寞的氛圍。
(2)借景抒情 :這是詩歌慣用的“伎倆”,凡詩歌中有描寫的景物,壹般都具有這壹作用。
(3)塑造背景或環境:通過多個意象組合——意象群,為人物的活動提供背景或環境,這種作用在山水詩、邊塞詩中運用較多。
(4)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個特定景物以進行描繪而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它展現給讀者的是壹幅立體感強的畫面,目的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對於讀者而言,也只有“臨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秋水***長天壹色,落霞與孤鶩齊飛”,“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等都是意境深遠的詩句。
(5)襯托人物節氣:品質或性格這種作用在寫物詩中較為普遍,在表達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辭,如雪、竹、梅、松、鶴、荷、等等,襯托人物品行高潔、性格堅毅、情感純潔等。
(6)以景襯境:這壹作用在山水詩中運用最多,如以鬧景襯靜境——“竹喧歸浣女”,以動景襯靜境——“蓮動下漁舟”,以暖景襯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襯暗境——“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以滿景襯空境——“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以物語(或物態)襯心境——“廢泡喬木
三、意象在詩歌鑒賞中的作用
壹首好詩必然具有真切感的意象,讓讀者吟詠詩句是能比物附情,留有生動深刻的印象。意象在詩歌鑒賞中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壹 、有利於促進畫面的生成
古詩中出現的意象壹般不止壹個,而是壹連串,且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壹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由顏色深淺、虛實、遠近組成的壹幅幅畫。
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這首詩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寫。詩中句句都是意象,處處有景,也處處活動著詩人的身影,移步換景,景中有人,象中有興,情義盎然,如詩如畫,生動表現出詩人對春天的贊美之情,是壹曲優美的春的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