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郭小川《團泊窪的秋天》賞析

郭小川《團泊窪的秋天》賞析

賞析:

此詩有其巧妙的藝術構思。詩人壹掃前人的“悲秋”老調,從描繪秋天景物入手,借景抒情,寓動於靜,意在渲染壹個極其寧靜的氣氛,以反襯人們內心世界的並不平靜,大有“於無聲處聽驚雷”之勢,從而起到了深化全詩主題的作用。

繼具體描繪秋景之後,詩人轉而深沈發問:“團泊窪,團泊窪,妳真是這樣靜靜的嗎?”“誰的心靈深處——沒有奔騰咆哮的千軍萬馬!”“誰的大小動脈裏——沒有熾熱的鮮血流響嘩嘩!”

充分表達了在自然界寧靜的外表下,人們心中蘊蓄著的激烈的鬥爭和生活在幹校內的革命文藝戰士對江青壹夥的反抗情緒。

接著,詩人通過壹連串的排比句式直抒胸臆,高歌戰士特有的性格、抱負、膽識、愛情,充分抒發無產階級戰士的革命情懷,表達億萬人民對“四人幫”的無比憤慨。這些警句,既是詩人高尚品格的自我寫照,也是對所有無產階級戰士革命品質的藝術概括。

最後壹節采用象征手法,預言江青壹秋的必然垮臺和革命人民的必然勝利,寓意深刻含蓄,讓人回味無窮。(這裏需要指出的是,詩中某些用詞和提法今天看來未必妥當,明顯屬於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

“長句體”為郭小川在詩歌藝術形式方面的獨特創造。詩人從60年代初創作《廈門風姿》、《甘蔗林——青紗帳》開始采用這種詩體,以後則與其它詩體交錯使用,1975年所寫《秋歌二首》已將這種詩體推向成熟的境地。

詩人學習我國古代楚辭、漢賦,采用鋪陳排比的長句體式,看似有點“散文化”其實有其自身的規律:集短為長,將幾個短句合在壹起組成壹個長句,且都保持二十個字左右,顯得較為整齊對稱,同時註意押韻,既便於抒發詩人激越浩瀚的戰鬥豪情,又能形成較為整齊、押韻的詩體形式。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郭小川同誌在毛主席1975年7月25日關於電影《創業》的重要批示鼓舞下用詩的形式給壹位同誌寫的壹封信。是為表達天津市靜海縣團泊窪文化部五·七幹校廣大文藝戰士的振奮心情以及對“四人幫”幹擾和破壞毛主席革命文藝路線的罪惡行徑的強烈憤恨而作。

作者簡介

郭小川(1919年9月2日—1976年10月18日),原名郭恩大,河北省豐寧縣鳳山鎮(原屬熱河省)人。是中國文學界壹位富有才華的詩人。1933年,日寇侵占熱河,他隨全家逃難北平。少年時代,他就“過早地同我們的祖國在壹起負擔著巨大的憂患”(《向困難進軍》)。

“壹二·九”運動後,他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的學生運動,是黨領導下的民族解放先鋒隊文藝青年聯合會的活躍成員,開始用詩歌作武器,參加了民族解放的鬥爭。此外還是音樂藝術家。著有《平原老人》《投入火熱的鬥爭》《鵬程萬裏》《昆侖行》等。

百度百科-團泊窪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