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幹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卷曲成螺
碧螺春茶條索緊結,卷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後茶葉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為貢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產於早春。
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布,白毫隱翠;泡成茶後,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香濃郁,飲後有回甜之感。人們贊道:“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洞庭碧螺獨特的花果香,主要是因為它生長在果園之中,並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養。其他碧螺春是沒有清香和果香的,只有沃土氣和青葉氣。
擴展資料:
碧螺春,產於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批準,獲得原產地域標誌產品保護。
西山鎮(今金庭鎮)全境十二個行政村都種茶。重點茶區在秉場、石公堂裏、東村、衙甪裏、東河、縹緲村壹帶,其余東蔡、林屋、庭山、蔣東、元山各村也有分布。
茶園面積965公頃。東山鎮全境十二個行政村中,茶區主要分布在山區的莫厘、碧螺、雙灣、楊灣、陸巷五個村。
百度百科—碧螺春
2.碧螺春的詞句優美的資料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壹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壹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
兩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質地疏松,極宜於茶樹生長。
碧螺春屬於綠茶類。主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洞庭東、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湯清、味醇,是我國的十大名茶之壹。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歷史。
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壹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並品嘗了這種湯色碧綠、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贊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從此成為年年進貢的貢茶。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壹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壹道道綠色的屏風,壹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 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
碧螺春茶條索緊結,卷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後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為貢品。適合用於家庭辦公用茶。
[編輯本段]歷史和傳說 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
據清代《野史大觀》(卷壹)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
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
,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
自地方有司,歲必采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
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
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形狀卷曲如螺,色澤碧綠,采於早春而得名。據《蘇州府誌》載:“洞庭東山碧螺石壁,產野茶幾株,每歲土人持筐采歸,未見其異。
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葉較多,因置懷中,茶得體溫,異香突發。采茶者爭呼:嚇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制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制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
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壹。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卷曲似螺,春時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
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碧螺春雅名的傳說 碧螺春茶名之由來,還有壹個動人的民間傳說。
雲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著壹位勤勞、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麗、聰慧,喜歡唱歌,且有壹副圓潤清亮的嗓子,她的歌聲,如行雲流水般的優美清脆,山鄉裏的人都喜歡聽她唱歌。
而與隔水相望的洞庭東山上,有壹位青年漁民,名為阿祥。阿祥為人勇敢、正直,又樂於助人,在吳縣洞庭東、西山壹帶方圓數十裏的人們都很敬佩他。
而碧螺姑娘那悠揚宛轉的歌聲,常常飄入正在太湖上打魚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優美歌聲所打動,於是默默地產生了傾慕之情,卻無由相見。 在某年的早春裏有壹天,太湖裏突然躍出壹條惡龍,蟠居湖山,強使人們在西洞庭山上為其立廟,且要每年選壹少女為其做“太湖夫人”。
太湖人民不應其 *** 所求,惡龍乃揚言要蕩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聞訊怒火中燒,義憤填膺,為保衛洞庭鄉鄰與碧螺的安全,維護太湖的平靜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靜之時潛遊至西洞庭,手執利器與惡龍交戰,連續大戰七個晝夜,阿祥與惡龍俱負重傷,倒臥在洞庭之濱。
鄉鄰們趕到湖畔,斬除了惡龍;將已身負重傷,倒在血泊中的降龍英雄——阿祥救回了村裏,碧螺為了報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擡到自己家裏,親自護理,為他療傷。阿祥因傷勢太重,已處於昏迷垂危之中。
壹日,碧螺為尋覓草藥,來到阿祥與惡龍交戰的流血處,猛可發現生出了壹株小茶樹,枝葉繁茂。為紀念阿祥大戰惡龍的功績,碧螺便將這株小茶樹移植於洞庭山上並加以精心護理。
在清明剛過,那株茶樹便吐出了鮮嫩的芽葉,而阿祥的身體卻日漸衰弱,湯藥不進。碧螺在萬分焦慮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鮮血育成的茶樹,於是她跑。
3.形容碧螺春的詩句《碧螺春》 清·陳康祺
從來雋物有嘉名,物以名傳愈自珍。
梅盛每稱香雪海,茶尖爭說碧螺春。
已知焙制傳三地,喜得揄揚到上京。
嚇煞人香原誇語,還須早摘趁春分。
《碧 螺 春 》清·梁同書
此茶自昔知者稀,精氣不關火焙足。
蛾眉十五采摘時,壹抹酥胸蒸綠玉。
纖衫不惜春雨幹,滿盞真成乳花馥。
《碧 螺 春》 現代·田漢
更無天塹能防越,何處桃源可避秦?
只願濤平風定日,扁舟重品碧螺春。
洞庭帝了春長恨,二千年來茶更香。
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裏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