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馬蘭峪的馬蘭峪介紹

馬蘭峪的馬蘭峪介紹

古鎮建年無考。《遵化州誌》記:“遵化州界之長城,戰國燕築,秦復修,歷代叠葺。”由此得知,自築長城開始,此地即為駐軍之所,逐漸聚成村落。直至明初,大將徐達重修長城時,於此處建石城壹座,視為軍事要塞;戚繼光鎮此期間,又在原城墻外面包上壹層磚,頂端築垛口,門洞加崗樓,使城池固若金湯。明代以前,見於書籍中的僅是“守禦要地”。萬歷年間蔣壹葵《長安客話》裏又提及“幽關即傍馬蘭開”詩句。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修建陵寢後,這裏成為守陵機關駐地,先後200余載內始終不斷地興旺發達著。

道光年間建蘭陽書院,又名蘭陽,蒙古名為馬賴,後稱馬蘭峪。在市區西北23公裏的府君山下,清東陵東面風水墻外。東臨名勝湯泉,南與陵區三鎮之壹的南新城相對,西接清東陵,北靠長城要隘馬蘭關,為遵化市西北部重鎮。

古鎮建年無考。《遵化州誌》記載:“遵化州界之長城,戰國燕築,秦復修。歷代叠葺。”由此推理,自馬蘭口建關隘,此地即為駐兵之所,至今約有2000余年。其城池建於明初洪武年間,出自大將徐達之策,為扼守馬蘭口關,以此屯軍為營,初稱“馬蘭谷營”。中葉,抗倭名將戚繼光鎮邊中,特從原來的石砌墻之外改砌成磚,墻頂築成垛口,門洞加上崗樓。清代又把南門洞上的崗樓擴為兩層明樓,樓裏塑上關帝像,並在東南和西南隅修上角樓,既為防務,又顯示其壯觀。 修葺後的山城,位居府君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周長 338丈,墻高 .8丈,因系駐軍的營盤,仍未設北門。各城門樓上均鎮刻玉石匾額:東門所書“長泰”,門外 100米處加座柵樓,上書“東藩”;南門匾額為“馬蘭谷營”。

順治十八年(1661年)始建孝陵後,這裏成為管理陵區的重要機關所在地。康熙二年(1663 年),於城東南隅建孝陵營房。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為供奉康熙帝駐曄馬蘭峪時所賦禦制詩而在鎮內又建座禦書閣,上書康熙帝五十三年(1714年)冬謁孝陵後所作《馬蘭峪》詩:拜奉山陵淚雨垂,提攜鞠育賴仁慈。松林轉盛青如許,須發勞傷白所宜。

屈指多年永慕近,逐漸幕景晚來遲。朱邱玉殿依然覲,悲想音遙寸晷移。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又在東面建孝東陵營房和內府圈,別稱“東新城”。後又將孝東陵營房分為兩部分,內府部分另稱東圈;八旗部分隨孝陵營房仍稱馬蘭峪。

雍正元年(1723年),胤禛特派皇十四弟允禵率奉恩輔國公魯斌、法爾珊來任護陵大臣。同來者有乾清宮侍衛 4員、禦前近侍衛 4員、侍衛40員,遂在城東建造王府壹所,公府 2所,***建房 170間(後稱東府、今馬蘭峪醫院),並為48名侍衛於王府南建座侍衛城。後因護陵大臣由王爵降為貝子爵,人員也在壓縮,王公府均遷至城內,改稱東、西府,設立“東陵承辦事務衙門”,為護陵大臣代表皇室來處理陵寢事務的最高權力機關。於是,這裏既是兩陵的營房,又系宗室人員寓居之所,還為陵區同朝廷發生公犢往來的樞紐及統治各陵圈的中心。

抗戰時期,馬蘭峪成為“三足鼎立”之地,建有三個組織。東陵辦事處:其前身系東陵總管內務府,為清亡後優待皇室組建的管理機構,壹直由溥儀堂弟溥賢執事,地址在橫街南部路西原稱“東府”的馬蘭峪民族醫院家屬院內;東陵地區管理處:系偽滿洲國溥儀所屬由熱河省派出看管清東陵的機構,實為日本人統領,地址在東關路北;興隆辦事處:為“長城抗戰”之後所設,轄長城外興隆縣境的32個村和馬蘭峪特區,屬漢奸殷汝耕的“冀東防***自治政府”管轄,地址在西關的原清公爺府。另外設有日本駐馬蘭峪領事館,系專門為日寇服務的機關,地址在東門外路南當鋪院內(今之供銷社旅店)。計有日偽派來的守備隊、特務隊、警察所、滿洲隊、武裝礦警等近千人之多。此外,還有與此相配套的白面館、妓院等。

作為滿族集居之地,這裏壹直被清王朝和日本鬼子所重視。道光十壹年(1831年)三月,京營總兵官到職後,便奏明皇上創辦起“蘭陽書院”,後又連續建義學多處,使其八旗子弟和綠營兵的子女們及時入學識字。日本侵略者鐵蹄踏進這裏之後,立即在圈裏的南大村創辦“東陵學院”,以此來奴化中國人民,為其侵略行徑而效勞。 鎮內公路四通八達,交通非常便利。南有石馬公路(石門-馬蘭峪)與省道京遵公路相結;東面有堡東路(堡子店-東陵)橫貫其中;北有馬上公路(馬蘭峪-上關)直通。每天都有通往北京、天津、唐山、承德等大中城市的直達班車。鎮內建有現代化的網通、移動、聯通辦公大樓,通訊快捷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