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春風又綠江南岸全詩

春風又綠江南岸全詩

春風又綠江南岸全詩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原文:

京口瓜洲壹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綠:吹綠了

2、何時:什麽時候

3、還(huan):回

詩意:

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壹條長江,我所居住的鐘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後面。暖和的春風啊,吹綠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麽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鐘山下的家裏。

賞析: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這樣評析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詩:首句京口瓜洲壹水間,以愉快的筆調寫他從京口渡江,抵達瓜洲,壹水間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頃刻就到。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以依戀心情寫他對鐘山的回顧,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描繪的生機盎然的景色與詩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諧合,春風壹詞,既是寫實,又有政治寓意。宋神宗下詔恢復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決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對此,詩人感到欣喜。他希望憑借這股溫暖的春風驅散政治上的寒流,開創變法的新局面。綠字還透露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表達了作者希望早日辭官歸家的心願,這種心願,至結句始明白揭出。如此強化政治色彩來解析《泊船瓜洲》詩的詩意,是很有代表性的。但這樣的解析,卻存在著無法自圓其說的自相矛盾處:詩人既想早日辭官,就不可能有奉召回京之欣喜,既想急於赴京上任,也就不可能有想早日辭官的想法,這二者猶如水火,是難以相容的。也有論者斷言,詩人此次復出還政,可謂春風得意,大喜過望,那所謂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戀鄉情緒,不過是虛晃壹槍的矯情之詞而已,是不可以認真對待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骨子裏說的是對皇恩的感激,是對新法實施前景的樂觀描繪,是詩人內心的還朝施政喜悅的移情於景,詩的感情基調是歡快的,樂觀的。

上述兩論,是歷來解讀《泊船瓜洲》詩的論點中最具代表性的,但把該詩作為政治抒情詩來解讀,是既不符合詩人作詩時特定的際遇和心境,也不切合詩作自身建構的藝術形象的內蘊的。《泊船瓜洲》應是壹首純粹的鄉愁詩,它的感情基調應是憂郁傷感的,是毫無輕松、喜悅、樂觀的色彩可言的。

詩人寫作此詩時,已是五十五歲的老人了。幾年來,圍繞著新法舊法,朝廷上無休止地爭論和攻訐,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艱難。因而本來就有些消極思想的王安石,在經歷了兩次因推行新法而罷相的坎坷遭遇之後,心力交瘁,對從政產生了強烈的厭倦感。罷官期間,他曾寫下了許多描繪自然風光、抒寫閑情逸趣的詩作。對於這次的朝廷以同平章事的重任重新起用,王安石曾兩次辭官而未獲準。因而他這次的上任,從心情上說,是十分勉強的。而在他上任以後,又多次請求解除宰相職務,並終於在復出後的第二年,如願以償地再度罷相,重又回到家鄉江寧,過起了舒心適意的隱居生活。從這次短暫的復出過程可以看出,重新還朝施政並非王安石所期盼的,所熱衷的,相反地他還把復出視為畏途而屢拒屢辭。顯而易見,在這樣的際遇心境下寫作《泊船瓜洲》,也就難免不在字裏行間註滿憂郁、傷感、消沈的感情了,也就難免不對即將遠離的家鄉懷有深深的眷戀之意了,他又怎麽可能會以春風又綠江南岸喻皇恩浩蕩,抒發什麽如願以償的為復出而欣喜的感情呢? 再從詩作本身看。詩的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為全詩定下了憂郁、傷感的感情基調,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詩人對復出還政並無如願以償的喜悅,更無急不可待的熱切。相反,詩人還遠沒有到達京城,家鄉還未從視線中消失,內心裏就已真誠地發出了回家鄉的念頭,這思鄉之情還不深切真摯嗎?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時送我而還?仕途險惡,吉兇難測,那何時二字是詩人發自肺腑的壹聲沈重嘆息,蘊含了詩人對險惡仕途的擔憂,對施行新法前途的顧慮。詩意憂思深切,格調也十分蒼涼,是如聞其聲的壹聲喟然長嘆,是詩人抑郁消沈心態的真實自然的流露。

從結句定下的鄉愁沈重憂切的感情基調反觀,京口瓜洲壹水間也不可能是在時間上強調船行之快來寫詩人心情的輕松愉快了,它與鐘山只隔數重山壹樣,都是從空間上強調家鄉的山山水水離此時旅次江北瓜洲的詩人距離之近。此時詩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親切的京口僅壹水相間,鐘山也只隔數重山,真是近在咫尺。但空間距離上的近,卻反襯了詩人心理距離上的遠。因為家鄉雖如此之近,但可望而不可及,看近實遠。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距離還會越來越大,更何況這壹去又不知何時才能回來,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到這家鄉的山山水水,甚至他可能還會更為悲觀地想到,將來還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鄉。詩人在這裏運用了以近寫遠、相反相成的藝術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現了詩人憂惋深切、無可奈何的傷感心情,展現了詩人心靈深處的巨大的失落感、孤獨感。其實,壹水長江,數重大山,相間相隔的空間上的距離也是很大的,詩人反以近寫之,也是為了強調詩人對家鄉的強烈依戀,是戀戀不舍的思鄉愛鄉眷鄉之情的自然流露,又何來輕松愉快的喜悅心情呢?

正因為這首詩的主旨是濃濃的鄉愁的抒發,所以詩的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重心,也不是像壹般論者所說的落在了對江南春天美景的描繪上,它的語言重心不是綠字而是又字。而人們之所以特別欣賞綠的形容詞用作動詞對春天美景的生動形象、富有色彩感和感染力的描繪,原因就在洪邁的《容齋續筆》所記載的那壹段膾炙人口的煉字故事上。其實王安石在這裏並不是要刻意描繪江南春景之美麗,他把詩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綠字上,他要表達的是春風尚且有情,還知道壹年壹度又綠江南岸,而詩人自己呢,卻不得不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離開江南的家鄉,違心地重登仕途。這壹去,前途吉兇莫測,不知何時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壹個又字,融情於景,實在是詩人滿心難以排遣的無限鄉愁的真實寫照。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於景的層層鋪墊作勢,結句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抒寫鄉愁的淋漓之筆,才水到渠成地直瀉出來,把鄉愁的抒寫發揮到了極致。由此看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並不是壹首政治抒情詩,而是壹首純粹的鄉愁詩。

二月春風似剪刀全詩

二月春風似剪刀全詩

《詠柳》

作者:賀知章

原文:

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註釋:

1、詠柳:壹作《柳枝詞》。

2、碧玉:形容柳樹枝葉的顏色。這句說春天的新柳碧綠婆娑,如同玉樹壹般。

3、妝:裝飾,打扮。

詩意:

早春的柳樹發出嫩綠的新芽,如同壹位婀娜美人,垂下來的萬縷垂絲好像是綠色的裙帶。不知這綠葉是誰剪裁出來,原來是二月的春風細細剪裁。

賞析:

這是壹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楊柳的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壹年壹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壹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讀者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壹樹高,壹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雲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裏把柳條說成綠絲絳,可能是暗用這個關於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壹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絳,綠絲絳引出了誰裁出,最後,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制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讀者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壹系列的過程。詩歌裏所出現的壹連串的形象,是壹環緊扣壹環的。

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麽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這有兩層意思:壹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裏,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系的。

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征,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幹,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裏,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仿佛沒有什麽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並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範之作。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因此《唐詩箋註》雲: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春風得意馬蹄疾全詩

春風得意馬蹄疾全詩

《登科後》

作者:孟郊

原文: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

註釋:

1、登科:唐朝實行科舉考試制度,考中進士稱及弟,經吏部復試取中厚授予官職稱登科。

2、齷齪(w chu):原意是骯臟,這裏指不如意的處境。

3、不足誇:不值得提起。

4、放蕩(dng):自由自在,不受約束。

5、思無涯:興致高漲。

6、得意:指考取功名,稱心如意。

7、疾:飛快。

詩意:

昔日科舉不得誌,心胸郁悶促狹的時光實在不值壹提,今日及第蕭灑曠達自由自在思緒開闊無涯。乘著和煦的春風,誌得意滿,策馬馳騁在寬闊的天街上,馬蹄似乎也格外輕松迅疾,就好像壹天就可以看盡長安似錦的繁花。

賞析:

孟郊四十六歲那年進士及第,他自以為從此可以別開生面、風雲際會、龍騰虎躍壹番了。滿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這首別具壹格的小詩。這首詩因為給後人留下了春風得意與走馬看花兩個成語而更為人們熟知。

詩人兩次落第,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壹下子從苦海中超度出來,登上了歡樂的頂峰。所以,詩壹開頭就直接傾瀉心中的狂喜,說以往那種生活上的困頓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壹提了,此時金榜題名,終於揚眉吐氣,自由自在,真是說不盡的暢快。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詩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著春風策馬奔馳於鮮花爛漫的長安道蔔。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時的詩人神采飛揚,不但感到春風駘蕩,天宇高遠,大道平闊,就連自己的駿馬也四蹄生風了。偌大壹座長安城,春花無數,卻被他壹日看盡,真是放蕩無比!詩人情與景會,意到筆成,不僅活靈活現地描繪了自己高中之後的得意之態,還酣暢淋漓地抒發了得意之情,明朗暢達而又別有情韻。因而,這兩句詩成為人們喜愛的千古名句,並派生出兩個成語。

按唐制,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發榜則在下壹年春天。這時候的長安,正春風輕拂,春花盛開。城東南的曲江、杏園壹帶春意更濃,新進士在這裏宴集同年,公卿家傾城縱觀於此(《唐摭言》卷三)。新進士們滿懷春色向人動,遮路亂花迎馬紅(趙嘏《今年新先輩以遏密之際每有宴集必資清談書此奉賀》)。可知所寫春風駘蕩、馬上看花是實際情形。但詩人並不留連於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覺上的放蕩: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還要壹日看盡長安花。在車馬擁擠、遊人爭觀的長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馬疾馳,偌大壹個長安,無數春花,壹日是不能看盡的。然而詩人盡可自認為當日的馬蹄格外輕疾,也盡不妨說壹日之間已把長安花看盡。雖無理卻有情,因為寫出了真情實感,也就不覺得其荒唐了。同時詩句還具有象征意味:春風,既是自然界的春風,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謂得意,既指心情上稱心如意,也指進士及第之事。詩句的思想藝術容量較大,明朗暢達而又別有情韻,因而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成為後人喜愛的名句。

千裏鶯啼綠映紅全詩

千裏鶯啼綠映紅全詩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原文: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註釋:

1、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壹種外墻。

2、酒旗:酒幌子,酒店門前懸掛的旗子壹樣的標誌。

3、南北朝時期:南方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的總稱南朝,當時佛教盛行,寺院廣布。

詩意:

千裏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桃紅柳綠,壹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到處是香煙繚繞的寺廟,亭臺樓閣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賞析: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壹開頭,就象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裏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壹壹在望。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搖蕩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於這種繁麗,不同於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於壹個角落,而是由於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裏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裏鶯啼,誰人聽得?千裏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裏,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於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裏,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裏,千裏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壹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於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是怎麽回事呢?這是因為千裏範圍內,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點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裏於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壹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壹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壹種深邃的感覺,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蒙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壹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壹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築宏麗的佛寺非止壹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其實,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並不等於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築也壹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遊玩。在池州也到過壹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雲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當然,在欣賞的同時,偶而浮起那麽壹點歷史感慨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