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人民在遷徙過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時,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畬族文學藝術十分豐富。山歌是畬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多以畬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所以畬族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他們每逢佳節喜慶之日,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1000多篇、四五萬行。在長篇敘事詩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高皇歌》又稱《盤古歌》、《龍皇歌》、《盤瓠王歌》,是壹首長達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詩。它以神話的形式,敘述了畬族始祖盤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艱難繁衍出盤、藍、雷、鐘四姓子孫的傳說。反映了畬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尤其是,他們還把這壹傳說繪成連環畫式的畫像,稱祖圖,即在壹幅十來丈長的布帛上,用彩筆把這壹傳說的40多個畫像連環式地繪在畫卷上,世代珍藏。 畬族民歌隨處可見,以畬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每逢佳節喜慶之日便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壹千多篇,計四五萬行。畬族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其中無伴奏的山歌是畬族人最喜愛的壹種民歌方式。“雙音”是畬族人擅長的二聲部重唱的唱法,又稱“雙條落”。
精巧的編織工藝
勤勞淳樸的畬族婦女,不但是生產能手,也是編織刺繡的能工巧匠。他們手工藝品種類豐富,色彩斑斕,風格獨特。如編織的彩帶,又稱合手巾帶,即花腰帶,案花紋多樣,配色美觀大方。編織的鬥笠,花紋細巧,工藝精致,配以水紅綢帶、白帶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畬族婦女最喜愛的壹件裝飾品。畬族姑娘精心織繡的繡帕或彩帶,送給心愛的情侶,是最好的定情物。解放後,這種工藝技術得到了更加發揚光大,成為搶手的旅遊產品和出口產品。 畬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贊譽的是彩帶和竹編。彩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畬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彩帶,彩帶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 畬族地區盛產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 為竹編工藝品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畬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 襟、服鬥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畬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
別具壹格的民族體育
畬族人民歷來重視體育活動,體育活動的項目也很多,有武術、登山、“打尺寸”、“操石磉”、騎“海馬”、竹林競技等。畬族武術以畬拳最著名,棍術次之。畬拳乃畬族獨創,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創編者名叫雷烏龍,人閃尊稱為“烏龍公”。畬拳的主要動作有沖、扭、頂、擱 、削、托、撥、踢、掃、跳等。畬族武術分棍術和拳術兩大類。棍術種類多,動作名稱復雜多樣。拳術十分普及,作為拳術的壹部分,有令人叫絕的點穴功夫。武術精通的老拳師壹般都會點穴術和醫術。但是,畬族武術還需要進壹步地整理、挖掘。
悠久的釀酒文化
景寧山區有壹種珍貴的綠曲酒,綠曲酒是畬族人民的智慧結晶,據說相傳於唐永泰二年(766),距今約有1200多年歷史。由於浙西南地方自身生產力水平低下、文化傳播方式落後、固步自封的生活觀念等客觀因素,畬族綠曲酒在傳承中歷盡滄桑、幾近匿跡。 但也因浙西南景寧山區自古相對閉塞、保守和拙於張揚的生存空間,成全了畬族綠曲酒生生不息的影響力。1984年經國務院公布成立全國唯壹的景寧畬族自治縣,畬族後人為紀念先祖,整合專家學者、族人釀酒師等經過長期的挖掘、整理、研發,將畬族綠曲酒進行了綜合的質量評定和品牌提升,並取名“百歲門1984畬族綠曲酒”,以傳承養生文化和宏揚民族精神。 景寧畬族綠曲酒與其它著名白酒相比,畬族綠曲酒都是經過糧食釀造、蒸餾的白酒,不同之處在於其獨特的二次重釀技術——將米釀白酒回窖加入深山花草二次重釀,並經過長時間的日曬和低溫洞藏,使酒體充分吸收、蘊藏了深山天然作物的自然色澤和芬芳後,再多次過濾自然陳化。酒體在色澤上呈現出自然純凈的金黃兼翠綠,酒液瑩澈透明,猶如深山碧玉;清新淡雅的山草香輕柔飄逸,入口順滑,純凈清幽、成熟雅致、風格獨特。 景寧畬族綠曲酒采用深山天然原材料做為基酒原材,崇尚自然健康、尊重傳統文化、重視現代科技,符合人們回歸自然的要求。並且釀造原材料取自無汙染自然生成物,富含天然有效活性營養成份、葡萄多酚、茶多酚、花青素、淫羊藿甙、芳香油、天然抗氧化劑等物質,抗癌、抗氧化、抗過敏、抗疲勞、增強體質、改善性功能、增強皮膚彈性和柔滑性、改善煩躁易怒、頭昏乏力、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具有較強的延緩衰老和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風俗節日
米酒
歷史上畬族人民輾轉遷徙,物質生活尤為簡樸。他們“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 畬族“三月三”烏飯節
牖”,聚族而居。壹般住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現在隨著畬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變,修小樓房的人越來越多。火籠、火塘是畬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於山區氣候寒冷,嚴冬臘月,壹家人都圍坐在火塘邊烤火取暖。畬族山區,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種植較少,雜糧較多。他們普遍以地瓜米摻上稻米為主食,純米飯只是宴請貴賓時才用,喜食蝦皮、海帶、豆腐等。尤喜飲“米酒”和“麥酒”。
服飾
畬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畬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現在畬族男子服裝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部分畬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尤其是婦女的發式與漢族不同。少女喜用紅色絨線與頭發纏在壹起,編成壹條長辮子,盤在頭上。已婚婦女壹般都頭戴鳳冠,即用壹根細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紅布帕,下懸壹條壹尺長、壹寸寬的紅綾。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婦女,發間還分別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冠上飾有壹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畬族稱 它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傳說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許配給斬犬戎番王頭有功的盤瓠。冠上還插壹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鏈、銀手鐲和耳環,顯得格外艷麗奪目。
婚俗
解放前,畬族婚姻家庭普遍實行壹夫壹妻制,仍保留著古樸的婚俗。壹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鐘四姓中自相婚配。本來,氏族外婚制是畬族傳統婚俗。但由於歷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近和歧視政策,畬、漢兩族之間嚴禁通婚,曾是畬族內部的壹條族規。解放後,隨著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執行,畬、漢兩族之間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畬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戀愛的傳統,對歌成婚是畬族先民的習俗。但隨著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受到漢族婚姻觀念的影響,到解放前畬族婚姻的封建買賣包辦現象十分嚴重。解放後被革除,現在畬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喪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習俗。
傳統節日
畬族節日主要有農歷的三月三、農歷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畬族的祭祖日。 畬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時要以兩杯酒、壹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的餜。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麽都有壹定的傳統習慣。但不論過什麽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畬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烏米飯就是用壹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相傳在唐代,畬族首領雷萬興和藍奉高,領導著畬族人民反抗當時的統治階級,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山上。將士們靠吃壹種叫‘嗚飯”的野果等充饑度過年關,第二年三月三日沖出包圍,取得勝利。為紀念他們,人們把三月三日作為節日,吃“烏米飯”表示紀念。節日期間,附近幾十裏同宗詞的畬族雲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畬山,沈浸在壹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 此外,畬族也過春節。過春節時除宰雞殺豬外,還要做糍粑,祝願在新年裏有好時運,日子年年(粘粘)甜。初壹早上,全家叩拜“盤古祖先”,老人講祖先創業的艱難,過後舉家團聚,唱山歌,送賀禮。青年男女則走鄉串寨,以歌傳情,互敘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