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優品 /tradingup/wh/304888.shtml
佛陀也許是基督之外在世間造像最為豐富的人物了。兩千多年以來,在亞洲的許多國家,有無數的人在為佛陀制作聖像。有壹些佛像對過去的人來講是神聖的,但在最近的幾十年中卻變成了全球各大拍賣行的寵兒。
北京匡時今春推出佛像專場。從起拍的第壹件拍品1001號拍品至1080號拍品之間,***80件佛像拍品竟無壹流拍,全部成交。壹件是明永樂銅鎏金觀世音菩薩像,最終以1485萬元成交。另壹件明宣德銅鎏金無量壽佛,以2750萬元成交。
佛像市場的火爆在近幾年得到體現:2006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壹尊《明永樂鎏金釋迦牟尼坐像》拍出了1.2359億港元的天價。
多篇論述佛教造像的文章都說:在佛教創始時期,佛祖釋迦牟尼不主張造像,也沒有佛像。到釋迦牟尼逝後的四五百年內壹直沒有佛教造像,信徒們用佛祖的腳印等來表示佛祖的聖跡。正如《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但德國學者赫爾穆特所著《佛像解說》說:“如果沒有造像的話,人們也許早就把佛教的教義忘掉了。”這位學者不相信宗教的傳說和記載,而從考古的實際出發,認為佛陀去世500年後,才有人第壹次為他造像。但在此之前,供信徒膜拜的象征性的物像不是沒有,如蓮花瓶、菩提樹下的寶座就是。
還有,在日本壹間佛寺裏有壹雙掛在墻上的巨大的草鞋,也屬於這類象征性的物像——象征佛陀不畏艱辛,踏遍大地,拯救眾生。再後來,便出現了直接表現佛陀的種種佛像。
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來源:優品 發布時間:2008-8-20
明永樂 鎏金銅彌勒菩薩立像(背面)成交價RMB 31538400 蘇富比 2006年10月
菩提本無樹
傳說有關以繪畫的形式所制造的佛像的來源有兩個。壹個是印度有兩個國王,盡管他們住得很遠,從未見過面,但他們倆是好朋友,並且習慣於互贈禮物。壹次,國王送給他的朋友壹件珍貴的魚鱗甲上衣。得了上衣的那位國王為沒有相當的禮物送給他的朋友而感到悲哀。這時,他的壹位使臣對國王說,“毫無疑問世間最為珍貴的寶物應當是佛陀了。陛下可以讓人在布上畫壹幅釋迦牟尼佛像,作為禮物寄給您的朋友。”
國王因此去拜謁佛陀以祈求佛陀的許可,佛陀同意了他的請求。於是國王便提名壹些藝術家來制作佛陀像。但當這些藝術家見到佛陀時,內心充滿了喜悅之情,以致再也沒有能力把佛陀那莊嚴崇高的神態表現出來。於是豁達大度的佛陀便坐到了壹座小池塘邊,這樣藝術家們便能依照水中的倒影給他畫像了。
有關佛陀造像的另壹個起源是:佛陀在傳教的時候,壹位女仆被主人派遣去取項鏈。她為此感到難受,因為她有壹小段時間不能聽佛陀的教義了。當她走在取項鏈的路上時,不幸被壹頭牛撞死了,由於她對佛陀的崇敬和她做的種種的善行,她又重新再世投胎成為壹位國王的女兒。她向佛陀捎信,希望獲得壹張佛陀的像。
佛陀讓自己的光芒映照在壹塊布上,畫師們便清楚地繪出了他身體的形狀。大約從這時候起,把佛陀畫在布上的方法便越傳越廣。
佛像從西來
從歷史記載來看,佛像的出現與古希臘文化的影響,希臘雕塑技藝的傳入有密切關系。
在古印度曾有位光照千古的人物——阿育王,歷史上他用非凡的武力滅掉了印度半島幾十個國家,建立起強大的孔雀王朝,由於殺伐,紛爭太多,世人稱他“魔鬼阿育”。後來他幡然醒悟,痛悔不已,轉向大力宣揚佛教,治理人心,成為悉達多·喬達摩之後又壹佛教領袖。他派遣了許多傳教師向世界各地傳播佛法,還派遣壹些僧侶去了古希臘這個當時有“雕塑王國”之稱的國家。
古希臘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深深影響著古印度的傳教藝術家和民間工匠們,他們認為僅僅以“空白”、“法座”、“蓮花”等來代表佛像顯得太不夠了!他們吸取了希臘人對人體藝術的表現形式,打破以往的傳統思想,直接以人物的形象來表現佛陀的容貌和身體。
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來源:優品 發布時間:2008-8-20
清乾隆 彌勒佛 成交價 RMB3360000 北京瀚海 2007年秋拍
大約在公元壹世紀前後,由於大乘佛教思想的形成,佛像才慢慢地大量出現。大乘佛教以“普渡眾生”為目標。他們認為:“佛陀的肉身雖然去世了,但他的法身卻依然與世長存,而且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只要在修行時設置佛陀的形象,壹心觀想,憶念佛的偉大莊嚴,那麽佛的法身就會永遠與妳同在。”同時,這壹時期出現了許多大乘佛教經典,經中都極力贊頌造佛像具有巨大的功德,可以得到無窮的福報等等。
受大乘佛教影響,藝術家們意識到造佛像和供奉佛像會產生和積累很多功德,是最好的修行。在佛像前,觀想佛的莊嚴以及佛教教義的深奧玄妙、進而進入禪思的境界,能有利於自己的宗教修習實踐。於是當大乘佛教興起後,壹個建造和制作佛像的熱潮也跟著出現。這時大乘佛教徒們開始大量制作佛經裏所講到的各種各樣的佛、菩薩像,因此各種佛像就很快在社會上流行傳播開來。
中土佛像源流
大約在兩漢時期,佛像藝術隨著佛教壹起傳入中國,最早出現的佛像藝術是在中國西部的新疆地區(古代西域)。起初繪畫的風格比較粗糙,以粗放的線條為主,用大筆平塗法,色彩單調,以紅、綠、藍為主,經過歲月的侵蝕,紅色已逐漸轉為今天所見的黑色與棕色。早期整個畫風明顯帶有印度的繪畫特點,畫面的題材大多是佛成道、遊化乞食等故事。
到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藝術取得了飛躍發展。這時期佛像的形象,大多面目清瘦,大髻寬衣,神采飄逸。北魏時期,由於政府的大力保護和提倡,佛教發展很快。這時的佛教造像藝術在中國佛像發展史上是壹個極為重要的階段,聞名於世的山西大同雲岡,河南洛陽龍門兩大石窟就在這時期開鑿而成。這個時期,也出現了以東晉戴逵為代表的佛像雕塑家。
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來源:優品 發布時間:2008-8-20
明永樂 銅鎦金龍王菩薩 成交價 RMB6048000北京瀚海 2007年春拍
戴逵的創作態度極為認真,據說壹次他為了制作壹尊佛像,曾潛藏在帳中,傾聽眾人的褒貶議論,然後加以詳細研究,積思三年,才得以完成。因此他所作的佛像,讓人看了無比親切。
隋唐時期,佛教藝術有了明顯的轉變,形成了中國佛教藝術發展又壹個新階段。這壹時期佛教造型也從南北朝時的清瘦飄逸轉向豐滿端麗。隋唐菩薩像顯得雍容華貴,頗似唐代宮廷貴婦形象:面龐圓潤豐滿,端莊妙麗;頭戴各種寶冠,身披瓔珞,臂釧,衣質輕薄華麗緊貼身上,更顯肌膚豐腴和體態婀娜。
印度的密宗傳入中國後,密教的經典又往往把壹些密咒與觀世音菩薩相聯系,還規定了在持誦這些密咒時相應的儀式,以及需要禮拜供奉的、特定的觀音菩薩的形象,由此而產生了所謂馬頭觀音、千手觀音、十壹面觀音、如意輪觀音等。在我國流傳最廣的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簡稱《大悲咒》。
觀音菩薩在中國民間受到最普遍,最廣泛的信仰,可說是家喻戶曉。所謂“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佛”。《法華經》中的《普門品》記載:觀世音菩薩能變化三十二身,隨緣示現,以大悲願行倒駕慈航,輔弼阿彌陀佛,尋聲救苦,但聞其名,獲無量福,因而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之稱贊。
教生像 像生法
由此可見,佛教發展到大乘佛教,從普渡眾生的目的出發,佛教的教育方式由個人單純的讀經、靜修向教化眾生發展,采取諸多的藝術化教育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造佛像。佛教發展成為“以像設教”的大乘佛教。所以,有人稱佛教為“像教”。
著名的凈空法師在講述《佛法與人生》時說:從前的社會跟現在的社會是完全不壹樣的,它的建築很註重藝術的教學,佛家叫“表法”。譬如塑造佛像,佛像很多,菩薩像也很多,這不是多神教,它是用壹個人像,塑造得非常完美,叫妳看了生歡喜心。他代表壹個意義,讓妳見到那個像,就想到妳學習的科目。每壹科目用壹個像來作代表。觀世音菩薩代表的有三部經,這三部經傳講大慈大悲。簡言之,佛教造像是大乘佛教為普渡眾生而采取的壹種藝術化的教學手段,佛教造像的實質就是佛教進行教育的教學工具。佛教用造像這種藝術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於不僅歷經兩千年而不衰,就是那些批評佛教是“偶像崇拜”的宗教也學習佛教的教法,制造造像來進行宗教教育了。
第1頁/***7頁 [1] [2] [3] [4] [5] [6] [7] >>
相關文章
·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二)2009-12-20 16:31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來源:優品
/tradingup/wh/304888_5.shtml
明永樂 鎏金銅綠度母坐像 成交價 RMB 7205280 蘇富比 2006年10月
佛像有價
佛像價格近三年的漲幅,與國內佛像拍賣的興起有著直接聯系。2006年秋季,香港蘇富比推出的“佛華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銅佛收藏專拍”13件拍品成交12件,總成交額達到3.43億元人民幣。於是內地的匡時、瀚海兩家拍賣行迅速響應,在同年秋拍紛紛推出佛像拍賣專場,成交情況也都非常不錯。
隨著2006年底秋拍佛像市場在內地的加速預熱,2007年春季佛像市場繼續升溫,據統計,北京翰海、北京匡時國際、北京嘉信、崇源國際、天津文物、中國嘉德、十竹齋多達7家拍賣公司在春季都推出佛像拍賣。其中匡時國際的“菩提妙相——古代佛教藝術品專場”,上拍195件,成交率87%,總成交額突破了1億元大關,達到1.07億元人民幣。該專場中壹件明宣德“銅鎏金無量壽佛像”更是以2750萬元高價成交,明永樂“銅鎏金觀世音菩薩像”以1485萬元成交。
有專家認為,目前的佛像市場有過熱趨勢,而且還提醒剛入此行的藏家壹定要保持理智。但無論如何,佛像目前還是市場的寵兒,原因在於它和別的藝術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雕塑藝術,文化內涵更為豐富。不僅是壹件好的工藝品,還有宗教的精神層面的價值,也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慰藉。
壹千多年以來,中國人把心地善良、但行善事看作生活理想,現實難得盡如人意,於是有向往,有遺憾,甚至有痛苦,而佛像作為壹種依托在凝視與祈願中給以慰籍和補償。正如謝靈運詩曰:“慮淡物自輕,意愜理無違。”
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來源:優品 發布時間:2008-8-20
明永樂 鎏金銅勝樂輪回金剛像(背面) 成交價 RMB 12917280 蘇富比 2006年10月
鑒別金銅佛造像的真偽方式
1. 看材質。金銅佛像有青銅、黃銅、紅銅和其他銅合金等,但不同時期的用銅是不壹樣的,元代以前的銅佛壹般都用青銅,也有壹些紅銅制品,元代以後則出現了較多銅鋅合金的黃銅及純銅制作的所謂紅銅佛像,而在青銅上鎏金的佛像壹般被稱為金銅佛像,黃銅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明永樂 鎏金銅彌勒菩薩立像(局部)成交價RMB 31538400 蘇富比 2006年10月
2. 其次看標誌、坐騎、手印和坐姿。佛像制造時十分嚴謹,造像的標誌、坐騎、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規範的,只要多加學習,了解各個時期金銅佛像的不同特征,並細心察看和對照,就可準確地為某件藏品定名,這樣不但能分清藏品是佛還是菩薩,而且還能弄清是哪尊佛像和哪尊菩薩;
明宣德 鎏金銅鋼舞菩薩立像(壹對) 成交價 RMB 51530400 蘇富比 2006年10月
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來源:優品 發布時間:2008-8-20
明永樂 鎏金銅釋迦牟尼坐像 成交價RMB 118932000 蘇富比 2006年10月
3 .再次是看面相、體型和服飾。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紋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壹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是有許多變化的,比如隋唐兩個相連的朝代,雖說佛像的整體風格是相近的,但面相還是略有區別的,隋代的佛和菩薩為半圓臉型,唐初起就變得稍瘦壹些;
明永樂 鎏金銅綠度母坐像(背面) 成交價 RMB 7205280 蘇富比 2006年10月
4. 最後是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資料,比如銘文和題記等。
明永樂 鎏金銅金剛杵 估價 RMB 3060000~4080000 蘇富比 2006年10月
編輯&文/彭治國 圖片提供/香港蘇富比 北京瀚海
第7頁/***7頁 << [1] [2] [3] [4] [5] [6] [7]
相關文章
·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B3%BE%B7%B2%D2%BB%C3%CE/blog/item/98bb4e5923f0a0d59d820498.html
2、中國佛教音樂漫談/%B3%BE%B7%B2%D2%BB%C3%CE/blog/item/9b0e6efadd8d94284e4aeafa.html
佛教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同的文化遺產。
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與中國固有文化融合而最終形成中國化的佛教。佛曲隨佛教傳入中國後,也經歷了大體相同的過程。中國佛教音樂史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壹、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階段;二、自東晉至齊梁的華化及多樣化階段;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階段;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階段。
唐代,佛曲大盛,俗講風行,朝廷耽於佛曲,百姓則把廟會視為最重要的娛樂場所。無論寺院、宮廷、民間,佛教音樂都達到了鼎盛時期。在寺院內,凈土宗的流行,為佛曲的傳播與宗教活動中音樂的大量使用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條件。
初唐善導傳凈土法門,但專心念佛,曾著《法事贊》、《往生贊》、《般若贊》等歌贊三卷。中唐法照,制定“五會念佛”法規,並作有《散花樂》等曲,影響甚遠,流傳至今的《千聲佛》等繞佛之曲,可視為“五會”之遺續。晚唐少康,則更辟蹊徑,面向民間,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創作新的佛曲。贊寧《高僧傳》中稱:“康所述偈贊,皆附會鄭衛之聲,變體而作。非哀非樂,得處中曲韻。”用當時、當地老百姓所熟悉喜愛的音調演唱佛曲,應該說是中國佛教音樂的壹個優良傳統。
在宮廷,來自西藏佛國的音樂,成了當時上層人士的“流行音樂”。在隋七部樂、九部樂及唐九部樂、十部樂中,都有大量佛曲。佛教音樂與燕樂大曲中龜茲樂、天竺樂的關系,尤為密切。在《隋書·音樂誌》中《羯鼓錄》、《唐會要》、陳《樂書》中,均載有大量唐代佛曲名。由梁樂演化而成的“法曲”,經隋至唐,成為宮廷音樂中極富特色的部分。天寶十三年(754年),唐玄宗李隆基命刻石太常,改諸佛曲調名為有道教意味的漢名,如《龜茲佛曲》改為《金華洞真》等。此舉雖是唐玄宗抑佛揚道的壹個政治行動,但也從反面說明唐宮廷音樂中佛教音樂的地位已嚴重威脅了“正統”音樂的地位。唐懿宗時,佛誕之日,“於宮中結彩為寺”,宮廷音樂家李可及“嘗教數百人作四方菩薩蠻隊”,“作菩薩蠻舞,如佛誕生”,整個宮廷,似乎都變成了節日的寺廟。
在民間,佛教音樂也成了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姚合“仍聞開講日,湖上少漁船”;“遠近持齋來諦聽,酒坊魚市盡無人”,以及韓愈“街東街西講佛經,撞鐘吹螺鬧宮廷”的詩句,生動地描繪了當時佛教俗講僧人們對社會各階層的巨大影響。他們不但在歲時節日舉行俗講,並由寺院發起組織社邑,定期齋會念經,且有化俗法師不殫勞苦,遊行村落,以最通俗的形式勸善化惡。甚至約集廟會,賞花唱戲,使唐代的眾多寺院,實際上成了社會的主要娛樂場所。錢易《南部新書》載:“長安戲場多集於慈恩(寺),小者在青龍(寺)。其次薦福(寺)、永壽(寺)。尼講盛有保唐(寺),名德聚於安國(寺),士大夫之家入道盡在鹹宜(寺)。”藝僧們高超的音樂技藝,不但征服了眾多善男信女的心,甚至使當時第壹流的宮廷音樂家也為之傾倒。據說貞觀年間長安莊嚴寺的藝僧段善本,曾使“宮中第壹手”的琵琶大師康昆侖拜而稱弟。長慶中,俗講僧文漵則不但使“聽者填咽寺舍、瞻禮崇奉,呼為和尚”,且令宮廷音樂家黃米飯折服,“依其念《四聲觀世音菩薩》”而撰成名曲《文漵子》。敦煌所傳大量俗講底本“變文”和“曲子辭”,以及琵琶曲譜等文物,皆為唐時佛樂繁盛的有力佐證。
宋元以後,佛教音樂因市民階層的出現而日趨通俗化,並從多方面影響了中國說唱音樂及器樂演奏的發展。從現存宋詞和元曲的詞、曲牌中,均可見到佛教影響的深刻遺痕,如詞牌《菩薩蠻》、曲牌《雙調五供養》等,甚至在文人士大夫的七弦琴音樂中,也出現了《普庵咒》這樣的曲目。吳曾《能改齋漫錄》說:“京師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皈依》、《柳含煙》等,號唐贊。而南方釋子作《漁父》、《撥棹子》、《漁家傲》、《千秋歲》唱道之辭。”從中可窺見宋代佛教徒吸收民間音樂甚至道教音樂以豐富自身的情景,繼唐代俗講而起的寶卷,在宋時盛極壹時並壹直綿延到明清,影響了近世多種戲曲及曲藝音樂。如《金瓶梅》七十四回“吳月娘聽宣王氏卷”中便記載了比丘尼在市民家中宣講寶卷的詳情,其所唱除偈、誦、講之外,還有《壹封書》、《楚江秋》、《山坡羊》、《皂羅袍》等時曲,可視為明代佛曲深入民間,成為市民音樂生活重要內容的生動例證。元代,曾壹度失傳的“瑜伽施食焰口”隨密宗的復興而再度流傳,經後世的增益演變而逐漸形成今世尚存的壹套融贊、偈、咒、器樂、手印等多種藝術形式為壹爐,帶有壹定情節性的佛樂套曲。
明清之際,佛曲愈發通俗化並日益深入民間,許多佛曲用民間曲調演唱。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五年(1418)頒布禦制《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五十卷,通令全國佛教徒習唱,其中大部分曲調為當時流行之南北曲,如《感天人》之曲即《小梁州》,《成就意》之曲即《好事近》等。只惜此書有詞無譜,且未能流傳。從明清到近代,佛教音樂與唐宋時相比,從整體上看是日趨衰微了,但另壹方面,在這種衰微的同時,由於佛教音樂的影響,民間音樂(尤其是民間器樂和說唱音樂)卻日趨繁榮。因此,佛教音樂衰微的過程,也可以視為壹個與民間音樂進壹步融合的過程。/%B3%BE%B7%B2%D2%BB%C3%CE/blog/item/9b0e6efadd8d94284e4aea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