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諷刺人愚蠢的文言文

諷刺人愚蠢的文言文

1. 求壹篇諷刺他人的文言文

僧某獻茶(文言文)

原文:靈隱寺僧某,以茶得名,鐺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數等,恒視客之貴賤以為烹獻;其最上者,非貴客及知味者,不壹奉也。壹日,有貴官至,僧伏謁甚恭,出佳茶,手自烹進,冀得稱譽。貴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壹等烹而進之。飲已將盡,並無贊語。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貴官執盞壹拱曰:“甚熱。”

翻譯:靈隱寺有壹位僧人,他以會茶道而出名,精通茶具.而且他收藏的茶有幾等,看客人的貴賤而分別煮不同的茶給他;那最好的茶,若不是貴人或識茶之人,是不會給他的.壹天,有壹貴客來到,僧人待他很恭敬,給出好茶,親自沖茶給他,等待客人的稱贊.貴客壹直沈默不言.僧人很疑惑,再拿出最好的給客人.茶快喝完了.僧人等不急了,鞠了壹個躬,說:"這個茶味道如何?"貴客拿著茶杯拱手,說:"有點熱了."

諷刺的是阿諛諂媚的人和貴客那樣的沒有什麽修養文化的人

2. 求壹篇諷刺他人的文言文

哀溺文序 [唐]柳宗元

原文

永之氓鹹善遊。壹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船破,皆遊。其壹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遊最也,今何後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後。”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貨之溺大氓者乎?於是作《哀溺》。

翻譯

永州的百姓都善於遊泳。壹天,江水猛漲,有五、六個人乘著小船橫渡湘江。渡到江中時,船破了,都遊起泳來。其中壹個人盡力遊卻遊不了多遠。他的同伴們說:“妳最會遊泳,今天為什麽落後了呢?”他說:“我腰上纏著壹千文錢,很重,因此落後了。”同伴們說:“為什麽不丟掉它呢?”他不回答,搖了搖他的頭。過了壹會兒,他更累了。已經遊過去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妳十分愚蠢、十分蒙昧,自己將要淹死了,還要錢幹什麽呢?”他又搖了搖他的頭。於是淹死了。我對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這樣,難道不會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嗎?我於是寫下了《哀溺》。

寓意

《哀溺文序》本文諷刺了世上那些利令智昏的人,並進而警告 壹些貪財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頭,必然葬身名利場中。但同時也告訴我們,丟失了性命,再多的錢財也是無用。

“哀溺”是哀嘆溺水者的意思,"哀"的原因是作者哀嘆那個至死還不能醒悟的溺水者,他對錢財的貪婪使他喪失了對生命的顧及,從而引起了作者"大利淹死大人物"的感想,從而表達了其對官場貪圖名利者的擔憂與諷刺!

《哀溺文序》通過記敘壹個平素最善於遊泳的人因舍不得錢財而被淹死的故事,諷刺了世上愛財如命之人的愚昧無知,警告他們若不猛醒回頭,必葬身於名利場中。那些見錢眼開,掉進錢眼裏的人,寧可放棄自己生命也不願丟掉錢財的人。“錢乃身外之物”我們不應該重視錢財。

《哀溺文序》寫作特色

寫作特色。

(1)《哀溺文序》的特色是用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主要刻劃了溺死者要錢不要命的心態,使全文敘述相當精煉,人物形象十分生動傳神。

正面描寫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壹是行動描寫,“盡力而不能尋常”,暗示錢的累贅;二是語言描寫,“吾腰千錢,重,是以後”,說明他明知關鍵在錢,卻仍不願割舍;三是表情描寫,兩次“不應,搖其首”,說明他要錢不要命,至死不悟。

側面烘托也是從三個方面著手:壹是反襯,“善遊最也”,借他人之口指出他平素善於遊泳,從而反襯他今日“盡力而不能尋常”的反常行為;二是對比,把最善遊泳的他反倒淹死,與本來遊水本領不如他的人都能安全到達彼岸進行對比。三是用“己濟者”的呼號,從側面揭示他的蒙昧心隆。

3. 求壹篇諷刺他人的文言文

僧某獻茶(文言文)原文:靈隱寺僧某,以茶得名,鐺臼皆精。

然所蓄茶有數等,恒視客之貴賤以為烹獻;其最上者,非貴客及知味者,不壹奉也。壹日,有貴官至,僧伏謁甚恭,出佳茶,手自烹進,冀得稱譽。

貴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壹等烹而進之。

飲已將盡,並無贊語。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貴官執盞壹拱曰:“甚熱。”

翻譯:靈隱寺有壹位僧人,他以會茶道而出名,精通茶具.而且他收藏的茶有幾等,看客人的貴賤而分別煮不同的茶給他;那最好的茶,若不是貴人或識茶之人,是不會給他的.壹天,有壹貴客來到,僧人待他很恭敬,給出好茶,親自沖茶給他,等待客人的稱贊.貴客壹直沈默不言.僧人很疑惑,再拿出最好的給客人.茶快喝完了.僧人等不急了,鞠了壹個躬,說:"這個茶味道如何?"貴客拿著茶杯拱手,說:"有點熱了."諷刺的是阿諛諂媚的人和貴客那樣的沒有什麽修養文化的人。

4. 俏皮話文言文文中譏諷了哪兩種人

俏皮話文言文文中譏諷了取媚於人的奴才和自以為是的小人。

文言文節選:

狼施威

狐笑豬曰:“汝蠢然壹物,焉能及我?”豬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見得能立功於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蒼生(造福百姓),如何言無功?若汝則無功耳.”豬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無功?”羊貿貿然(莽莽撞撞地)來,曰:“汝等不必爭,我能兼二者之長,又當如何?”語未竟,狼突如其來,盡撲殺而食之.笑曰:“這壹般奴隸性質的畜生,動輒言功,只合做我的犧牲也。”

翻譯:狐貍笑豬說:“妳是這麽愚蠢的動物,哪能和我相比呢?”豬說:“妳就不必譏笑我了,妳也不見得在世上做了什麽功勞。”狐貍說:“我的毛皮,能做衣服、被子造福百姓,怎麽說我沒有功勞呢?如果是妳就沒有功勞了。”豬說:“我的肉,能讓人吃飽肚子,怎麽能說沒有功勞呢?”這時壹只羊莽莽撞撞地跑過來,說:“妳們就不用再爭了,我都有妳們兩個的長處,妳們覺得呢?”話還沒說完,狼突然來到,將它們全部殺了,然後把他們全都吃掉了,笑著說:“這是壹幫只適合做奴隸的動物,總是動不動就說自己的功勞,也只能做我的食物罷了!”

感悟:

不要總以為自己有壹點點能力或功勞就到處炫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應謙虛低調做人。

同時也諷刺了(清末)統治者的嫉賢妒能,再有才能的人也會因為統治者的剝削和 *** 而遭受迫害,不能做出貢獻。

5. 誰殺陳也的文言文諷刺了啥人

諷刺了有不懂裝懂做法的人

這樣既會妨礙自己的求知進步,又會鬧出愚昧無知的笑話來。

誰殺陳他,選自《明史·青文勝列傳》。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壹個人應該用誠實、謙虛的態度去對待知識。

原文:

有甲欲謁見邑宰,問左右曰:“令何所好?”或語曰:”好《公羊傳》。”後入見, 令問:“君讀書?”答曰:“惟業《公羊傳》。”試問:“誰殺陳他者?”甲良久對曰:“平生實不殺陳他。”令察謬誤,因復戲之曰:“君不殺陳他,請是誰殺?” 於是大怖,徒跣走出。人問其故,乃大語曰:“見明府,便以死事見訪,後直不敢 復來,遇赦當出耳。"

翻譯:

有壹個人想拜見縣令大人,向縣令身邊的人詢問:“縣令有什麽愛好?”,有的人說:“縣令喜好讀《公羊傳》。”後來這人去拜見縣令。縣令問他:“妳現在讀什麽書?” 他就回答說:“唯獨讀過《公羊傳》。”縣令問道:“請問是誰把陳他殺了?”那個人好半天才回答說:“我平生實在未曾殺過陳他。”縣令壹聽,知道此人在說謊。於是又和他開玩笑說:"妳沒有殺陳他,請問是誰殺的?"於是那人十分驚恐,光著腳便逃出縣衙門。別人就問他是什麽原因,他就大聲說:“我去見縣令,壹見面他就拿人命案子來追問我,以後我可不敢再去見縣令了,不然,只有遇到大赦才能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