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立春驚蟄的古詩

立春驚蟄的古詩

 驚蟄,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下面是我整理的立春古詩驚蟄,歡迎閱讀。

立春驚蟄的古詩1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 羅隱

 壹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遊魚迸冰出。

 立春

 唐 韋莊

 青帝東來日馭遲,暖煙輕逐曉風吹。

 罽jì袍公子樽前覺,錦帳佳人夢裏知。

 雪圃乍開紅菜甲,彩幡新翦綠楊絲。

 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帖繡楣。

 立春

 南宋 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塵,生菜挑來葉葉春。

 從此雪消風自軟,梅花合讓柳條新。

 立春偶成

 南宋 張軾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立春

 南宋 範成大

 竹擁溪橋麥蓋坡,土牛行處亦笙歌。

 曲塵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淺淺波。

 日滿縣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來不飲兼無句,奈此金幡彩勝何。

 立春

 宋代 白玉蟾

 東風吹散梅梢雪,壹夜挽回天下春。

 從此陽春應有腳,百花富貴草精神。

 立春

 宋代 方嶽

 初信東風入采幡,自挑雪薺饤春盤。

 土牛又送壹年老,野鶴不知三逕寒。

 筋力尚堪耕綠野,鬢毛並欲掛黃冠。

 無人***跨南山犢,便作尋花問柳看。

 立春

 宋代 方嶽

 采燕雙簪翡翠翹,巧裁銀勝試春韶。

 東風已到闌幹北,看見嬌黃上柳條。

 立春

 宋代 黃庶

 此日春方到,春心亞舜堯。

 勾芒如稷契,大蔟似鹹韶。

 衡柄三陽把,陶鎔萬物翹。

 家家助和氣,剪彩作花飄。

立春驚蟄的古詩2

 《觀田家》

 (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壹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物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裏。

 賞析

 “微雨眾卉新,壹雷驚蟄始”扣住詩題“田家”,從春雨春雷寫起,點出春耕。“微雨”二字寫春雨,用白描手法,沒有細密的描繪“微雨”,而將重點放在“眾卉新”三字上,既寫出萬木逢春雨的欣欣向榮,又表達了詩人的欣喜之情。“壹雷驚蟄始”以民間傳說“驚蟄”這天雷鳴,而萬蟲驚動,來寫春耕之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總寫農家耕作。“幾日閑”更是用反問句式道出了農民勞作的艱辛。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具體寫農夫終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寫農忙,既是壹年到頭,又是從早到晚,可見時間之長;從空間來講,也是十分廣闊的,既有田地、場院、又有菜圃、澗水。另外“俱”字將農夫忙碌無壹人輕閑點出,“就理”又寫出農夫雖忙,但有條不紊,忙而不亂。這四句是白描手法,語言簡明而無雕飾,自然平淡,極煉如不煉。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這二句寫出了農民的勤勞樸實。

 “侖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在前面鋪敘農忙之後,突然轉筆寫到農夫的無糧與徭役之苦,筆墨雖樸實,但同情之意流註其間,此二句可使讀者縱觀封建社會農夫被壓迫之慘狀。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裏”是詩人以觀感作結。講食祿不耕者對衣食父母的農夫們的'艱辛勞作而又饑寒的情況慚然生愧。“方慚”二字既是對不勞者的譴責,也是詩人對自己宦遊食祿生活的自責。

 詩人在此詩中用通俗易懂的詩句描寫了田家的勞碌和辛苦,表達了對其的同情,慚愧官吏的不勞而食。筆法樸實自然,不加渲染誇飾。

 《義雀行和朱評事》

 (唐)賈島

 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余。

 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

 壹夕皆莫歸,嘵嘵遺眾雛。

 雙雀抱仁義,哺食勞劬劬。

 雛既邐迤飛,雲間聲相呼。

 燕雀雖微類,感愧誠不殊。

 禽賢難自彰,幸得主人書。

 賞析

 《義雀行和朱評事》詩唐代詩人賈島所寫的壹首詩歌。出處《全唐詩》詩人幾次考進士都沒有中。該詩以清奇淒苦著名,大多是寫自然景物和閑居情致。作詩刻苦求工,詩風清淡樸素。側面反映詩人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心情。

 《春晴泛舟》

 (陸遊)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裊裊柳絲搖麯塵。

 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作者簡介: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其壹生筆耕不輟,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與王安石、蘇軾、黃庭堅並稱“宋代四大詩人”,又與楊萬裏、範成大、尤袤合稱“南宋四大家”。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