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楊萬裏《野菊》詩詞賞析

楊萬裏《野菊》詩詞賞析

 野菊

 宋代:楊萬裏

 未與騷人當糗糧,況隨流俗作重陽。

 政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壹枝黃。

 花應冷笑東籬族,猶向陶翁覓寵光。

  譯文

 不給文人騷客做幹糧,更不肯隨流俗在重陽節被俗人賞識。

 正因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為無人,剪掉自己的幽香。

 已是傍晚時分,在綠色的半山腰中與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壹枝淡黃的野菊。

 野菊花也許會冷笑那些家養的菊花,因為家菊們竟然向陶淵明尋求恩寵。

  註釋

 騷人:屈原作《離騷》,因稱屈原為騷人。後將騷人墨客稱那些風雅文人。糗糧:幹糧。指被文人賞識。糗,炒熟的米、麥等谷物。屈原《九章·惜誦》:“播江離與滋菊兮,願春日以為糗芳。”

 政緣:正因為。政,即“正”。

 肯為:怎肯因為,難道因為。

 黃:指*。

 東籬族:籬邊人種的菊花。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年)。是年四月,拿幹薪到了截止期限。五月,召赴杭州,辭;六月,奉旨不許,再辭;八月,除煥章閣待制(仍是虛銜),再與祠祿。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的言誌之作。

  賞析

 野菊花是似菊而小的*小花,與菊花相比,它並不太引人註目。但詩人卻給了它詩情畫意,讓它在詩壇上占壹席之位。

 詩的前半用先抑後揚的筆法寫。“未與騷人當糗糧,況隨流俗作重陽。”屈原《離騷》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所指的秋菊是菊而不是野菊。重陽有賞菊的習俗,兩句寫野菊在世默默無聞,既未被文人采用以登上文壇,更未受世俗鐘愛。“況”字使次句的語氣緊連首句,有更進壹層的意思。

 “政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兩句,既寫形態又寫精神,對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動的描繪。“在野”與“在庭”相對。因不為人賞識,便任其在野自生自滅。不似壹般之菊在庭院中有人著意栽培。這也許是野菊的憾事,但詩人卻把這看成是快事,因為它可以避免栽培人的束縛剪裁與觀菊者的諸多采摘,即不受人們的幹擾,因而顯得幽閑自若,別有豐彩。以至於詩人面對著它,“任是無情也動心”,情不自禁地要采來觀賞——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壹枝黃。

 “半山碧”寫出野菊生長、繁衍的旺盛,也表現野菊的生活環境是在野外山上。“已晚”寫時間,“便忙”寫情狀。詩人旅途之中到了傍晚,本該忙於歸宿,但山中野菊的豐姿與妙香,逗得詩人即使在匆忙之中也要去折取壹枝來加以觀賞,詩寫至此,已流露出對野菊的濃厚興趣,而尾聯更以寫野菊花的自豪感來進壹步表達對它的贊美:花應冷笑東籬族,猶向陶翁覓寵光。

 陶淵明酷愛菊花,於宅邊東籬下種菊頗多,還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這兩句是說,野菊花壹定冷笑那些籬邊的*——它們正向陶淵明壹類的詩人邀寵,以取得詩人吟賞的榮光。言下之意,詩人們的眼光只向著庭菊,並不轉向野菊;而野菊自有不邀寵爭光的品行,對那些邀寵爭光的庭菊不屑壹顧,惟以冷笑置之。

 在無人看重的情況下,幽閑自得,不減妙香,不慕賞識,有意將它與菊花對比,並傾註了自己的關切贊美之情。這也許另有所指。詩寫得脫俗、婉轉、流暢,給人很深的印象。在大量的詠菊詩中,這是頗有獨創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