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為歲末的最後壹天夜晚。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歲、團圓飯、貼年紅、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客中除夕》
明代:袁凱
今夕為何夕,他鄉說故鄉。
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
戎馬無休歇,關山正渺茫。
壹杯柏葉酒,未敵淚千行。
客中除夕:在外鄉過大年除夕。客中,客居外鄉之時。客遊外地,寄寓他鄉,古人對這種生活很難適應,總有壹種飄零之感。飄泊在外對古人來說是人生的不幸,除夕佳節期間仍然不能還家,更是莫大的不幸。這首詩就是作者在除夕那天旅居外地所寫,道出了佳節期間滯留外地的苦悶與無奈。
這首詩語言自然樸實,淺顯易懂,音節響亮,有較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尤其是“看人兒女大,為客歲月長”是世人贊賞的佳句。
《癸巳除夕偶成》
清代: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壹星如月看多時。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詩人思緒紛紛。上句盡情渲染了除夕夜千家萬戶的歡迎氣氛。“千家笑語”四字緊扣題目“除夕”,描寫了除夕之夜千家萬戶守歲迎春,歡歌笑語的氣氛。
這首詩的特色是言近旨遠,意象鮮明,貼近生活,而又詩意含蓄,寄情遠大,訴說的是對整個現實、人生的憂慮與感憤。
《臨江仙·癸未除夕作》
清代:李慈銘
翠柏紅梅圍小坐,歲筵未是全貧。
蠟鵝花下燭如銀。釵符金勝,又見壹家春。
自寫好宜祛百病,非官非隱閑身。
屠蘇醉醒已三更。壹聲雞唱,五十六年人。
蠟鵝花:古代年節以蠟捏成、或以蠟塗紙剪成鳳凰為飾物,蠟鵝花當即此類。
釵符金勝:均為女子發飾,菱形者稱方勝,圓環者稱圓勝。
好宜:舊俗除夕寫“宜春帖”或吉利語以祈福。
屠蘇:古俗,除夕合家飲以避疫,屠蘇為茅庵,相傳屠蘇中壹仙人所釀,故名。
此詞詠除夕合家“歲筵”,喜氣洋洋。“壹聲雞唱,五十六年人。”雞鳴添歲,寫得質樸而富於情味。
《》(除夕)
宋代:楊無咎
窮陰急景暗推遷。減綠鬢,損朱顏。
利名牽役幾時閑。又還驚,壹歲圓。
勸君今夕不須眠。且滿滿,泛觥船。
大家沈醉對芳筵。願新年,勝舊年。
《蔔算子》(除夕)
宋代:
江上見新年,年夜聽春雨。
有個人人領略春,粉淡紅輕註。
深勸玉東西,低唱黃金縷。
撚底梅花總是愁,酒盡人歸去。
《賣癡呆詞》
宋代:範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癡呆召人買。
二物於人誰獨無?就中吳儂仍有余;
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
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
更闌:午夜時分。
厭禳:謂以巫術祈禱鬼神除災降福,或致災禍於人,或降伏某物。
鈍滯:遲鈍呆滯。
兩句合起來的解釋就是,除夕夜直到午夜時分人們都還沒有睡意,都在祈求神靈除災降福、大家都呆滯的等待新的壹年的臨近和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