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出現三尾詩,但不多。至於是否脫離法律,並沒有定論。
下面具體說壹下什麽是三尾,如果不得已怎麽救。
三音節結尾是詩,後三個字都是音節。我們以前講過五絕偶行的壹個基本格式:“平仄無韻”,我們用這個基本格式來解釋: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最後壹句是“平平穩穩”。我們舉個例子。如果妳寫壹句順口溜:“妳來了他就不走了”,因為第壹個字是平偶在法律情況下,平偶句就是“平偶”。
但是現在不是他不去,是我不去。句子改成“妳來我就不去”,故事到此結束。不僅是三尾,整個句子只有壹個平仄,又顯得孤獨。看了看,是不是很別扭?
我們看看唐詩是怎麽做的。
北堡山下壹個泊王灣
在藍山下我們蜿蜒前行?很平很平。
我和我的船,沿著綠水。?平平淡淡
直到退潮時堤岸變寬?平平淡淡
沒有風吹動我孤獨的帆。?平平淡淡
在這首詩中,“直到退潮的堤岸變寬”正是詩的結尾。我們可以看到,這句話第壹個字用的“潮”字是平仄,表示前面有兩個平仄,孤獨的問題解決了。這是壹個很難解決的問題,或者說是壹個折中的方法。
那麽這句“妳來我不去”我們怎麽修改呢?為了讓三味的閱讀不那麽弱智?把“妳”字改成“君”“妳來我就不去”是不是更容易?
還有壹個補救辦法是,下壹句的開頭,本來應該是“平仄平”的,第壹個字改成平仄,以免造成前壹句三個結尾,後壹句三個結尾。所以“直到退潮時兩岸變寬,無風攪我孤帆”平勻如“平勻,平勻”,放在壹起讀也沒有什麽不舒服的感覺。
我們看劉禹錫的《戀愛歲月》,也是這樣處理的。
美年並不驕傲。平平淡淡
那過年呢??平平淡淡
懷念過去的同路人?很平很平。
現在有多少??平平淡淡
再看順口溜:“妳來我就不去”,假設下壹句對“只有妳有很多事要做”,對“平平淡淡”是平的。讓我們把“JIU”改為“片”,把“平平平平”改為“平平平平”:
如果妳來,我就不去,但是妳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是不是比“妳來我不去,只是妳有很多事要做”朗朗上口多了?
另外,還有壹個處理第三個字的自救方法,就是把第四個字的原字換成平調。這是唐詩中廣泛使用的壹種方法,甚至形成了壹種變體,在很多唐詩中都有,但嚴格來說並不是三音節結尾。
格式上,就是把“平仄”改成“平仄”,就是處理第三個字的變異。我們來看幾個例子,比如孟浩然的《建德夜泊》:
當我的小船在霧中停泊時?平平淡淡
日光漸暗,舊的記憶開始。?它是平的。
這裏的句子是不規則的,不是三尾的,所以下壹句是正常的“平仄平”
還有王波的“何必在岔路口徘徊,小孩子* * *沾毛巾”,也是“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這是減少三尾數量的壹種方法。
當然,格律詩裏有三尾韻,杜甫的《無救之詩》裏也有“平仄韻”,但這種格式相對於符合律法的詩句來說是非常難得的。
所以妳是想說格律詩裏有三個尾巴嗎?是的,雖然不多,但確實存在,而且比三級尾多壹點點,三級尾是絕對不允許的。
但是現在應該寫格律詩嗎?盡量不要。唐代格律詩剛剛形成,各方面的探索和研究都有。後期格律體成熟,詩人基本都會避開三端。
有那麽多詞可以選擇,為什麽壹定要用異體字?為什麽壹定要用三條尾巴?為什麽壹定要讓別人讀詩覺得不舒服?
現在的人寫格律詩,沒有人能有那麽高的意境,真的需要“不用字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