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日》(龍書本作《除日》)可以視為寫元旦的詩詞中之翹楚。他不僅將除夕與元日的宋代風俗記錄在案,寫出唐宋時代除歲迎新的景況,而且表達了自我的哲學觀念:“爆竹聲中壹歲除,春(壹作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童日童日,總把(壹作爭插)新桃換舊符”,說在爆竹聲中送走了壹年,在送暖的春風中,闔家歡飲屠蘇美酒。屠蘇酒,是用屠蘇草浸泡的酒,當時民俗,在正月初壹時,家家按照先幼後長的次序飲屠蘇酒,唐人盧仝《除夜》詩說:“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燭盡年還別,雞鳴老更新。……明日持杯處,誰為最後人”;宋人蘇轍《除日》詩說:“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兩詩都提及長者最後飲酒的風俗。飲酒大概是子夜時分剛剛進入新年的那壹刻開始的。屠蘇,也名“屠酥”“酴酥”,古代元日飲酒屠蘇的風俗,之所以在元日飲屠蘇酒,是因為壹個傳說,或說是壹個故事:“俗說屠蘇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夜遺閭裏壹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合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蘇而已。”(唐韓諤《歲華紀麗》壹《元日》:“進屠蘇”註)王安石詩中的後兩句說,在守夜中,千家萬戶迎來了曈曈紅日,然後,用新的桃符來換去舊符。桃符,又涉及另外壹個風俗: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其下有神荼、郁?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畫二神於門上以驅鬼避邪的風俗。《荊楚歲時記》:“正月壹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後蜀始於桃符板上書寫聯語,其後改書於紙,演變成為後來的春聯。陸遊有詩:“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除夜雪》),正是這種風俗的生動記載。
當然,作為大政治家、哲學家的王安石,其寫作此詩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地記錄宋代的春節民俗,而是表達了他除舊革新的政治理想。從王安石其他優秀詩作來看,傳達那種變化之美,革新之美,以及那種不為世人理解的孤獨之美,也確乎是其主要的詩意表達,如“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登飛來峰》)的對於日升新日的禮贊,“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動感和春天的歡呼,“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闌幹”(《夜直》)中的那種靜態美中的動態,以及“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的對於商鞅政治變革的贊美等,無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