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春秋戰國時期瓦解井田制的主要手段是什麽?

春秋戰國時期瓦解井田制的主要手段是什麽?

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漸瓦解了。促成這壹變革的物質因素,是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當時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標誌。 藝術中國 / 我國用鐵始於商代。七十年代在河北榮城縣和北京平谷縣各出土壹件商代中期的鐵刃銅鉞,經科學鑒定,刃部都是用隕鐵加熱鍛打成的。 這樣的鐵器,自然是稀罕物。大概到西周末年,鐵器多起來。所以《詩經·秦風》中出現“駟鐵孔阜”的詩句,這是秦襄公(前777-766)時的詩。用鐵形容馬的顏色,只有在鐵成為習見物之後才允許。大約春秋初期,已有鐵農具。《國語·齊語》記載管仲向齊桓公建議:“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鋤夷斤欘,試諸壤土。”“美金”是指青銅,“惡金”是指鐵。春秋中葉齊靈公時的叔夷鐘銘文中有“造 徒四千為汝敵寮“壹句,“ ”:是鐵字的初文,可見當時官府鐵冶煉的規模已相當大了。難怪到春秋末期,鐵器在齊國已普遍使用。《管子·海王篇》記載:“今鐵官之數曰:壹女必壹針壹刀,……耕者必壹耒壹耜壹銚。”從考古發掘成果看,江蘇六合程橋出土有鐵條和鐵塊,長沙龍洞出土有鐵削,長沙識字嶺出土的鐵臿,常德德出土有鐵削,長沙壹期楚墓出土鐵臿、鐵削數件,以上這些鐵器都可確定為春秋晚期東西。這表明,在春秋晚期,我國南方也已使用鐵器了。 N / 牛耕也起源於商代。甲骨文有“犁”之。可見,用牛拉犁啟土,在商代就發明了。《國語·晉語》上提到,範氏、中行氏將宗廟的犧牲用來耕田。孔丘的弟子司馬耕字子牛,冉伯牛名耕。晉國有個大力士叫牛耕。牛與耕相連,用作人的名字,反映出牛耕方法在春秋時期得到普遍推廣。 Y / 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為人們開辟廣闊的山林,興修大型水利工程,帶來了方便。耕地面積和農業產量大幅度增長了。 農業的發展,使壹家壹戶為單位的小生產和以個體經營為特色的小農階層,有了成為社會基礎的可能。井田制的“千耦其耕”、“十千維耦”的集體勞動形式過時了,而分散的、壹個體的、以壹家壹戶為單位的封建經濟形式興起了。 藝術中國 / 早在西周中期,就有個別奴隸主貴族為了額外榨取奴隸、的剩余勞動,強迫奴隸開墾井田以外的空地。這樣開墾出來的田地,不可能是方方正正的,也不可能有壹定的畝積,是瞞著公室,不納稅的私有物,叫私田。周恭王時的格伯簋銘文記載格伯用四匹馬換倗生三十畝田,就是明證,因為公田是不允許用來交換的。到西周末期,私田的存在已相當顯著。爭奪田邑、交換土地的記載也多起來了。周厲王時的散氏盤銘文記述:矢人侵犯散國城邑,被打敗了,便用兩塊田地向散國賠償。周厲王時還有兩銅器,壹個是鬲攸從鼎,另壹個是鬲從盨。前者敘述鬲攸從分田地給攸衛牧,而攸衛牧沒給報酬,遂成訟事;後者敘述章氏用八邑去向鬲換田,又有良氏用五邑換,結果都順利成交。貴族們土地私有的欲望不斷增長,倒周幽王時,連公田都企圖據為己有。周王再象原先那樣從貴族手裏收公田,就引起貴族們強烈的不滿。《詩經·大雅·瞻卯》記錄了當時貴族們牢騷:“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復奪之。”到春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私田急劇增加。諸候、大夫們富起來。周王便不能任意侵奪他們的田地了。公元前712年,周桓王取鄭國田地,就得王畿內蘇仇忿生之田作為交換條件。貴族之間為田地爭鬥、訴訟,也層出不窮了。公元前580年,晉大夫卻至與周爭鄇田,公元574年晉卻錡奪夷陽五田,卻犨與長魚矯爭田;公元前533年,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田;公元前528年,晉邢侯與雍子爭鄐田等等。這些事件,都表明土地制度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藝術中國 / 開辟和耕種大量私田,需要大批勞動力。而用奴隸制的辦法已不能調動生產者的勞動積極性。《公羊傳》何休註說:當時“民不肯盡力於公田。”於是,壹些順應新形勢的貴族為了招徠勞動人手,改變剝削方式,如齊國田氏向民眾征賦稅使小鬥,把糧食貸給民眾用大鬥;晉國韓氏、魏氏、趙氏采取擴大地畝,而不增稅額的辦法,收買民心。這樣,奴隸們紛紛從公室逃往私門,“歸之如流水。”封建依附關系產生了。春秋時代見於記載的“族屬”、“隱民”、“賓萌”“私屬徒”,都指的是這些逃來的奴隸。雖然他們身份還不是自由的,但卻不同於奴隸。他們可以占有少量的生產資料,獨立經營農業和與農業有關的家庭副業。他們已經是封建農民的前驅了。奴隸的逃亡,使壹些國家的公由,“唯莠驕之”。“唯美桀桀”(《詩經·齊風·甫田》),變成了荒原。井田制再也維持不下去了。 《左傳》記載: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正式廢除井田制,承認私田的合法性,而壹律征稅。公元前548年,楚令尹子木整頓田制,視土地高下肥瘠,“量入修賦”,其後各國也紛紛效法。本來這些改革的目的在於維護舊秩序,但它們既然在壹定程度上承認了已成的事實,從而事與願違。在井田制上打開了壹個缺口。缺口接二連三地被打開,井田制的瓦解崩塌就是必然的趨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