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紅橋修禊先河的是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禛(後人亦稱王漁洋),他在揚州任推官期間,“晝了公事,夜接詞人”,“與諸名士遊無虛日”,是壹位主持風雅的人物。他死後,揚州人民把他和宋代歐陽修、蘇軾並列,建“三賢祠”紀念。康熙元年(1662)春,他與揚州諸名士集於紅橋,眾人“擊缽賦詩,遊宴不息”,此次修禊,王士禛作《浣溪沙》三首,其中廣為流傳的名句有:“北郭清溪壹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眾人皆和韻作詩,壹時傳為佳話。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也曾和《浣溪沙》壹首:“無恙年年汴水流,壹聲水調短亭秋,舊時明月照揚州。曾是長堤牽錦纜,綠楊清瘦至今愁,玉鉤斜路近迷樓”。康熙三年春,王士禛復與諸名士修禊於紅橋,王士禛壹連作了《冶春絕句》二十首,其中膾炙人口的的壹首是:“紅橋飛跨水當中,壹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唱和者更眾,壹時形成“江樓齊唱《冶春》詞”的空前盛況。幾年後,就連王士禛自己也不無得意地與先輩王羲之相提並論,在為其詩集作序時說:“紅橋即席賡唱,興到成篇,各采其壹,以誌壹時盛事,當使紅橋與蘭亭並傳耳。”後編成《紅橋唱和集》三卷。直到今天,王士禛留下的“綠楊城郭”、“冶春”這兩個佳詞,揚州人無不耳熟能詳。 而就其規模、影響言,蔚為壯觀的當為時任兩淮鹽運使的盧見曾(亦稱盧雅雨)主持的第三次紅橋修禊。盧見曾為官頗有政績,且為人正直,喜好詩文,“主東南文壇,壹時稱為海內宗匠”,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才子紀曉嵐將長女嫁給他的長孫,足見其威望。在揚期間盧見曾廣結文人,飲酒作樂,集壹時文酒之盛。他效王士禛、孔尚任紅橋修禊舊事,數次修禊紅橋,鄭板橋、金農、袁枚、羅聘、厲鶚等名士均曾參與。其中最為出名的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三日,盧見曾邀集諸名士於倚虹園“虹橋修禊”廳,作七律四首,其中名句有:“十裏畫圖新閬苑,二分明月舊揚州”等,各地依韻相和者竟有七千人,最後編輯出的詩集達三百余卷,並繪《虹橋覽勝圖》以紀其勝,紅橋修禊的美名傳遍了大江南北,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盛事。揚州八怪之壹的鄭板橋也參加了這次修禊,他與盧見曾交往甚密,寫有《和雅雨山人紅橋修禊詩四首》、《再和盧雅雨四首》。
盧見曾在文人雅士宴集時,獨創出“牙牌二十四景”的文酒遊戲,即將瘦西湖二十四景刻在象牙骨牌上,大家依次摸牌,以所得之景,當場吟詩作句,不能者則罰酒壹杯。這種遊戲方式,很快就在全國流行起來,二十四景也隨著文人們的詩句聲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