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關峽谷高三百余米,寬約百米,長千余米。峽兩岸壁削千仞,巨石突兀;清流穿峽,飛瀑層疊;藤蔓攀巖,花奇草異,風景幽秀,令人神往。明代學者徐霞客、李元陽曾不畏艱險前往遊覽並留下記述文字。清代地方紳士楊友楠有詩雲:“石門倚背點蒼隈,陡壁蔥蘢屏境排。峭拆雙峰大柱立,參差各異岫屏開。穿林野鳥飛難度,繞蹬山僧去似回。”民國詩人杏子軒遊石門關呤道:“歸來時節野花香,和風送暖拂衣衫。莫道故園山水美,石門之秀甲滇南。”
古代的文人墨客雖然遊了石門關,但卻不能進入石門關縱深之處遊覽,李元陽驚呼石門內“忽驚飆從空中飛墜,聲如訇雷,凜乎不可留,從者扶挽而出。”徐霞客考察到石門關口嘆道:“但門以內則石崩水湧,路絕不通,乃復上就北岐躡磴”。二位先賢不能進入石門縱深遊覽,不能說不是壹種遺憾。隨著歲月的流逝,歷史的滄桑巨變,現代人能隨心所欲進入石門縱深探幽走險,實在是壹種福份。
石門關外核桃林 走進石門關,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聳入雲石門關下綠茵茵的核桃林,穿行在綠茵茵的核桃林中,若是金秋核桃成熟時,遊人伸手便可以摘下鮮核桃品嘗。
水簾瀑 “水簾瀑布”是走進石門關的第壹個瀑布,高約二十米,從懸巖陡壁直瀉而下,形成壹道晶瑩的水簾。豐水季節,水簾瀑寬達壹丈許,水落潭後濺起浪花無數,大有:“飛流三千尺、銀河落九天”之氣勢。
滑落潭、仙女晾衣石 滑落潭是走進石門關的第壹個深潭,它清澈見底,在陽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滑落潭旁邊有壹平滑巨石叫仙女晾衣石。滑落潭還有壹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傳說天上玉皇大帝的七個女兒,耐不住天宮寂寞生活,三月三這天,偷偷跑到人間遊玩,當她們路過石門關,看到滑落潭的水碧波蕩漾,便降落潭邊,脫下美麗的輕紗,跳入潭水,盡情潑水嬉戲,激起浪花點點,壹直玩到黎明日出,才駕祥雲返回天宮。從此,每年的這壹天,七仙女們都要到滑落潭沐浴。滑落潭上方壹塊平坦如砥的巨石是當年七仙女們晾衣服的地方,人們稱它為“仙女晾衣石”。
四道水瀑布 四道水瀑布是走進石門關的第二個瀑布,其周圍是突兀嶙峋的巨石,湍急溪流穿夾石而過,跌巖起伏,飛珠濺玉,壹蓬蓬、壹簇簇、沸沸揚揚,給山谷帶來勃勃生機。冬季走進四道水瀑布,則寒氣逼人,夏天這裏卻是清涼宜人,是消暑的好去處。
石門關內巖壁山石 遊石門關須壹路仰望著走去,方可領略它的高陡險奇。兩面絕壁陡不可攀,壁上巖石崢嶸欲墜,真有“壹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奇偉險要。晴時,但見藍天映襯白雲繚繞,石門關愈是雄姿魁然,險不可越。陰天又見水霧彌漫,兩扇石門忽隱忽現似閉似開,谷內峭壁影影綽綽,石門關更添神奇幽秘。
站在關口,兩扇石門沈重屹立著,峭壁陡坡,巨石迎面逼來。谷中巨石如林,或立或臥,其間竟有壹澗清溪流來,這水源於蒼山之巔,冰融雪化,不染纖塵,如嬰兒剛睜開的眸子清澈透亮。這澗清溪在石門關內蜿蜒蛇行,貫穿整條峽谷。水聲隨地勢起伏而變換,或舒緩清越,或激昂鏗鏘。遇到巨石陡坡,水流便被撞成碎玉飛花,晶亮雪白地四面飛濺。壹條曲折棧道沿著溪流入谷,行到絕處會有鐵索吊橋相連。進入谷中再擡頭看天,天空已被兩邊峭壁切割成窄窄的壹條碧藍,兩邊山崖直如刀削,嶙峋怪石緊抱成團,石上蒼苔碧痕斑駁,石縫間雜草野蔓藤蘿倒掛,那雜草叢中有野花浪漫,散落如少女點點紅唇。險要之處,峭壁撲面,嵯峨山勢像要蓋頂壓下,滿山濃釅的青翠就朝著眼眸潑下來。
石門關內亭橋樓閣 石門關上下古寺僧庵,白瓦紅墻內鐘聲悠揚,風鈴叮鐺,壹派仙境神韻。關谷內外亭臺樓閣遙遙可見,關內***有5橋4亭1棧道。
站在石門關內的仙女梳妝臺觀瀑亭邊,可以觀賞對面懸崖上藤蔓垂掛,迎風飄拂似珠簾,幾株芭蕉樹叢中流出壹縷清流直瀉湍急溪流,這就是傳說中的“七仙女梳妝臺”。
石門關內生態植被 漾濞縣境內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自然生態系統生產力水平高,動植物繁茂,森林資源豐富,物種達200余科,近萬種。
石門關內的森林植被保持著原始狀態,從七疊水開始直至蒼山幽谷深處人跡罕至,林木層疊,大樹林下還有成片的芭蕉,以及各類藤蔓、山竹等。
兩瀑夾壹橋 走進石門關,壹路風光壹路景,景景相連,而且每景都有其特色。“兩瀑夾壹橋”是關內比較有特色的壹個景點。站在橋上可盡情觀賞流水小橋和並流雙瀑。壹瀑是細流飛泉從蒼山半腰飛流直下,另壹瀑則是千軍萬馬、雷霆萬鈞、山谷轟鳴、水花四濺、霧氣升騰。在這裏,撲面而來的水霧,將把遊人身上的凡塵洗滌得壹塵不染。讓人沈醉於幽谷瀑流的潮濕空氣之中。
天雨灑芭蕉 在七疊水瀑布群左側高聳入雲的絕壁上,有壹片狀銀白色的瀑流,從天際雲端飛流而下直灑深谷中的野芭蕉林,陽光下泛起層層七彩水霧,構成壹幅“天雨灑芭蕉”的美景。在谷底觀瀑亭中,右邊可觀賞石門關七疊水瀑布群;西北邊可觀賞石門關高聳入雲的石門突兀絕壁。擡頭瞻望則是銀色“天雨灑芭蕉”瀑布從天而降直逼遊人。
七疊水瀑布 漸行漸遠,忽聞水聲轟鳴,只見前方壹道瀑布緊貼著筆直的山崖飛瀉而下,這就是石門關內有名的“七疊水”瀑布群。山崖蒼黛,襯得瀑布雪亮耀眼,崖下瀑布跌落處是壹潭深不可測的碧水,那飛落下來的瀑布如白龍入海,沒了蹤影。瀑布對面壹個小亭依山而築,站在亭內可以看到瀑布全景。更讓人驚嘆的是壹條棧道沿著瀑布旁的石壁陡直升向山頂,那山頂上只見壹片天空。若沿著棧道翻過山去,勝景層出,飛泉水簾,綠潭深水,碧波粼粼,實為奇景。因其林密草深,人跡難涉,石門關得以保留了天然樸拙和清幽寧靜,清溪柔風,老樹古崖,成為壹方凈土。
石門天梯棧道 石門天梯棧道從七疊水下的觀瀑亭開始,離開石門關古澗向石門山攀登。這條棧道全長1400多米,其中古澗棧道800多米,山坡棧道長600多米,分別由崖懸橋、鐵爬梯、石階路、石板路因地勢鋪就。石門天梯棧道可分為6段,而每段都有其特點,有不同的景觀和感覺。有時穿壁直上,令人心驚肉跳;有時石板羊腸小道,令人心曠神怡;有時過絕壁雲梯,令人魂飛膽散。
站在古澗棧道上,既可觀賞陡峭石門絕壁,又能俯瞰七疊水壹掛掛危崖飛瀑,壹汪汪碧水疊潭,七跌七落,連串七潭綠水,聲撼峽谷,既有“驚濤壹片雪山來”之勢,又有玉帶連串七顆明珠之美,幻化出壹個個五彩繪呈的世界,令人恍入仙境!
在觀林亭中,舉目遙望點蒼山,奇峰怒拔,直刺青天,仰觀天梯、石壁、蒼山雲林,俯瞰石門長峽。令人不禁想起“腳住謝公躋,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的詩句。唐代大詩人李白夢中才有的美景,在石門峽中卻應有盡有。
石門關棧道終點至石門山古道(位於極樂庵之上),這條山道,即石門山古道。據民間相傳,宋末,元世祖忽必烈率兵翻越點蒼山征服大理國,就是從這條古道上去。《元世祖平雲南碑》中也有“乃登點蒼山臨視城中,城中霄潰”的記載。另外,徐霞客遊石門山時,記有元末“沐西平征大理,出點蒼山後,立旗幟以亂之,即由此道上也。”徐霞客還在石門山頂的石道周圍,看到“虎跡齒齒,印沙土間。”石門山古跡主要有三洞壹庵壹閣壹殿壹塔。石門山古道不僅是自然生態之道,也是歷史文化之道。
順著石門峽棧道遊路往上走,來到舍身巖前,附崖而上,仰看頭頂萬丈陡壁,斷雲依崖,長滿原始荒林,支撐著磅礴入雲的點蒼山五峰;俯觀足下千丈絕崖,令人心驚膽顫。澗底上下林木蔥蔥蘢蘢。兩岸峰壑大澗小澗流出的冰雪寒泉,有銀河傾瀉、有瀑布飛跌、有細流如鏈。水聲、風聲、林濤聲,壹陣陣呼嘯著撲到耳畔,下觀上看,莽莽蒼蒼,淩雲摩霄,美不勝收。在驚嘆於石門關的雄、險、奇、秀之余,同時對修棧道的工人增添了幾份深深的敬意。
玉皇閣 玉皇閣位於石門山腰陡崖上,高屋危樓,靠山林依險而立。玉皇閣分前後兩院,後院建有壹殿三閣;前院分別建有十師殿、山神廟、山王廟等;玉皇閣東面坡頂建有龍王廟、太上老君殿、玉峰塔、涼亭、觀景臺等建築群。明代著名白族學者李元陽作《石門山記》中,載有“又東南升三裏,至仙真閣。”《徐霞客遊記》中載有“***二裏得玉皇閣,初創於朱史二道人。”可見仙真閣系玉皇閣前身。清代詩人贊嘆道:“大羅天上敞樓臺,四面雲山擁護來……到此已教塵念斷,不需靈藥換凡胎。”據民間相傳:明朝初年,永昌府所在地保山寺贈送大理雞足山壹尊玉帝金身,路過石門關的金牛村邑前鋪,管事和腳夫去吃午飯,飯後歸來,玉帝金身卻不翼而飛,管事急得派人四處搜尋,竟然無影無蹤。數日後,壹位樵夫上石門山砍柴,卻發現玉帝千斤之身安坐於陡崖之上。喜訊風傳,百姓驚喜,都以為玉帝愛上了這方風雲之景。故自擇其地,仙駕於此。於是,村民籌款大興土木,修建了玉皇閣。
仙人房 仙人房又叫石窩鋪,位於玉皇閣之南側峭壁險崖之頂下,該石洞古傳名叫石窩鋪。《徐霞客遊記》中的“閣左少下,懸崖之間,有洞南向,下臨深澗,乃兩巨石合掌而成者”的記載。據壹位雲遊到此的老道講,此洞乃為八十壹洞真人,第六十二位仙師的修行之所。現在常有香客在此洞夜宿。李元陽《石門山記》中形容此景“下視數千尺,壑底水石,或窪如盎,或方如槽……”在這裏,可以看到石門關大峽谷下段逶迤迢遞之姿,是何等壯麗!
仙人洞 仙人洞從入口到出口,長約30多米,直達舍身崖。仙人洞之名,據民間相傳自有來歷:從前石門山頂林密草旺,秋冬之季,風高物燥,用火不小心就發生野火燒山。可是,每當野火來勢洶洶,人們總是看見壹位土地爺打扮的老人,從這個洞中走了出來,揮動手中的拐杖,撲打野火。那拐杖象條翻江倒海的水龍,剎時就把野火撲熄了。此時,人們又看見這位老人拄著拐杖回到這個洞中。人們跟蹤而進,卻什麽人也沒有,此洞故名仙人洞。
舍身崖 舍身崖位於仙人洞出口,萬丈懸崖絕壁之上。系石門關大峽谷中段,即點蒼山大峽谷較為開闊深邃的峽谷之壹。上蔽原始荒林(和皚皚白雪),下臨萬丈深淵,壹條冰溪雪河如玉帶隱現其間。多麽壯麗的山河,壹片空明澄澈,伸展出壹派不同凡響的山姿水態。有時,因其地形的特殊和陽光對雲氣的折射作用,偶爾會看到瞬間的“佛光”現象,可惜此景可遇而不可求。
千佛頂玉峰塔,也稱蒼山西坡第壹塔。站在塔座圍欄內,從塔角吊鈴下眺望點蒼山,古雪神雲,壹派太古之象,點綴上古塔風韻,令人不禁倍感天地之悠悠!自然與人文在這裏融合得絕妙極了。
塔座裏塑有釋伽牟尼佛祖。不論在艷陽紅霞之日、月白風清之夜,或是在雲海霧濤之時,他總是默默地凝視著漾濞江兩岸的人間煙火,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令人感到奇妙的是,每當夕陽西墜,數十裏外,遙見玉峰塔金光閃閃,如朝霞之輝,這大概是風吹塔角吊鈴所產生的反光效果。然而,有人在夜間曾看見玉峰塔也熠熠發光。
玉皇閣落日雲霞 在玉皇閣觀賞落日雲霞,是玉皇閣的又壹道靚麗美景。玉皇閣的老道們還有每晚“堵日”的儀式。他(她)們希望堵住太陽,不讓太陽下山,把陽光永駐人間。每當雨過天晴的傍晚,西天都會出現七彩雲霞。在聖景靈地觀賞美麗七彩雲霞的聖天,則是不同非凡的享受。
玉皇閣晨霧玉雲 當玉皇閣的晨鐘敲響時,晨霧正靜臥在漾江和石門關的深谷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氣升溫。晨霧開始湧動起來。晨霧先從石門關外的漾江河谷中漸漸湧入石門關深谷長峽內。銀灰色的晨霧直沖蒼山,由蒼山把晨霧升了壹個臺階反彈出石門關外。晨霧在漾江河谷中升了壹個臺階又湧入石門關陜內直沖蒼山,又由蒼山反彈出關外,如此反復5-6次。當太陽升起的時候,雲霧從石門關的北崖山巔越嶺飄逸湧入石門峽,然後有壹部分晨霧玉雲與蒼山之巔直壓下來的雲霧對接,有壹部分雲霧則又飄出石門峽,最後壹齊湧回石門峽而又升騰到從蒼山之巔下壓的雲霧之中,蒼山之巔壓下來的雲霧與峽谷中升騰的晨霧,在石門峽的南崖之巔迅速交混,構成茫茫雲海天地無際。雲霧由銀灰色變為銀色,由銀色變成紅褐色,又由紅褐色變成了紅色。奇變無窮的雲霧在石門峽之中蒸騰,最後奇跡般地消失在蒼山之巔。
玉皇閣蒼山日出 點蒼山東坡有19峰,西坡有12峰,雖象手心連手背,但東西兩景截然不同。與漾濞縣城遙遙相望的點蒼山五峰,從北至南有屋脊峰、交椅峰、玉屏峰、三尖峰、筆架峰。在不同的季節和朝暉夕陽中,則呈現出不同的奇景。
當晨霧玉雲從蒼山之巔漸漸消失後,萬道金光從蒼山三塵峰、筆架峰後射出,太陽跳動著從蒼山之巔升起,石門峽內充滿了萬道霞光。此時,在玉皇閣觀賞蒼山日出,真是讓人飄飄欲仙。
點蒼山世外桃源般的空靈美妙,領盡大千世界無與倫比的神仙氣象,傾倒了多少古今遊客。明代白族文人李元陽遊《石門山記》中驚嘆道:“使此景在淮陽吳越之間,當塗金碧以飾之。寸土之價,可值千萬,而棄於荒莽,誠可惜哉!”
石門絕景-迎客松 在仙人房右下方對峙石門關的絕壁懸崖上,有壹棵枝葉茂盛形態優美的迎客松,在歲月的風濤雲浪中,不知迎接過多少香客遊人,也不知陪伴過多少位老道參禪修行。她象壹位美麗而嫻淑的山妹子,總是那樣惠性如蘭,高雅而恭敬。陣陣松濤,似乎在講述著數百萬年來,點蒼山的桑海巨變與石門峽的朝雨暮霞!
蒼山古崖畫 蒼山古崖畫位於景區左側金牛村山坡的巖石上,始作於三千多年前,畫中圖案清晰可辯,是雲南省境內圖象最多、面積最大的的壹組崖畫。畫面生動反映了先民們狩獵、放牧、采摘、舞蹈、祭祀等生活場面,具有極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
天開石門 感石門奇絕-俯瞰篇(俯瞰石門峽)
在石門關北崖巔俯瞰石門峽,則是另壹種享受。在此,可以俯瞰七疊水瀑布的全貌和石門峽絕壁,也可以看到絕壁臨空的玉皇閣全景和夕陽下的蒼山玉屏峰三尖峰、筆架峰。在這裏漾江水灣,漾濞山城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除了感石門幽谷,登石門天梯,遊玉皇仙境,觀石門霞霧,賞蒼山日出,瞰石門長峽之外,石門關外還有眾多的景點可供遊客壹睹。如:金鞍寺、飆水崖瀑布、蒼山崖畫、福國晚鐘、生態核桃村、石門關度假村等。
感受完石門峽的雄、險、奇、秀之後,站在石門關外輕舒壹口氣,再回首看拔地擎天的石門關,沒有人知道它在這裏矗立了多少年?從盤古開天地的蠻荒女媧補天的亙古到徐霞客的漫遊,直至今日人們絡繹不絕的朝拜,石門關不語,崔嵬奇峰蒼崖古壁,幽冥溝壑碧水清流緘默著壹個遠古年代的遠古秘密,任由地質學家去推敲考證,數百萬年前那壹場波瀾壯闊的地質運動,蒼山西坡的石門奇景有如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