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陶淵明詩歌中的“菊花”:陶淵明的菊花詩

陶淵明詩歌中的“菊花”:陶淵明的菊花詩

[關鍵詞]陶淵明;詩歌;形象;菊花;【中國圖書館分類號】G633.33【文獻識別碼】A【文號】1004-0463(2008)07(A)-0060-01

陶淵明壹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隱居中度過。陶淵明歸隱後,酷愛菊花,這是他歌頌和贊美的對象,也是他人格和審美意義的典型形象。隱退之後,詩人對菊花的詠唱體現了很高的審美情趣和快感。

第壹,《菊花地》和《我的地》是相互融合的。

《菊花之地》可謂“無我之地”。王國維說:“沒有自我,我們就以物見物,所以不知道什麽是為我,什麽是為物。”“沒有我,人們只能在沈默中得到。”陶淵明《飲酒》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話,屬於“無我之境”。其實嚴格來說,詩歌在任何境界都必須有“我”,必須是“我”的性格、情趣、經歷的寫照。只是詩人的感情沒有直接表現在他的詩裏,所以好像沒有我。也就是說,詩人的心境是“悠然”的,他眼中的風景也是“悠然”的。詩人只是訴諸於這種風景的直覺,表面上看似與自己無關,但情感內涵卻是多種多樣的。所以,在這個“無我之境”中,也有壹個“有我之境”,即“菊花之境”與“我之境”交融。王國維說:“如果妳有我自己的境界,妳就可以和我壹起看事物,所以壹切都是我的顏色。”“若有我之境界,靜時得之。”飲酒中的“菊花”,在“暢快”中感染了情緒。詩歌中的“我”是揭示自然特征的主觀存在。作為我看來的東西,其實是沾了“我”的顏色。客觀冷靜的描寫中滲透著主觀感受,而主觀感受又蘊含在客觀冷靜的描寫中。這裏沒有斧刻的痕跡。真的是“清水出芙蓉,理所當然雕。”賞析陶淵明的“菊”詩,可以從“菊境”與“我境”的相互融合中感受到詩人的生命感悟和意義。

2.菊花是反映社會生活本質的感性自然意象,是陶淵明精神的投射。

菊花有形,精神無形。化靈為菊,是與神求形。隱居的陶淵明在《菊花》中體現了他的精神,表現了詩人淡泊寧靜的心境。“三徑荒蕪,松菊猶存”(陶淵明《歸Xi詞》)。小路荒蕪,但松菊依舊安詳存在。詩人避開了權貴的喧囂,在悠閑的田園生活中獲得了壹種自由寧靜的心境。“晨繁華廢,帶月蓮回家”的場景真實而富有生活情趣。真的是“我的工作是生活的自由表達,所以我享受生活的快樂”。菊花還表現了陶淵明堅忍不拔、剛正不阿的人格特征。在東晉“整天開車”的時代,東麗采菊是壹種反其道而行之的行為,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壹種無聲的抗爭。菊花還表現了陶淵明熱愛勞動、贊美勞動的精神。“少不適合俗韻,自然愛山頭”“狗在深巷吠,雞在桑樹頂啼”等詩句,勾勒出壹系列鄉風民俗,體現了陶淵明對勞動的赤子之心,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壹脈相承,是詩人精神世界的傳承。

第三,唱菊花本質上是審美情感的外化。

“菊為玉淵明,幽蘭為屈子,梅為翁,都是詩人剛正不阿的象征。”詩的情感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對應物,情感依賴於事物,物化了的情感就是詩。陶淵明的誌向是深藏的,菊花是他深沈情感的載體。

菊花的魅力是詩人的意境。《和國主簿》說:“方菊開姚林,宋慶嚴觀居。以此貞操,為霜之出眾。”霜下盛開的菊花是詩人不屈性格的生動寫照。縱觀詩人壹生,雖有做官的希望,但在名利雙收的東晉,詩人卻反其道而行之,熱情贊美霜下菊花。

陶淵明對菊花的情感反應接近聯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閑適的菊花觸動了詩人的自由與寧靜,是人對自然情感的對象化,是菊花引起了社會中人的情感的變化。這裏沒有喧囂的幹擾。清澈的空氣和純凈的芳香孕育了詩人平和自然的詩歌思想。詩人越是把這種境界描寫得舒適純粹,就越能體現出他對骯臟社會的厭惡和鄙視。情感與社會形成對比,體現了詩人的情感脈搏。因此,“人不僅通過思維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而且還帶著壹切感情。”陶淵明把所有的感情都投在了菊花上,菊花也贏得了它的韻。

陶淵明“菊花”意象所呈現的審美空間是壹個開放的系統。從審美愉悅和情感的角度管窺陶淵明的菊花詩,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色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