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古四瀆之壹“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據考古發掘資料,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為特征的“龍山文化”,系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濟南東郊龍山鎮而被命名。夏代,龍山鎮城子崖壹帶建有較大規模的城市。
商周時代,濟南為古譚國(東方方國,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壹帶)地。春秋戰國時代,濟南屬齊國,稱“濼”“鞍”“歷下”等邑,為齊國西南邊陲重鎮。
秦代,地屬濟北郡(郡治博陽,即今泰安)。西漢始置濟南郡,郡治東平陵(今濟南市章丘平陵城)。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設濟南國,首府東平陵。
前154年,廢濟南國,復置濟南郡。漢武帝時,濟南郡轄東平陵、歷城等14縣,屬青州刺史部。東漢建武十七年(41年),濟南郡復稱濟南國,轄14縣,後改轄10縣。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屢屢更替,濟南先後為魏、西晉、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轄境,置郡置國,變化頻繁。
其間,濟南郡治於西晉永嘉末年(313年前)從平陵(即東平陵)遷至歷城。從此,今濟南市區成為歷代郡國、州府的行政中心。
劉宋元嘉九年(432年)在濟南郡僑置冀州,濟南為州、郡兩級治所。北魏皇興三年(469年),改僑冀州為齊州,轄濟南郡、東魏郡、太原郡等6郡35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郡並縣,齊州仍治濟南,轄歷城等10縣。大業三年(607年)齊州改稱齊郡。唐朝建立後,復稱齊州,轄歷城、章丘、長清等6縣。唐中葉天寶年間,齊州曾壹度改稱臨淄郡、濟南郡。五代時期,仍稱齊州,先後為梁、唐、晉、漢、周的轄境。
北宋,齊州先後屬京東路和京東東路。政和六年(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章丘、長清等5縣。建炎二年(1128年)後,被金朝所據,仍為濟南府,轄7縣,屬山東東路。
其間,曾壹度為原濟南知府劉豫建立的偽齊轄境。元初,改為濟南路,直隸於中央中書省。至元二年(1265年),轄棣州、濱州2州及歷城、章丘、濟陽、商河等11縣。
金元時期,濟南先後為金山東東西路提刑司、元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治所,是山東地區的監察中心。
明初,復稱濟南府,轄泰安、德州、武定、濱州4州及歷城、章丘、長清、濟陽、商河等26縣。洪武九年(1376年),山東最高行政機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遷至濟南。
濟南成為山東省會,全省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全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壹。清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調整區劃。
濟南府改轄德州和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州15縣。民國初年,撤銷濟南府,置岱北道,轄27縣。1914年岱北道改稱濟南道,轄縣未變。
1925年改轄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0縣。1929年7月,析歷城縣城廂及其四郊,正式設立濟南市。時濟南市面積175平方公裏,人口40余萬。
194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解放濟南,設立濟南特別市。1949年5月復稱濟南市。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經歷了漫長的原始、奴隸、封建社會的濟南。
開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1958年,歷城縣劃歸濟南市。其後,章丘、長清縣於1978年,平陰縣於1985年,濟陽、商河縣於1990年陸續劃歸濟南市管轄。
1994年2月,濟南市被正式確定為副省級城市。2016年12月,章丘撤市設區。濟南市現轄7區3縣。
擴展資料:
“濟南”,顧名思義,因位於濟水之南而得名。濟水,是壹條早已消失了的河流,它發源於河南省的濟源縣,在山東境內的故道大約就是現在的黃河。
上古時代,濟、河、淮(最初可能是指濰水)、江(最初可能是指沂水)並稱“四瀆”,都是古中國的聖河,也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名川。
濟水,是溝通中原與山東半島沿海地區的黃金水道,她在濟南上古歷史中的地位和意義,用任何語言形容之都不過分。然而“濟南”作為地名,卻出現較晚。
西漢初年,設置濟南郡,郡治在東平陵。東平陵今屬章丘,位於今濟南以東大約二三十公裏處。東平陵西側2公裏,就是舉世聞名的城子崖古城遺址。
城子崖古城遺址面積20萬平方米,它創建於距今四千多年以前的龍山文化時期,當時應該是壹個早期國家的都城所在。夏朝的時候,它是贏姓譚國的都城;商周時期,它是子姓譚國的都城。
春秋前期,齊桓公滅掉譚國,設置平陵邑。到了戰國,齊國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便在城子崖平陵城的東側,新建壹座360萬平方米的東平陵城。
漢代,這座東平陵城成為濟南郡的郡城,或者是濟南國的都城。東漢末年的曹操,就曾做過濟南國的國相。
所以,上古時代,今濟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今濟南以東的章丘壹帶,只是到了西晉末年,才轉移到現在的濟南。論其原因,主要在於生態環境的變化。
具體說,東平陵由於是漢魏時期的壹座繁榮的大都市,人眾物阜,居民用水和工農業用水過多,勢必導致地下水位降低。另外,過度的開發,也使得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而影響到附近河流(如武原水)的流量,乃至枯竭。用水問題日益突出,最終迫使人們放棄東平陵城,而將濟南郡治遷到歷城,也就是今日的濟南。
百度百科-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