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試述明代是貴州歷史發展的壹個重要裏程碑

試述明代是貴州歷史發展的壹個重要裏程碑

貴州省建於明朝永樂十壹年(1413年),在全國是比較早的。“行省”的建置始於元代,當時全國的最高行政機關是中書省,因版圖遼闊而於各地設立“行中書省”,代行中書省職權,於是才有省壹級行政建置,稱為“行省”,簡稱“省”。元代除大都(今北京)附近由中書省直接管轄,屬“腹裏”之外,分全國為十壹行省,西南設有四川、雲南和湖廣三行省,今貴州之地分屬以上三省,納入了行省管轄範圍。明代在元代的基礎上增設兩省,於北京和南京之外,建立了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廣、雲南、貴州、四川、陜西、河南、山西、山東十三布政使司。明朝實行地方分權,在壹個省區之內,設布政使司管理政務,設都指揮使司掌管軍事,提刑按察司負責監察刑審,分別直屬中央,故十三布政使司即十三省。

貴州建省之初,只有八府、四州、壹宣慰司。八府即思州府、黎平府、新化府(後並入黎平府)、石阡府、思南府、銅仁府、烏羅府(後並入銅仁府)、鎮遠府;四州即鎮遠州(後並入鎮遠府)、安順州、鎮寧州、永寧州(今關鈴);壹宣慰司即貴州宣慰使司。地域大抵相當於今貴州的1/3。後增設貴陽、安順、平越(今福泉)、都勻四府。至明末貴州發展為十府、九州、十四縣。清雍正年間實行“改土歸流”,始將四川所屬遵義府,湖廣所屬平溪(今玉屏)、清浪(今鎮遠清溪)、鎮遠、偏橋(今施秉)、銅鼓(今錦屏)、五開(今黎平附近)六衛及天柱縣劃歸貴州,又將原屬廣西的荔波縣及紅水河以北之地(今貞豐、羅甸、冊亨、望謨)撥屬貴州,貴州的疆界從此確定。盡管我國行政區屢有變遷,但明代的十三布政使司有貴州,清代十八省有貴州,民國時期二十九省有貴州,現今的二十三省、五自治區、四直轄市、兩個特別行政區中仍有貴州。六百年中貴州省的建置始終未變。

貴州省的建立與它在西南的戰略地位有密切關系,它處在四川、湖南、廣西、雲南四省區之間,歷來被稱為“西南之奧區”,即西南交通、軍事的沖要之地。貴州自元代開設驛道以來,湖廣通往雲南的驛道幹線經過貴陽,川黔、黔桂驛道也在貴陽交會,因而成為“西南大通道”,不但西出東進、南來北往必經貴州,而且還是通往緬甸、印度及老撾、柬埔寨等國的交通要道。明朝之所以把貴州列為十三布政使司之壹,目的就在於“開壹線以通雲南”,在鞏固雲南邊防的同時,加強與四川、廣西的聯系。對貴州區位的重要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有清醒的認識。明初征討盤踞雲南的元朝小梁王,明朝大軍自湖廣經貴州鎮遠、偏橋、貴陽、普定(今安順)、普安(今盤縣)而入雲南,偏師自四川敘永經畢節、烏撒(今威寧)堵住雲南出口,逼小梁王在曲靖決戰,壹個多月後平定雲南。雲南既克,朱元璋最憂慮的,就是如果不能穩定貴州,“雖有雲南,亦難守也”。於是沿驛道幹線設立衛所,派重兵把守。明成祖繼以軍事為先導建立貴州布政使司。

建省後實行“軍政分管,土流並治”。?明清兩代,貴州“大通道”的作用日益顯著,不僅在政治、軍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隨著大批移民進入雲貴,日漸成為內地與西南邊疆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成為南方的壹條國際交通線。今天在貴州鎮遠祝聖橋上仍能看到古人題下的詩句——“劈開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公路開通以後,貴州在西南更顯得重要,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湖南、廣西進入西南大後方要過貴州,到昆明、重慶、成都要經貴陽,國際援助無論是從越南河內還是從滇緬公路到重慶都必經貴陽。解放後,貴州的交通更是飛速發展,成為西南重要的陸路交通樞紐和出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