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的藝術手法
1、表達方式: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融情入景壹切景語皆情語等。
2、結構形式:
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卒章顯誌,過渡、鋪墊、伏筆等。
3、修辭手法: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征"寄寓寄托等。
4、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誌、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象、語序倒置等。
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表達方式
古典詩詞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考查的重點是抒情和描寫。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誌等)。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
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王實甫《十二月帶堯民歌?別情》) (詩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別從“怕黃昏”、“不銷魂”、“新啼痕”、“斷腸人”等四個角度將少婦別後的相思之悄表現得淋漓盡致。)
2、借景抒情:屬間接抒情的壹種,通過對實景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感情。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十艮,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泊秦淮》)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所寫的景並非晴朗的月夜,萬裏無雲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煙月,籠罩著寒水白沙,景色是那麽黯淡,氛圍是那麽冷寂,這就給後兩句寫作者的憂慮情緒增添了氣氛,加濃了色澤,兩者情景交融,渾然壹體。)
3、托物言誌:屬間接抒情的壹種,托物言誌就是通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誌向和意願。
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詠蟬》)
在詩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發的人生感懷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總是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因而美好的聲名白可遠揚,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噓。由此可見,寫蟬是依據,而抒懷言誌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寫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觀感情,使詩歌達到“物我合壹”,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 (劃線的四句,表面上是寫景,而實際上則隱寓著詩人的壹種超脫塵世、熱愛自然、遠離官場的感情境界。在這裏既是寫“景”,也是寫“情”,已分不開哪是“景”,那是“情”。)
5、樂景寫哀:屬反襯手法中的壹種,表面上寫的是壹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是借此來表達壹種悲哀、淒楚的情緒。《孔雀東南飛》文中寫迎娶劉蘭芝的場面,“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雲……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其場面寫得越熱鬧,其悲情越強烈。
6、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王昌齡《從軍行七首》)
表達手法
詩歌中常用的表達手法有:對照、襯托、渲染、烘托、用典、鋪墊、象征、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托物言誌、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等。
1、托物言誌: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誌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此詩以梅自喻,運用了托物言誌的手法,表現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2、渲染:本是壹種國畫技法,壹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壹方面更為突出。用於藝術創作,就是從正面著意描寫。如趙師秀的《約客》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壹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3、烘托:本是國畫的壹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詩中寫到了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畫面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了春澗的寂靜。
4、動和靜:藝術創作中離不開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壹動壹靜,相輔相成。
5、虛和實: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以使作品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如楊萬裏《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前兩句泛說西湖六月的風光自有特色,是虛寫;後兩句描寫滿湖蓮葉荷花在朝陽的輝映下,無邊無際的碧綠和艷紅和諧地搭配著,是實寫。全詩虛實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6、借景抒情: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
7、對照:又稱對比,就是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後相敘,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詩的壹、二句中,霜天、殘月是冷色,江楓、漁火是暖色,這是色彩的對照。這壹對照營造出了壹種孤寂的意境。從而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8、起興:是中國詩歌中的壹種傳統表現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出所詠之詞。如《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鳩乃“河洲”常見之鳥,可使人聯想起常來河邊采荇之女。寫“雎鳩”,目的是要引出男主人公眼中的“淑女”。
9、白描:中國畫技法名。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數指人物和花卉畫。也泛指文學創作上的壹種表現手法,即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對草原景象的白描,顯得簡潔有風骨,寫出了草原的壯美,點染出牧民的生活。又如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靈徹上人》兩首可謂是此中名篇。
修辭
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對比、對偶、反問、設問、反復、互文等。
對修辭手法的鑒賞,就是要明確辨識和判斷修辭手法是什麽,掌握和了解各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分析和評價它們對於塑造形象、表現情感和體現主旨的作用。
比喻:它是用某壹具體的、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壹種抽象的、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壹種修辭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本體)如(喻詞:像、似、若、猶、好像、仿佛)乙(喻體)。暗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是(喻詞:成、變成、成為、當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關系,暗喻則是相合關系。借喻:只出現喻體,本體與比喻詞都不出現。如: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1)比喻的特點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壹事物來喻另壹事物。比喻的結構壹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誌)構成。構成比喻的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比喻的種類: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等相聯結。例如:收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結。例如: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就是箭和靶的關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它不同於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例如: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壹本體進行比喻。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壹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從色彩、光華、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隱約閃爍、清新潔靜等相似點來描繪出荷花的美。)
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壹種修辭方法。如:?
(1)誇張的特點及其作用:誇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不能浮誇。其作用在於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
(2)誇張的幾種形式:
a、擴大誇張。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b、縮小誇張。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誇張。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
對比:是把兩種事物或同壹事物的兩個方面並舉加以比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反復:根據表達需要,使同壹個詞語或句子壹再出現的方法。反復可以是連續的,也可間隔出現。如: ①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②敵人從哪裏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裏滅亡,敵人從哪裏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裏滅亡。
反語: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比擬
(1)比擬的特點及作用
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2)比擬的種類:①擬人。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②擬物。例如: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借代
(1)借代的特點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它強調兩事物間的相關點。其作用是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種類:
①特征代本體。例如:大胡子兇神惡煞地吼叫著。
②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壹針壹線。
③專名代泛稱。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⑥結果代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發對青銅。
⑧地名代本體。例如:延安還是西安?要劃清這種界限。
5.對偶
(1)對偶的特點及其作用:對偶就是“對對子”,也稱“對仗”。它必須是壹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兩句間的關系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和條件等。其作用有:便於吟誦,有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
(2)對偶的幾種形式
①依內容分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襯。
例如: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對。例如: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串對:又稱“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例如: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為工對、寬對。
所謂工對,就是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嚴格按對仗要求;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說形式要求稍寬松壹點。
③依結構分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成分對偶。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壹視同仁,即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句子對偶。例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點及其作用: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壹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常用強調的同壹詞語重復出現在各個短語或句子的同壹位置上。其作用在於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幾種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壹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壹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壹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誇獎,永遠“國”下去壹樣。
b、句子排比。例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誌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7、設問
設問的特點:“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註意,啟發人們進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麽色素呢?白色的花什麽色素也沒有。
8、反問: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句末壹般打問號,有的也可打感嘆號。
反問的形式有兩種: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們還有什麽可以驕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難道不是我們勞動群眾創造了人類世界嗎?”
9、疊詞:為了表達的需要,把同壹的多音詞接二連三地用在壹起,這種修辭手法,叫做疊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 (開頭十四個疊字為全詩定下了壹個殘秋和孤獨的感情基調,渲染了詞人晚年孤苦無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內心深處的淒涼。)
10、雙關:是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壹種修辭方式。
雙關的類型:
(壹)諧音雙關:是指利用壹個詞意同或音近而兼顧兩種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辭手法。它又可以分為四種類型。(1)音形皆同的諧音雙關。即所用詞與深層次的詞不僅讀音相同而且形體也相同。如“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中的“楊”實際上是指楊開慧,“柳”實際上是指柳直荀。
(2)同音不同形的諧音雙關。這種諧音的表層詞與要表示的深層詞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如李商隱《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中“絲”即“思”的意思,以此來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情。
(3)隱語諧音雙關。這種音的深層含義是指壹種不能明言的事件或人物命運等。這種雙關多用於文學作品中。如《紅樓夢》第五回:“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裏埋。”詩中的“林”中掛的“玉帶”,“雪”中埋金簪,加上前面兩句詩,暗示了林黛玉、薛寶釵的命運。
(4)曲解諧音,即通過諧音使詞的意義擴大,壹音多詞。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中“鴻”諧“紅”故能與“白”相對。再如“水舂雲母碓,風掃石楠花”中“楠”諧“男”,才能與“母”相對。
(二)語意雙關:是壹種根據詞的多義條件而故意導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方式。這種修辭在歇後語中經常出現。如“茶壺裏煮餃子—心裏有嘴倒不出”,再如“老太太抹口紅——給妳點顏色瞧瞧。”另外,這種修辭在廣告詞中也經常出現。如“xx礦泉水,讓妳口服心服”。再如“xx皮鞋,足以自豪的皮鞋”。
雙關的意義:(1)在古詩詞,特別是民歌之中,運用諧音雙關來,貼切地表達男女間的愛情,既生動又活潑,形成壹種特殊風格。如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中“晴”即“情”義。(2)通過諧音能起壹種隱語的作用。如《史記?淮陰侯列傳》“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中“背”暗示韓信應起兵造反。(3)利用諧音達到諷刺和幽默的效果。如歇後語“騎著墻頭看書——夾(加)墻(強)學習”即能起到鼓勵作用,亦能達到幽默的效果,真可謂壹舉兩得。
總之,把握好“雙關”這種修辭,既能在平時的說話寫作中起到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功效,亦能在新聞記者書籍時挖掘句子的深層內涵。
11、互文:上下文中相對舉而獨立的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互相補充、互相滲透,***同表達壹個完整的意思,這種修辭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見的有當句互見和對句互見兩種。翻譯時容易譯錯,應特別註意。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正確翻譯是:秦朝和漢朝的明月與關城。容易誤譯為:秦朝的明月與漢朝的關城。)
12、化用:對前人書面作品的語言和群眾的口頭創造,進行再加工創造,賦予它新的內容和意境。可分三種:字詞點化、內容升華、意境開拓。
①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王實甫《西廂記》)
②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毛澤東《沁園春》)
③回眸壹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長恨歌》)
(①句點化了範仲淹《蘇幕遮》中的“碧雲天,黃葉地”的字詞。②句點化了蘇軾名句“江山如
畫,壹時多少豪傑”的內容。③句點化韋應物的“西施且壹笑,眾女安得妍”的詩句意境。)
常見的詩歌表現手法
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達技巧和修辭手法三種。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誌、懷古傷今、即事抒懷。描寫方式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有白描、烘托、渲染。寫景詩常用表達技巧有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樂襯哀,上下(或遠近、俯仰、時空、聲色、視聽)結合。其他表達技巧有抑揚、對寫等。
詩歌中的藝術手法
1、表達方式: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融情入景壹切景語皆情語等。
2、結構形式:
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卒章顯誌,過渡、鋪墊、伏筆等。
3、修辭手法: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征"寄寓寄托等。
4、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誌、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象、語序倒置等。
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