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念 奴 嬌 葉夢得 峰橫起, 障吳關三面, 真成尤物。
倒卷回潮, 目盡處、秋水粘天無壁。 綠鬢人歸, 如今雖在, 空有千莖雪。
追尋如夢, 漫餘詩句猶傑。 聞道尊酒登臨, 孫郎終古恨, 長歌時發。
《宋詞鑒賞大典》 萬裏雲屯, 瓜步晚、落日旌旗明滅。 鼓吹風高, 畫船遙想, 壹笑吞窮鬢。
當時曾照, 更誰重問山月。 葉夢得詞作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時,登鎮江 北固山有感而作 。
此詞步蘇軾名作《 念奴嬌·赤壁 懷》古詞原作之韻,在構思和謀篇上與東坡之詞有頗 多類似。 詞的上片是借景抒懷。
起句“ 雲峰橫起”,奇峰 突起 ,氣勢不凡。下句“障吳關三面”,是寫雲峰分 布情景:雲霧繚繞的山峰象屏障壹樣把古吳國所屬地 區遮去了三面 。
三面,是指東、西、南三面。吳關, 泛指吳國轄境,此處指今江蘇沿江壹帶。
接下去“真 成尤物 ”,是作者對雲峰的贊嘆。尤物,原意指尤異 的人物,壹般是指女性,這裏借指雲峰的奇特可愛。
緊接以下兩句寫從江幹極目望去,回潮倒卷之處, 水天渾然壹體,無邊際可尋。這句是用韓愈《祭河南 張員外文 》“洞庭汗漫,粘天無壁”的下壹句,很切 合詞意,押“壁”字韻,可謂天衣無縫。
壹個“秋” 字點出時令 。下面五句由寫景轉入抒情。
前面說過, 作者曾兩次出知建康府,第壹次到建康時不過五十歲 多壹點,還不算老,“綠鬢人歸”,回去時頭發還是青 的;可是這次重返故地,已是過了花甲的人了,人雖 還活著,但已是滿頭白發,回想當年情景,有如大夢 壹場 ,只有詩情未減,下筆仍象往日那樣雄渾奔放。 作者在這裏雖然感到年歲日增,精力已不如前,但並 無傷感情緒,還以“詩句猶傑”自豪,胸襟是很開朗 的。
詞的下片 ,則是作者看了眼前景物,思潮起伏, 興起了壹系列的感慨。首先他想到東漢末年崛起江東 的孫策,也常攜酒登臨此山遊宴,時而引吭高歌。
當 時孫策正值英年,手握雄兵,有澄清天下之誌。可惜 他壯誌未酬就短命死了 ,飲恨千秋。
“萬裏”以下五 句,應是作者興盡下山,回到自己座船以後的思想活 動。他向西望去,萬裏濃雲綿亙,此時北岸臨江的瓜 步壹帶,夕陽正照著軍營中的旌旗或明或暗,鼓角聲 水調歌頭 多景樓 陸 遊 江左占形勝, 最數古徐州。
連山如畫, 佳處縹緲著危樓。 鼓角臨風悲壯, 烽火連空明滅, 往事憶孫劉。
千裏曜戈甲, 萬竈宿貔貅。 露沾草,風落木, 歲方秋。
使君宏放, 談笑洗盡古今愁。 不見襄陽登覽, 磨滅遊人無數, 遺恨黯難收。
叔子獨千載, 名與漢江流。 陸遊詞作鑒賞 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陸遊三十九歲 ,以樞 密院編修官兼編類聖政所檢討官出任鎮江府通判,次 年二月到任所。
時金兵方踞淮北,鎮江為江防前線。 多影樓在鎮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內。
北固下濱大江,三 面環水,登樓遙望,淮南草木,歷歷可數。這年十月 初,陸遊陪同知鎮江府事方滋登樓遊宴時,內心感嘆 而寫下此詞賦。
永 遇 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 英雄無覓, 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 風流總被, 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 尋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 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 望中猶記, 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 佛貍祠下, 壹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 尚能飯否? 南 鄉 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 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 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念 奴 嬌 登多景樓 陳 亮 危樓還望, 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 鬼設神施, 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 壹水橫陳, 連崗三面, 做出爭雄勢。
六朝何事, 只成門戶私計? 因笑王謝諸人, 登高懷遠, 也學英雄涕。 憑卻長江, 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
正好長驅, 不須反顧, 尋取中流誓。 小兒破賊, 勢成寧問強對! 永 遇 樂 次稼軒北固樓詞韻 姜 夔 雲鬲迷樓,苔封很石, 人向何處? 數騎秋煙,壹篙寒汐, 千古空來去。
使君心在,蒼厓綠嶂, 苦被北門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飲, 大旗盡繡熊虎。
前身諸葛,來遊此地, 數語便酬三顧。 樓外冥冥,江臯隱隱, 認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京耆老, 南望長淮金鼓。 問當時依依種柳, 至今在否? 暫時就這麽多,希望妳會滿意。
2. 遊白書水付過文言文翻譯遊白書過
蘇軾
紹聖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遊白水佛跡院。洛於揚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山懸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俯仰度數谷,至江,山月出,擊汰中流,鞠弄珠璧。
到家,二鼓,復與過飲酒,食余甘煮菜。顧影頹然,不復甚寐。書以付過。東坡翁。
註釋
[1]白水:山名,在今廣東博羅縣東北。《輿地紀勝》說:“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壇,佛跡甚異。”可與本文所記參看。
[2]紹聖元年:即1094年。紹聖,北宋哲宗的年號。
[3]幼子過:蘇軾的第三子蘇過。
[4]湯池:即湯泉。據宋人記載,佛跡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東為湯泉,水熱,西為雪如泉,水涼。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懸水:瀑布。百仞:這是誇張的說法;蘇軾《答陳季常書》說此山“布水三十仞”,則是據實估量。仞:古時以八尺或七尺為壹仞。
[8]折:這裏是彎轉的意思。
[9]“深者”二句:謂潭水深的地方,用繩子系石墜入五丈,還到不了底。磓(zhuì):當作“縋”,音同字誤。縋,用繩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雪濺雷怒:形容瀑布墜入深潭,濺起雪白的水花,發出轟鳴的聲音。
[11]水際:水邊。
[12]倒(dào)行:順來路往回去。
[13]甚:厲害。俛仰:即俯仰,指彎身擡頭,形容壹上壹下時的樣子。
[14]擊汰(dāi):擊水。汰,水波。
[15]掬(jū):用雙手捧取。璧:平圓形的玉,這裏用來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6]二鼓:二更;古代擊鼓報時。
[17]餘甘:即橄欖。
譯文
紹聖元年十月十二日,我與小兒子蘇過遊白水佛跡院,在湯泉中沐浴,水很熱,其源頭估計能把東西煮熟。沿著山向東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壹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個彎道,每個彎道就有譚。潭水深的地方,用繩子系石墜入五丈,還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飛濺,聲音如雷鳴般轟響,令人既喜又驚。水邊有幾十個巨大的腳印,大概就是所謂佛的痕跡吧。傍晚時我們順來路返回,在夕陽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燒,十分的壯觀。或彎腰或擡頭看這些山谷。到了江邊,此時月亮出來,江水擊打著,用雙手捧著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時分,我與蘇過再次飲酒。吃著橄欖菜,有種蕭索感,再也睡不著了。寫下這些文字交給過兒,東坡記。
字詞:
紹聖元年十月十二日[2],與幼子過遊白水佛跡院[3],浴於湯池[4],熱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東,少北[6],有懸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處輒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10],可喜可畏。水際有巨人跡數十[11],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12],觀山燒火,甚俛仰[13],度數谷。至江上月出,擊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復與過飲酒,食餘甘煮菜[17],顧影頹然,不復甚寐,書以付過。東坡翁。
3. 都穆的北固山記全文翻譯在北固山記 都穆(明代)。
北固山在京口城北,下臨長江。《元各郡縣誌》稱其地勢險固,所以名。
梁朝大同十年,武帝曾經到這座山,改名為“北方”。我過去讀謝靈運出遊山詩,和《世說新語》所載荀令就登山望海說:“雖然沒有看到三山,卻使人有意想。”
沒有不贊賞他的勝利。初三的壹年,得到壹個遊歷了。
同遊的人歡呼喝酒,不能遍覽窮搜,我用後悔。 丁醜五月,又到了京口,錢逸人德孚從時間①我遊,而坐在下幾天.,二十七日雨停了,當時尚寶卿劉君柔剛到。
劉先生到學校士唐和妳出城,從山岡而上。裏答應到甘露寺寺的得名以創建於吳甘露元年門額為天下第壹江山宋 延陵吳據信是梁武帝以前曾經寫了這個不存在琚補充的了。
門內稍右,有鐵浮圖十級,於是唐李德裕觀察浙西時所用,捧舍利來資助,穆宗冥福,後來毀於火災。現在的佛塔,宋朝元豐年間鑄造,再不是唐的舊了。
劉先生把所帶酒斟在觀音殿前面,長江在眼睛,茫茫無邊岸。殿側面山崖下有秋月潭,潭的右邊是走馬澗,這裏的水已經幹涸。
中午寺僧招待客人方丈,庭院裏有鐵鑊,兩個和尚說梁武帝植蓮裏面以供佛的。登上高山之顛,多景樓只剩下址。
我初三的遊,樓還沒有毀掉。曾記把酒倚闌,雲影落江,金焦兩山,東西對峙,如青螺在銀盤子裏,最為奇特景觀。
現在樓雖然廢,侯景還昨天的,感慨時間的。多景北下,山腳有石室,大約有壹丈多深,名觀音洞。
崖高草滑,人們很少能到。和妳再要.我在真武廟,祠在山的單旦廁稈丿飛搽時敞江壹半。
飲完,我想看看狠石。僧人知道那地方,命令的前引導。
下山到演武場,而石在那裏。蘇文忠公詩序對寺有塊巖石如羊,相傳諸葛亮坐在上面,與孫仲謀論述曹操兵事。
現在這絕不像羊石,但也不在寺中。我懷疑轉移到後面的人。
搖動來幾個人不動,看了下,那石頭的生土中的。他上山石,在建立可玩.,可惜不移席在這裏。
隨著行僧說:“天津泉在山南麓,鄰居在僧室。”以下山不到觀。
聽到洪開開始,高僧駐在山上,見僧人從長江,詩有“甘露活泉上天降下津”的句子。僧後挖地得到泉水,因此上天對名字的。
我希望這遊戲的樂趣,固然過去所沒有。何況有同年同誌像劉君和妳,那又不是偶然的。
京口的山,以金、焦、北本來是第壹,人們稱三山,那美景實在是天下最好的。金焦我家鄉在他們中間,都是寫日記。
但記得這個遊戲,幸運也大了。神仙渺茫,又為什麽要放棄這樣的要求所說的“三山的呢?。
4. 高中語文必修二、文言文< >原文及翻譯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裏,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裏築室居住,死後又葬在那裏;因為這個緣故,後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裏,是人們所說的華陽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壹百多步,有壹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碑上只有那字還認得出來,即“花山”。現在將“花”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雖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壹,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壹股山泉從旁邊湧出,在這裏遊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裏,有個洞穴,壹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懶於前進而想退出的夥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於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遊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壹,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遊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足夠用來照明。我們出洞以後,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而我也後悔自己跟他出來,未能盡情享受遊山的樂趣。>
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有誌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誌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對於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沒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貴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沒有意誌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意誌,也不隨從別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意誌與力量,也不盲從別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沒有外物來幫助他,也不能到達。但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難道誰還能譏笑他嗎?這就是我(這次遊山)的收獲。 >
余與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我對於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後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情況,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求學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要謹慎采取的緣故。 >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同遊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fǔ);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fǔ);安上,字純父(fǔ)>
5. 遊龍虎山記文言文翻譯去年暑假,我遊覽了江蘇省鷹潭市的龍虎山,這裏山水奇秀,風光秀麗,每座山峰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如江南淑女,雍容文靜;有的如龍騰虎躍,氣勢壯觀!
我們乘坐竹筏,漂流而下,忽然,我被石壁上的景色迷住了,這兒的山石太神奇了,真是千姿百態。有的如猛虎下山,只見它張大了嘴巴,怒吼壹聲,高昂著頭;有的仿佛是蛟龍入海,氣勢龐大,活靈活現,仔細壹數,壹座山上就有九龍二虎呢,所以它才有了龍虎之名。我還來不及繼續欣賞。就被眼前的山峰吸引了,咦?這不是桂林的“象鼻山”嗎?怎麽搬到這裏來了呢?聽導遊壹介紹才知道龍虎山也有壹座“象鼻山”,只是體積要小得多,所以人們笑稱桂林的“大象”是“非洲象”,而這裏的是“亞洲象”,怪不得呢!
低下頭看看這水,妳會情不自禁地叫起來,這兒的水真清呀!清得可以看清水裏的沙石和暢遊的魚兒;這兒的水真靜呀!靜得讓人覺得它不存在似的,只有船槳激起微波,才知道船在前進;這兒的水真綠呀!隨著水寬窄的變化,讓人覺得它是壹條碧綠的帶子,正隨風飄呢!
好美,好美,怪不得人們常說“早知龍虎山,何必去桂林。”這樣的山加上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在加上空中的點點白雲,如同壹幅名家書畫,這畫令所有人嘖嘖贊嘆!
6. 文言文《遊神女峰》翻譯二十三日,經過巫山凝真觀時,參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世上所說的巫山神女.祠廟正對著巫山,峰巒直上雲霄,山腳徑直插入江水中.人們議論說太華山、衡山、廬山,都沒有這裏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不能都看得見.所能見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纖細峻峭,適合仙人、神女停駐.祝史(記載祭祀的書)說:“每八月十五夜月明的時候,有彈琴吹笛的音樂,在峰頂飄蕩,山裏的猿都鳴叫,到清晨才慢慢停止.”祠廟的後面,山的半山腰有個石壇,平坦寬敞.傳說:夏禹會見神女,在這裏向她頒發符書.在石壇上觀看十二峰,就像屏障壹般.這天,天空晴朗,四周看天空無雲,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幾片白雲,就像鳳凰、仙鶴在飛舞,徘徊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散去,也是很覺得奇怪啊.。
7. 遊天目山記文言文翻譯連日來陰雨綿綿,讓人煩悶得很。
我們到了雙清莊時,天氣稍稍轉晴。雙清莊在天目山腳下,和尚們留我們住在雙清莊上。
和尚們的房間裏很講究。溪水沖激到山石上,發出響聲,整夜在枕邊作響。
石簣朦朧中錯把這種聲音當作下雨,煩透了,怎麽也睡不著。第二天早上,和尚送來早茶、早飯,招呼石簣起床。
石簣感嘆說:“下著這麽大的暴雨,能到哪裏去呢?只有躺在床上神遊罷了!”和尚說:“天晴了,風和日麗,天氣極好。那響聲是溪流的聲音,不是雨聲。”
石簣大笑,急忙穿好衣服起床。我們壹口氣喝了好幾杯茶,立刻壹同出發,去遊覽天目山。
8. 遊雙溪記文言文翻譯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⑵,余邀左世瑯壹青,張若兆,同人北山,觀乎雙溪。壹青之弟仲孚,與邀而疾作,不果來。壹青又先返。余與應宿宿張太傅文端公舍⑶,大雨溪漲,留之累日,蓋龍溪水西北來,將人兩崖之口,又受椒園之水,故其會曰雙溪。松堤內繞,碧巖外交,勢若重環。處於環中,以四望煙雨之所合散,樹石之所擁露,其狀萬變。夜***壹鐙,憑幾默聽,眾響皆人,人意蕭然。
當文端遭遇仁皇帝⑷,登為輔相,壹旦退老,禦書"雙溪"以賜,歸懸之於此楣,優遊自適於此者數年乃薨,天下謂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於巖窶,從故人於風雨之夕,遠思文端之風,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與昔文端之所娛於山水間者,其尚有同乎耶,其無有同乎耶?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我邀請左世瑯壹青,張若兆應宿,壹起去北山,看雙溪。壹青的弟弟仲孚,(本來也)壹起邀請了卻突然生病,所以沒有來。壹青就再次先走了。我和應宿住在張太傅文端公墓旁邊的小屋裏。(因為)下大雨溪水上漲,(溪水)停留在這個水位很多天,應該是從西北來的溪水。(水)來自人們居住在旁邊兩座崖出入通過的地方,又接受椒園匯來的水,所以他們的交匯處叫做雙溪。(雙溪)堤壩內松樹環繞,外面青綠的巖石縱橫交錯,形式像是重疊的環。(人)站在環中間,然後向周圍打量,煙霧細雨聚合分散的景象,樹木石頭擁有雨露滋潤的景象,雙溪的景色千變萬化。(我)晚上總***只點壹盞油燈, 靠著自己安靜地聽,所有聽到的響聲都是人發出的,(我的)人的心意是安靜的樣子。
當年文端遇到康熙帝的時候,登上了輔相(的職位)。壹天,(他)因老了被辭去官職,(康熙帝)親自寫下“雙溪”用來賜給他。(文端)回來後把它懸掛在這門楣上,在這個地方悠閑遊玩,自得其樂了幾年就死了,天下的人都認為他能快樂的死去是壹件美事。但是我認為不像,(他是覺得)不能夠對世間再有用,才地離開了(這塵世)。(我)早些年躲藏在貧窮的巖崖裏,跟隨老朋友在風雨交加的傍晚(遊山玩水),寂寥的想著那如火如荼的文壇,想要接近卻是多麽的遙遠不可及啊!但是(我)又不知道我現在自得其樂的原因,與過去文端遊玩在山水之間的原因,它們還有相同的嗎,難道它們沒有相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