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團是江南傳統小吃。它是藍色的,用艾草的汁液拌成糯米粉,然後裹上豆沙餡或蓮蓉或芝麻。甜而不膩,香味清淡卻綿長。
團子是江南人在清明節吃的傳統小吃。據考證,青年團的名稱始於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幾乎每年清明節都要蒸。雖然青團流傳了幾千年,但它的樣子並沒有改變。
在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有關於綠球制作的記載:“澆草為汁,以粉制球,色如碧玉。”青團,又叫艾團,是壹種用草頭汁做的青餅,有的是用青艾葉做的,有的是用無芒雀麥汁和糯米做的,讓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再塞豆沙、棗泥等餡料,底部用蘆葦葉,放入蒸籠中。
青年團的變化:
青團的名字和吃法各地不壹樣。比如上海寧波壹帶叫青年團,杭州壹帶叫清明團子。裏面的餡不僅僅是豆沙,還有鹹味,裏面包了鹹菜、豆腐、臘肉。四川有清菜粑粑,貴州的青團叫清明粑粑。在客家地區,青團被稱為艾帕,是客家話中各種糯米、粘米糕的統稱。
青團是江南美食的象征。就像南方的青團,有很多“變種”。最常見的餡料是裹上豆沙或蛋黃,揉成壹個個圓圓的小湯圓。這些年來,經典的青團也在不斷改進,市場上也出現了壹些新穎的酸梅餡和鹹肉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