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浪費糧食的詩句唐代詩人

浪費糧食的詩句唐代詩人

1. 關於浪費的詩句唐代詩人

2. 關於浪費糧食的唐代詩句

關於浪費的詩句唐代詩人 1.浪費糧食教我們不要浪費糧食的詩句 唐代詩人

《憫農》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紳。其全文古詩如下:

第壹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前言

唐代詩人李紳所寫。《憫農二首》,題壹作《古風二首》,是中唐詩人李紳年輕時所作的五言古詩。 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流傳甚廣。

註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3.誰知盤中餐:在臺灣,香港等地寫為誰知盤中飧(sūn), 國內采用簡化字後,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為餐了。餐飧:晝飯為餐,晚飯為飧。

翻譯

農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裏除草,壹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裏。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壹粒都是那麽的辛苦。

賞析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壹、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裏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告訴人們應該節約食物,不浪費

第二首: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註釋

1憫:憐憫、同情。

2粟:(sù)谷子,脫殼以後北方叫小米。

3猶:仍然。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5閑田:無用,不耕種的田。

翻譯

春天,農民把壹粒粒谷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民耕種,但農民還是因為糧食全被佞官奪去而餓死。

賞析

詩的第壹首壹開頭,就以「壹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沈痛。「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

「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沈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壹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2.當浪費食物時會用唐朝詩人什麽詩句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壹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裏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壹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

憫農二首

其壹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3.當我們浪費糧食時,老爺爺常常用唐代詩人——的詩句

當我們浪費糧食時,老爺爺常常用唐代詩人李紳 的詩句

當我們在外地過節時,常引用——朝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來表示對家人的思念。

有時候,有些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急旁人清楚,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代詩人——的《題西林壁》中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當我們回憶起母愛,要報答母親的深思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詠起唐朝詩人孟郊飛、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最後用了壹個雙關句,寫出了兒子對母親的申請。

許多大人常常用《漢樂府·長歌行》中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壹詩句告誡我們,要趁年紀還輕,好好努力,不要到老壹事無成,只留下悲傷。

李紳的古詩:《憫農》、《南梁行》、《悲善才》、《壽陽罷郡日,有詩十首,與追懷不殊,今編於》、《過梅裏七首家於無錫四十載,今敝廬數堵猶存》、《姑蘇臺雜句》等。

關於浪費糧食的唐代詩句 1.浪費糧食教我們不要浪費糧食的詩句 唐代詩人

《憫農》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紳。其全文古詩如下:

第壹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前言

唐代詩人李紳所寫。《憫農二首》,題壹作《古風二首》,是中唐詩人李紳年輕時所作的五言古詩。 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流傳甚廣。

註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3.誰知盤中餐:在臺灣,香港等地寫為誰知盤中飧(sūn), 國內采用簡化字後,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為餐了。餐飧:晝飯為餐,晚飯為飧。

翻譯

農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裏除草,壹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裏。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壹粒都是那麽的辛苦。

賞析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壹、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裏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告訴人們應該節約食物,不浪費

第二首: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註釋

1憫:憐憫、同情。

2粟:(sù)谷子,脫殼以後北方叫小米。

3猶:仍然。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5閑田:無用,不耕種的田。

翻譯

春天,農民把壹粒粒谷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民耕種,但農民還是因為糧食全被佞官奪去而餓死。

賞析

詩的第壹首壹開頭,就以「壹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沈痛。「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

「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沈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壹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2.關於浪費糧食的詩句

1.《憫農其壹》 唐·李紳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2.《憫農其二》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3.《憫農》南宋·楊萬裏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裏閏添長。

4.《憫農》宋· 李流謙

秋苗掃地盡,春苗破土出。

尚當積陳陳,那得有菜色。

不知終年耕,未了壹日食。

守令民父母,賤士但挽嘿。

5.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浪淘沙。

3.當我們浪費糧食時,老爺爺常常用唐代詩人——的詩句“——————

1.當我們浪費糧食時,老爺爺常常用唐代詩人——的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來教導我們。

2.當我們在外地過節時,常引用——朝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來表示對家人的思念。

3.有時候,有些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急旁人清楚,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中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4.當我們回憶起母愛,要報答母親的深思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詠起唐朝詩人孟郊飛、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最後用了壹個雙關句,寫出了兒子對母親的申請。

5.許多大人常常用《漢樂府·長歌行》中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壹詩句告誡我們,要趁年紀還輕,好好努力,不要到老壹事無成,只留下悲傷。

4.當我們浪費糧食時,老爺爺經常用唐代李坤的詩句來教育我們()

李紳《憫農》壹

鋤 禾 日 當 午 ,

汗 滴 禾 下 土 。

誰 知 盤 中 餐 ,

粒 粒 皆 辛 苦 。

註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3.誰知盤中餐,在臺灣,香港等地寫為誰知盤中飧(sun), 國內由於飧字用的很少,是個冷僻字,當初為了讓詩歌更通俗易懂,改為餐了。

譯文 農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裏除草,壹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裏。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壹粒都是那麽的辛苦。

李紳《憫農》二

春 種 壹 粒 粟 ,

秋 收 萬 顆 子 。

四 海 無 閑 田 ,

農 夫 猶 餓 死 。

註釋 1.憫:憐憫。 2.粟:(sù)谷子;栗粟。 3. 猶:還。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譯文 春天,農民把壹粒粒谷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民耕種,但農民還是因為沒有飯吃而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