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見宋·蘇軾《遊金山寺》。金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唐、宋時屹立長江之中。鄉國:家鄉;蘇軾故鄉在四川眉山。這兩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頂峰遙望家鄉,長江南北的眾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視線。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時,容易思念家鄉,蘇軾寫這首詩時正是如此。他在這首記遊詩中寄寓了濃郁的鄉情,並流露出買田歸隱的心願。這兩句是全詩寫景抒情的框紐。江南江北的諸多青山,本是美好的景物,但作者登上金山絕頂不是為了欣賞江南風光,而是為了遙望家鄉,此時,他只覺得這眾多青山遮擋了他望鄉的視線,因此筆下流露出埋怨嗔怪的意味。其實,從江蘇鎮江到四川眉山,相隔千裏萬裏,即使是壹馬平川,想從金山望見眉山也絕不可能。這種跌宕的筆法,正是為了突出作者望鄉的癡情。
2. 遊金山寺的註釋譯文⑴金山寺:在今江蘇鎮江西北的長江邊的金山上,宋時山在江心。
⑵“我家”二句:古人認為長江的源頭是岷山,蘇軾的家鄉眉山正在岷江邊。鎮江壹帶的江面較寬,古稱海門,所以說“直送江入海”。
⑶“聞道”二句:蘇軾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寫曾聽人說長江漲潮時潮頭有壹丈多高,而岸邊沙灘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見那種情形。
⑷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盤陀:形容石塊巨大。
⑸歸楫:從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槳,這裏以部分代整體。
⑹“微風”二句:這兩句的意思是:微風吹皺水面,泛起的波紋像靴子上的細紋,落霞映在水裏,如金魚重疊的紅鱗。
⑺初生魄:新月初生。蘇軾遊金山在農歷十壹月初三,所以這麽說。
⑻“江心”壹句:或指江中能發光的某些水生動物(古人亦曾有記載,如木華《海賦》:“陰火潛然。”曹唐《南遊》:“漲海潮生陰火滅。”)或只是月光下詩人看到的幻象。原註:“是夜所見如此。” 另有壹說“江中炬火”是壹不明飛行物,後壹句“飛焰照山”才能夠解釋。
⑼謝:道歉。
⑽如江水:古人發誓的壹種方式。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公子重耳對子犯說:“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晉書·祖逖傳》載祖逖“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我的家鄉地處長江初始發生之源頭,
為官出遊卻隨江水滾滾飄然東入海。
聽說此地大潮打起浪頭足足壹丈高,
即使天寒地凍還有沙痕印跡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號稱盤陀,
自古以來出沒水中追隨浪濤和江波。
嘗試登上絕高山頂遙望萬裏外家園,
無論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羈旅在外鄉愁只恐難尋回家之歸舟,
山上聖僧苦苦挽留欣賞山中之落日。
微微風裏波濤萬頃陣陣蕩漾起細鱗,
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魚尾血樣紅。
正當此時江中月亮剛剛還在初升起,
二更時辰月兒下山天空壹片深漆黑。
靜靜長江江心好似有著壹炬火大明,
飛騰火焰照得山中棲息鳥兒紛紛驚。
惆悵失然歸臥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識,
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處之事物。
江山彌幻而今如此為何還不回家園,
江神莫非責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頑固。
感謝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實在不得已,
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寧如奔逝之江水。
3. 《遊金山寺》的內容遊金山寺
蘇軾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壹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波濤。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4. 寫壹篇 遊金山寺的作文國慶節,我和爸爸、媽媽來到爺爺、奶奶家。晚上,我們壹邊看電視,壹邊聊天。突然,爸爸說:“如果明天天氣好,我們就去登山吧!”我說:“這裏哪有山啊!”奶奶說:“有呀!不僅有山,山上還有個寺,叫金山寺。金山寺裏的菩薩可靈呢!妳們明天可要好好拜拜哦!”
第二天,我起早早起了床,奶奶也早已煮好了飯。匆匆地吃完早餐後,我和媽媽收拾好簡單的行李,爸爸則租來了輛面包車。壹切準備就緒,我們坐上了車。
出發了,車子在寬闊而又平坦的馬路上奔馳著。沒過多久,我就看見遠處有壹條波狀的山脈橫在眼前,我原以為這就是金山嶺,可爸爸卻對我說:“金山嶺還遠著呢!”這山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變得越來越綠了,山的輪廓也越來越清晰了,原來我以為山上只是些綠色的草,現在我才知道山上還長著茂密的松樹。穿過這座山不久,前面又出現了壹條山脈,我才知道這裏有很多山。過了好壹會兒,車子開到了壹座山腳下,我擡頭壹看,啊!只見壹座又高又大的山聳立在我眼前,爸爸說:“這才是金山嶺!”我們下了車,路口正好有位老奶奶在賣香,我們買了壹些,就開始登山了。
沿著山路往上走,我興沖沖地走在前面,原以為登山是壹件很容易的事,可誰知道走了才十幾分鐘我就累得氣喘籲籲,爺爺也有點累,想休息,正好前面有個小亭子,我們走到亭子裏休息。休息了壹會兒,繼續沿著盤山路往前走,走著走著,終於到了金山寺。我們在門口買了門票,進入金山寺,沿著石級往上走,我們來到了誦經堂。誦經堂的門的兩邊掛著壹只大木金魚和壹個大鈴鐺。往前走,是壹條懸崖小道,左邊靠山,右邊可以看見很遠的風景,小道中段左側山壁有壹個金牛洞,洞裏面有壹頭用石頭雕刻的牛。傳說,有壹天打雷下雨的時候,附近的人們曾看見壹頭金牛在山上閃閃發光。
再往前走,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正中間有壹個大觀音菩薩,周圍有18個羅漢,他們是降妖羅漢、笑面羅漢、沈思羅漢、長眉羅漢……他們的神態各異,樣子也各不相同:有的騎著老虎;有的手拄拐棍;有的手拿花瓶;有的手握長鞭;有的手提鈴鐺……我們壹個壹個拜過,出了大雄寶殿往左走,就來到了千佛頂。
千佛頂位於金山嶺之頂峰,***有三層,壹樓是藏經書的地方,遊人不能入內。我們登上二樓“玉峰殿”,裏面有4個大菩薩,其中壹個躺著,三個坐著。躺著的菩薩的身旁還有許多小尼姑跟她扇扇子呢!大家拜過這裏的菩薩後,就登上三樓,這裏才是千佛頂。由於這裏有壹千多個菩薩,而且又位於山和樓之頂,所以起名為千佛頂。千佛頂裏面的墻壁是八面形的,八個面從底到頂都擺放著小菩薩,房子的正中央分四個方向,從下到上也都是菩薩。這樣的設計,據說是能保佑前來拜佛的信徒“八面通財,四方平安”。爸爸說:“我們即來之,就好好拜拜吧!”於是我跟著爸爸、媽媽拜過八面四方所有的菩薩。
出寺門的時候,爸爸說:“買個菩薩工藝品作紀念吧!”我和媽媽都說:“好!”於是我挑了壹個買下來就下山了。
今天我總算登了壹次山了,實現了我很久的登山夢!
5. 清康熙皇帝遊金山寺題詞原文天下從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最難。朕乃山河大地主,憂國憂民事轉艱,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才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
來時歡喜去時悲,空向人間走壹回,不如不來又不去,也無歡喜也無悲。只因當初壹念差,黃袍換卻紫袈裟,
朕乃西方壹衲子,如何落入帝王家。嘆僧家,真清凈,最可誇,離紅塵,削了發,為生死,去出家,任逍遙,
自在耍。無牽掛,住高樓,宿大廈,單食瓢飲淡素茶,諷剛經,誦法華,朝習禮,拜菩薩,遊名山,謁梵剎,
恰似羅漢過中華。悟無為,參妙法,物外風光是消灑。堂堂相貌坐天下,文武官員不及他。關津渡口無阻礙,
然何貪戀不出家。若出家,心花發,九祖升天真不假,出家妙義實難思,古則多知求出離,渴飲饑餐真素味,
寒披暑著褐縷衣,五湖四海為尊客,雲堂佛殿任君嬉,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屢劫種菩提,回頭好,回頭好,
世事將來壹筆掃,紅塵堆裏任他忙,我心清凈無煩惱,終日貪,何時了,只恨家中財帛少,分明傀儡線牽提,
線斷之時身跌倒,無常到,莫大小,不用金錢不用寶,不分貴賤與王侯,年年多少埋荒草,看看紅日落西山,
不覺雞鳴天又曉,急回頭,莫說早,三歲孩童易到老,才高北鬥富千鄉,孽障隨身何時了,勸世人,回頭好,
持齋諗佛終身好,看來名利壹場空,不如回頭諗佛好,千百年來盤裏羹,寬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
但聞屠門夜半聲。南無阿彌陀佛
6. 文言文 遊雞足山記《遊雞足山記》譯文
徐霞客二十八歲那年,來到溫州攀登雁蕩山。他想起古書上說的雁蕩山頂有個大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看。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只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怎麽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罷休,繼續前行到壹個大懸崖,路沒有了。他仔細觀察懸崖,發現下面有個小小的平臺,就用壹條長長的布帶子系在懸崖頂上的壹塊巖石上,然後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到了小平臺上才發現下面鬥深百丈,無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帶,腳蹬懸崖,吃力地往上爬,準備爬回崖頂。爬著爬著,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壹塊突出的巖石,不然就會掉下深淵,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斷了的帶子結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援,終於爬上了崖頂。還有壹次,他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徐霞客沒有被嚇住,他拄了壹根鐵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徐霞客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壹步壹步地緩慢攀登,終於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他還走過福建武夷山的三條險徑: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雲巖的千仞絕壁和接筍峰的“雞胸”、“龍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時,已是日頭將落,下山尋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懸的荊棘,“亂墜而下”。他在中嶽嵩山,從太室絕頂上也是順著山峽往下懸溜下來的。徐霞客驚人的遊跡,的確可以說明他是壹位千古奇人。
7. 求描寫風景的文言文(五篇)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① 山川之美,古來***談。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②俱備。曉霧將歇③,猿鳥亂鳴;夕日欲頹④,沈鱗競躍⑤。
實是欲界之仙都⑥。自康樂⑦以來,未復有能與⑧其奇者。
註釋:①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粱文》。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現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
②五色交輝:這裏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
交輝,交相輝映。③四時:四季。
④歇:消散。⑤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
頹,墜落。⑥沈鱗競躍:潛遊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
沈鱗,潛遊在水中的魚。⑦欲界之仙都:人間天堂。
欲界,佛教把世界分為欲界, *** 、無 *** 。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
仙都,神仙生活於其中的美好世界。⑧康樂:指南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
是南朝齊梁間文學家。⑨與(yù):參與,這裏指欣賞。
登泰山記 ----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裏。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
四十五裏,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無所謂環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
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樗 數十立者,山也。
極天雲壹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
僻不當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
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時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滕王閣序 ——王 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彩星馳。
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綮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譫帷暫駐。
十旬休暇,勝友如雲。千裏逢迎,高朋滿座。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
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
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
虹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吟甫暢,逸興遄飛。
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淩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而猶歡。北海雖賒,夫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壹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裏。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
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晨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淩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鳴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
蘭亭已矣,梓澤邱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誠,恭疏短引。
壹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廉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遊褒禪山記 --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裏,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
8. 簡短的寫景記遊文言文冒雨循流,西折二裏,壹溪自西北來合,其勢愈大。渡溪而西,溯而西北行,三裏,入凈名寺。雨益甚,雲霧中仰見兩崖,重巖夾立,層疊而上,莫辨層次。衣履沾透,益深窮西谷,中有水簾谷、維摩石室、說法臺諸勝。二裏,至響巖。巖右有二洞,飛瀑罩其外,余從榛荊棘莽中履險以登。其洞壹名龍王,壹名三臺。二洞之前,有巖突出,若露臺然,可棧而通也。出洞,返眺響巖之上,壹石側耳附峰頭,為“聽詩叟”。又西二裏,入靈巖。自靈峰西轉,皆崇巖連幛,壹開而為凈名,壹璺直入,所稱壹線天也;再開而為靈巖,疊嶂回環,寺當其中。
摘自《徐霞客遊記》
9. 寫景文言文寫景的古文最好的是《水經註》!
如其中描寫三峽的景色: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空缺之意)處。重巖叠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正午、半夜),不見曦(陽光)月。至於夏水襄陵(水漲上山坡)。雖乘奔禦風(乘奔馬、駕長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山頂)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流沖)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鳴。屬引(連續不斷)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沾衣裳”。
還有《水經註·河水·孟門山》:
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
楊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
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贊嘆,實是神功。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
壹宿體寧,兩宿心怡,三宿後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堂東有瀑布,水懸三尺,瀉階隅,落石渠,昏曉如練色,夜中如環佩琴築聲。
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袁家渴記》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裏,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壹。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土婁)為類。
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枕席而臥,則清冷冷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
柳宗元《小石潭記》: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
陶淵明《桃花源記》
王勃《藤王閣序》
範仲淹《嶽陽樓記》
歐陽修《醉翁亭記》
李格非《洛陽名園記論》
晁補之《新城遊北山記》:
於時九月,天高露請,山空月明,仰視星光皆光大,如適在人間。
蘇軾《前赤壁賦》《後赤壁賦》
李孝光《雁山十記·觀石梁記》:
月已沒,白雲西來如流水。風吹橡栗墮瓦上,轉射巖下小屋,從領中出,擊地上積葉,鏗鏜宛轉,殆非世間金石音。
劉基《清風閣記》
唐順之《竹溪記》
袁宏道《滿井遊記》
王質《遊東林山水記》
徐霞客《遊恒山日記》《遊太華山日記》《遊雁宕山日記》《遊蘭溪》
譚元春《再遊烏龍潭記》
差不多了吧,個人認為古文寫景還是《水經註》看的爽,表達清晰,語言幹練,意境優美。蘇軾曾說:“今我樂何深,水經亦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