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湖北黃州:“壹場煙雨,壹生壹世。”
公元1079年,湖州,蘇東坡的才華和成就被朝廷中的小人所羨慕。寫《孟茜談》的沈括,表面上是和蘇軾壹起敘舊,實際上是臥底,把蘇軾的詩拿走,壹壹註釋,然後寫信指責蘇軾“愚弄朝廷,自高自大”。就這樣,蘇軾被拘留,伴隨而來的就是這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在沈京五臺監獄度過了130天,很多人出面為蘇軾說清楚,但他最終被貶到黃州,在那裏擔任團練助理大使(類似於民間自衛隊司令)。那壹年,他43歲。
黃州是我的家鄉,那裏有著名的黃岡中學。我在那裏讀了三年高中。我很喜歡高中像大學壹樣開放自由的氛圍。我也喜歡兢兢業業,各有所長的名師,更喜歡勤奮多才多藝的學生。我們學校離東坡赤壁大約十分鐘的路程,蘇軾在這裏寫下了《回首赤壁》。當時我們文學社組織赤壁回望過去。回來後,大家都寫了隨筆,收集成壹本書,我壹直保存到今天。
蘇軾到了黃州,無處落腳,只好在城裏的定慧園住了壹段時間。擡頭壹看,滿山都是花,還有壹株秋海棠。海棠是蘇軾家鄉的名貴花卉。沒有人知道它在黃州這樣偏遠的地方有多罕見。這種獨壹無二的蔥郁與落寞的繁華,讓他瞬間看清了自己,唱出了“江城大地草木豐茂,唯有名花苦寂寞。”我也知道創造有著深刻的意義,所以我把壹個美女送進了空谷。
Bloom充滿了鮮花和浪漫的感情,可以撫慰大腦,但不能撫慰胃。蘇軾的工資少得可憐。蘇軾在城東發現壹塊廢棄之地,自稱“東坡”,故名“東坡居士”。他開始煽風點火,想做壹個農民,買了牛,鋤頭,水桶,鐮刀,日復壹日地耕種著眼前的自然之書。在這特定的困苦中,“面蒙塵埃,鬢如霜”;烈日下的麥田,他成了麥田裏的守望者。當芒過了,麥子熟了,蘇東坡用自己勤勞誠實的勞動,榨取了大自然的精華,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此時,在中國文學藝術史上赫赫有名的蘇東坡正式登臺。
貶謫黃州後,達到了自己詞質的巔峰。他摒棄了華麗的辭藻和優美的句子,但那些看似簡單而平靜的文字,卻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他真正提升了宋人精神的品質。他的詩詞、散文、書法,都堪稱千年,為宋代言。他詩中的幽默、超越和英雄主義是別人學不來的。誰想學,就得先去五臺坐牢,再去黃州種地。
於是,黃州這個山河遙遠的小城的意義發生了奇怪的變化。對蘇東坡來說,不再是艱難的放逐,對黃州來說,蘇東坡不再只是壹個無足輕重的過客。他們彼此接納,彼此成全,成為彼此歷史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當富足的生活遇上遼闊的土地,必然會演繹出最完美的歷史傳奇。
二、浙江杭州:“要拿西湖比西湖,淡妝總相宜。”
1089年,因打擊貪汙,辭官到杭州做太守,相當於今天的杭州市長。與汴京相比,這只是壹個美麗而寧靜的小鎮。住在鳳凰山的蘇東坡,每天早上打開窗戶,向南看,是壹條河,向北看,是西湖的壹池。在這個依山傍水,雲霧繚繞的城市裏,蘇東坡如夢如幻。有壹次,我和朋友在西湖邊喝酒。起初,天氣晴朗,但不久就開始下雨了。於是我寫下了那句著名的“水明艷陽,山空陰雨。”如果要拿西湖比西湖,淡妝總是合適的。“蘇東坡壹生為杭州寫了許多詩。這些詩歌構成了那個時代的“都市文學”。他詩中的杭州,既有繁華的雍容,又有平民的溫度。
蘇東坡在杭州最著名的成就是西湖上的蘇堤了。學者康震說:“救西湖,是救民生,救文學。”蘇東坡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動員居民疏浚西湖,在湖的西側堆積淤泥和湖草,修築長堤,橫跨西湖南北,將西湖分割為湖外湖泊,縮短了西湖南岸與北岸的交通距離。這就是著名的“白堤”,在橋上種上了桃花和柳樹,形成了壹片桃花壹片柳的美景。西湖十景中的“蘇堤肖春”說杭州像春天壹樣美麗。但很少有人知道,這是實用性和美觀性相結合的產物。蔣勛在蘇東坡的作品中感嘆:“我們今天的政務官還能這樣期望嗎,就是除了愛民如子之外,他還懂得美?”。
洪水剛處理完,瘟疫又襲擊了杭州,數百人在疫情中瑟瑟發抖死去。這時候蘇東坡才明白,壹個藥方比壹千首詩有用。面對橫死,蘇東坡毫不猶豫地貢獻出發誓永不外傳的秘方,並自費購買藥材,煎熬湯劑。“不問老少,各拿壹大杯。”我們已經無法統計當年有多少杭州人因為這個藥方而重生。而蘇東坡則是為老百姓再造生活的人。
東坡肉不是東坡的肉,是東坡發明的。在宋代的食譜中,羊肉是最受重視的肉類,其次是牛肉。囊中羞澀的蘇東坡很難找。幸運的是,他發現豬肉很便宜。“富人不肯吃,窮人看不懂。”蘇東坡開始買豬肉,苦心研究烹飪方法。蘇東坡把自己苦心研發的燉肉方法免費貢獻給當地百姓,讓百姓不僅吃飽了,還吃到了美味。如果在今天,蘇東坡的發明無疑會獲得巨大的商業價值,說不定還能躋身福布斯富豪榜。但蘇東坡習慣了活雷鋒。別人可能看不起他,但他樂在其中。這是壹種濟世。
因為對杭州的熱愛,畢業後和朋友壹起去杭州旅遊。在白堤南端的映波橋旁,我們參觀了杭州蘇東坡紀念館,這裏講述了蘇東坡“煙雨壹生”的生平和成就,收藏了許多珍貴的書法、繪畫和詩歌作品。參觀完紀念館,我們走過長長的白堤,在西湖外的樓裏點了壹份東坡肉。心裏是怎樣的滿足感,想起了11世紀的市長留下的寶貴財富。
3.廣東惠州:“壹天三百顆荔枝,我做嶺南人,毫不猶豫。”
公元1094年,58歲的蘇東坡再次被流放到廣東惠州。這麽長的路,沒有飛機和高鐵,只好徒步走,中間還有無數的山山水水。對壹個60歲的老人來說,活著行走是不容易的。但壹路走來,蘇東坡不僅過來了,還玩得很開心。
過了梅關,大面積的梅花如雲綻放,蘇東坡在當時進入黃州看到海棠也不再感到孤獨。此時他的內心變得蓬勃起來,就像眼前的梅花壹樣,不怕黑夜的侵襲,不怕寒冷。
他自釀梅酒,愛吃荔枝,寫下了最著名的詩句“羅浮山四時春,魯菊楊梅新來。壹天三百顆荔枝,我不惜長大做嶺南人。”蘇東坡在徽州創作了580多件作品,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蘇東坡離開徽州後,歷史上形成了壹股波瀾壯闊的詠蘇詩潮。正如清代詩人蔣所言,蘇東坡在徽州的歷史文化自信展露無遺。
蘇東坡在徽州時,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力,主張疏浚西湖,將疏浚的河堤與西新橋連成壹體,後被稱為蘇堤,以解決人難走的問題。推廣移栽機械“秧馬”和水錘磨,提高農業生產技術;將博羅山泉引入廣州,種植草藥,分給窮人,建議有關部門禁止兵民擾民,減輕農民負擔。現在,惠州的東新橋、西新橋、朝雲墓、蘇堤等都成為永久的文化景點和熱門項目。
畢業後來到深圳工作,去過惠州幾次。惠州西湖經常讓我想去來回回,我也去過朝雲墓。蘇東坡壹生風流,但不好色。陪伴他壹生的有三個女人。其中,他的妻子王福提前離開了。原配去世十年後,他還寫下了著名的壹句話“十年生死,不曾想,不曾忘。”孤墳千裏,無處可談。“這樣壹個重情重義的人,這樣壹篇幹凈優美的文字,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4.海南儋州:“我是海南人,住在西蜀州。”
公元1097年,蘇東坡在徽州無憂無慮的生活讓朝廷政敵頗為不快,於是被貶到更加荒涼的海南島。蘇東坡知道這輩子回不了中原了。他坦白了自己的好事,和家人說了再見。只有他的小兒子蘇果陪著他。年輕人蘇果理解父親平和快樂的精神,在書法和繪畫方面的造詣也極高。當年,父子二人詩詞歌賦齊唱,深情相投,意趣相投。
那時候海南連豬肉都沒有。很快,他發現了牡蠣的妙處,也就是現在的炭燒牡蠣的做法。
蘇東坡喜歡寫毛筆字,但是他沒有墨水。他自發地創造了墨水,用樹枝將它燒成灰燼,並與牛皮膠混合,成為墨水。
當時海南島有苗族、黎族、漢族等差不多20多個少數民族。在物資匱乏的情況下,蘇東坡帶領大家壹起耕種,委托人從中原帶來各種糧食種子。他還把黃州發明的插秧機重新造出來給大家用。這是海南島第壹臺插秧機。
蘇東坡看到當地人長期喝河水後經常生病,就帶領大家挖了當地第壹口井。後人為了緬懷蘇東坡,將其命名為“東坡井”。直到現在,這口“東坡井”壹直伴隨著當地人壹起成長。
蘇東坡自己也當了醫生,開了海南第壹家醫院。
蘇東坡發現當地文化比較落後,於是自告奮勇去當老師,並養了壹所草堂,取名“九寨塘”,這也是海南歷史上的第壹所學校。當時不僅儋州本地人,還有很多海南其他地方的人來這裏聽蘇東坡的講座。後來“酒堂”經過歷代改建擴建,現已成為“東坡書院”。海南歷史上第壹舉人,第壹秀才,就是從這裏走出的大文豪蘇東坡的學生。
雖然蘇東坡來海南才三年,但他已經把儋州變成了壹個博覽群書、人人敬仰的文化中心。在海南,“第壹片墨、第壹臺插秧機、第壹口井、第壹所醫院、第壹所學校、第壹位秀才”都是從蘇東坡開始的,記錄了蘇東坡與當地人的深厚友誼和感情。蘇東坡在《海南三百首》中記錄了海南的氣候、物產、風俗等,給後人留下了很大的參考價值。現在想來,難怪蘇東坡說:“我是海南人,住在西蜀府。”他在為海南做貢獻的同時,傾註了很多感情。
現在大家都喜歡帶著孩子去三亞旅遊。如果妳正好在三亞,不妨坐壹趟環島高鐵,去東坡書院所在的千年古鎮儋州。講述了被貶海南是蘇東坡壹生最後的榮耀。他在海南寫了數百首詩,以及論文、書信、雜記等體裁的文章。對於海南來說,蘇東坡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開創者。對於蘇東坡來說,海南是最後的暮年生活,也是人情不邪的故鄉。
通過自己的人生軌跡,從老家黃州出發,畢業後去杭州旅遊,畢業後去深圳工作,後來帶著孩子去三亞旅遊,來描繪蘇東坡的人生軌跡。在林語堂看來,蘇東坡不僅是壹個大學者、大文學家、多才多藝的人,還是壹個本性難改的樂觀主義者,壹個中國人提起就會引起親切敬佩和會心壹笑的人。他豁達的精神壹直激勵著我。他給那個時代的付出比他從那個時代得到的更多。這是我想向他學習的。有了這些知識,我相信我們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