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荊州之旅·荊州古城·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
荊州古城即江陵縣城,位於長江流域中遊,是我國南方著名的文化歷史名城。它“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風煙含越鳥,舟楫控吳人”,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加上荊州土地肥沃,物豐民富,故自古有“歷代兵家重荊州”之說。
歷代兵家重荊州
春秋戰國時,這裏是楚王的行宮。漢代在此始建荊州城。相傳三國蜀將關羽在舊城邊築起新城。東晉時桓溫為荊州鎮將,為準備北伐將新舊城合為壹城。五代時加築外城和子城,均為土城。南宋時始建磚城,後多次被毀,清順治三年(1646)依舊基重建後,經多次維修,至今完好。
古城城墻高近9米,厚10米,周長約10公裏,呈多邊形,起伏曲折,狀若遊龍,氣勢雄偉壯觀。城墻下用條石砌基,以大城磚砌外殼,內填黃土夯實。青磚之間用石灰和糯米汁粘合,極其堅固。明嘉靖年間,長江決口,洪水襲荊州,由於城墻堅實,城門緊閉,全城竟絲毫無損。因而有“鐵打的荊州”之美譽。
城墻的六座城門都用磚石砌成拱券形門洞,以木門開關。門上有城樓,北門上朝宗樓保存最完好。南門上曲江樓最有名,原來此樓東面有壹樓,盛唐時賢相張九齡(人稱曲江公)因遭李林甫排擠,被貶到荊州當長史,常來樓上眺望大江,飲酒賦詩。後原樓毀圮,便將南門樓改名為曲江樓,以紀念張九齡。此外,城墻東南角的“仲宣樓”也很著名,是為紀念東漢文人王粲(字仲宣)而得名。當時,王粲為避亂南下荊州依附劉表,但不受重用,便登上此樓,觀周圍景色,寫下著名的《登樓賦》。其中第壹節這樣描寫城樓: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古詩句出處: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臯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顯示了此樓所居地勢的顯豁敞亮,登樓可盡覽四周優美景色。這篇抒情小賦借寫景色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思歸故土的心情,對後人影響較大,以致“王粲登樓”成為落拓文人抒發思鄉之情的壹個常用典故;這座城樓也由此而聞名。元雜劇中有《醉思鄉王粲登樓》,明代首相張居正登樓後寫有《題仲宣樓》詩二首。現樓已毀圮,基址尚存。
荊州古城扼守長江,鎮巴蜀之險,據江湖之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壹些著名戰爭都發生在這裏。三國時期,各路豪強都想據有荊州,進而圖謀天下。為奪荊州古城,得荊楚大地,三國諸強們明爭暗鬥,血染沙場。圍繞著荊州的占、借、討、奪、守,曹魏、東吳、蜀漢各派勢力,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等風雲人物在這裏導出了壹幕幕驚心動魄的活劇,以致於有“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之說。
劉備巧計借荊州
劉備借荊州,是三國時期重要的歷史事件。據史料記載,赤壁大戰前,荊州為劉表所據。赤壁大戰前夜(208),劉表死去,次子劉琮投降曹操,荊州遂為曹操所有。赤壁之戰後,曹操敗退許昌,荊州交曹仁把守。這時,劉備配合周瑜乘勝前進,經過壹年苦戰,擊敗曹仁,攻下荊州,曹軍退守襄陽、樊城壹帶,荊州落入孫權手中。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坐鎮荊州城,卻叫劉備到長江南岸的油江口安營紮寨。劉備乘機南下,攻取了荊州的武陵等四郡。
劉備屯兵的油江口,即今湖北公安縣城鬥湖堤鎮附近。公安縣在東漢末年叫孱陵縣,屬武陵郡。因劉備曾被封為左將軍,人稱“左公”,於是就改孱陵縣為公安縣,為“左公安營”之意,也有說是以期“左公安靖,日後強雄”。
劉備雖得長江南部的荊州四郡,但當時荊州所轄八郡中最重要、最富庶的南郡和南郡的政治、經濟中心荊州城卻在東吳手裏。這壹戰略要地對孫、劉雙方都極為重要。孫權要保有荊州,以作東吳立國的西部屏障;劉備要得到它,以作為他西進北上的根據地。若用武力奪取荊州,劉備當時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於是,諸葛亮給他出了“借荊州”的計策。
209年底,劉備親自去東吳,向孫權提出借荊州。其理由是: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周瑜聽說此事,堅決反對,並建議:“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孫權考慮到曹操在北方虎視眈眈,其實力遠在孫、劉之上,需聯合劉備,才能抗擊曹操的襲擊,因此未采納周瑜的建議。
孫權為加強雙方的聯盟,主動提出將自己的妹妹許配劉備為妻,目的顯然在於“欲換劉郎鼎峙心”。劉備答應這門親事也有自己的打算。赤壁壹戰,大獲全勝,威望大增,成為眾望所歸之英雄;但在三強中,屬自己地盤最小,勢力最弱,通過聯姻,壹來好抵抗曹操,二來日後好從舅爺手中“借”到夢寐以求的荊州。209年,年過四十九歲的劉備同芳齡十九的孫尚香成婚,因有“劉郎”之美稱。
《三國演義》中對孫劉聯姻這樁本是兩廂情願而又有各自打算的“政治婚姻”,改頭換面,並在“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等章節進行了生動有趣的描寫。說孫權為了要回被劉備借而不還的荊州,采用周瑜的計策,謊稱要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好把劉備騙到京口扣留起來作人質,不還荊州,不放劉備。不想,此計被諸葛亮識破,臨行前給了護衛劉備的趙雲三條錦囊妙計,讓劉備到東吳後依計行事。劉備他們按諸葛亮的安排,壹到東吳就大力張揚劉孫聯姻的事情,同時帶禮拜見喬國老,通過喬國老把這消息傳到吳國太的耳朵裏。吳國太聽說此事,忙叫來兒子孫權,大罵壹頓,而且決定在甘露寺相婿。巧的是壹相便中,弄假成真,使得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故事編得生動曲折,雖與史實不符,但引人入勝,妙趣橫生。
事實上,劉備成親時,荊州仍在孫權手中。210年周瑜病故,魯肅接替周瑜重任。魯肅從孫、劉聯盟對抗曹操的大局出發,勸說孫權暫借荊州給劉備,這樣劉備借荊州才僥幸得手。劉備終於獲得了荊州南郡的大片土地,邁出了跨有荊、益以圖天下的關鍵壹步。而孫劉聯姻則在其中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因此,這裏留下許多美好的傳說。
據《資治通鑒》註文:“江陵府石首縣沙步有劉郎浦,蜀先主納吳女處。”又據《石首縣誌》載:“繡林山,在石首縣治北,原名陽岐山,劉備納孫夫人於此,掛錦在山,結繡如林,因改今名。”相傳劉備從東吳納孫夫人回荊州時,諸葛亮率三軍在陽岐山迎接,滿山遍野掛錦結繡,還在山上搭起壹座帳篷,掛上錦幃,作為劉備歡度蜜月的臨時行宮。因此改名繡林山。又說劉備先從繡林山對岸的壹片江灘上岸,然後換乘彩船到繡林山,因此,這個原叫浦口的地方就改叫劉郎浦了。
唐呂溫針對孫劉的“政治婚姻”寫有壹首《劉郎浦》:“吳蜀成婚此水潯,明珠步障幄黃金。誰將壹女輕天下?欲換劉郎鼎峙心。”
在繡林鎮,有照影橋、望夫山等許多紀念劉備和孫夫人的古跡。照影橋,原系繡林古鎮“牌樓湖”中的壹座石拱橋。傳說孫夫人為博得劉備歡心,每天都站在牌樓湖中的小橋上,面對清澈見底、宛若明鏡的湖水,著意地梳妝打扮。後來,人們就在這裏建起了壹座“照影橋”。橋為大理石砌成,高約3.3米,長約9.9米。清代詩人汪壹元在《影橋清鑒》壹詩中寫道:“天外巧妝橋上行,徘徊還顧美人名。淩波檢點芙蓉面,不負珍妃壹片情。”
望夫山即東嶽山,又名楚望山,坐落在繡林鎮西北,因孫夫人在這裏送別先主、盼夫祭江而得名。望夫山西端,有壹塊形同書桌大小的石臺,上面刻有壹對腳印,傳說是孫夫人西望劉備留下的。傳說劉備得荊州後西征入川,孫夫人天天站在這裏眺望,盼夫歸來。不料,此別竟成永訣。劉備兵敗猇亭後,謠傳他身死亂軍之中。孫夫人聞此噩耗,來到江邊,望西嚎啕大哭,然後投江而死。實際上,婚後不久劉備就駐軍油江口,而孫夫人則住在離油江口五六裏處,後人稱之為“孫夫人城”。據唐《元和郡縣誌》記載:“孫夫人城在孱陵城東五裏,漢昭烈夫人,與昭烈相疑,別築此城居之。”孫夫人跳江壹事也屬虛構。劉備借到荊州後,第二年就決定率師入川。當劉備西征時,孫權便乘機迎妹歸吳。孫夫人不但自己願意回去,還要把阿鬥抱走作為人質,由於趙雲江上攔截才沒得逞。
荊州作為蜀國立國之根據地,借之不易,守之更難。因此劉備率軍西征時,軍師諸葛亮毫不猶豫地決定自己與關羽協同鎮守,為的就是萬無壹失。幾年後,由於進川輔佐劉備的副軍師龐統陣亡,諸葛亮奉詔西去。於是,把守荊州的重任就落在關羽等人肩上。而圍繞著荊州的爭奪並未結束,由此又引出了吳國呂蒙偷襲、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著名歷史事件。
雞鳴嶺·拖刀溝·換帽冢
劉備、諸葛亮“借荊州”,本來打的就是“只借不還”的主意。當初他們答應得了益州便歸還,可得益州後,孫權來討,劉備卻說:“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孫權大怒,遂派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也擺出陣式與之爭奪。這時,曹操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劉備得知這壹情況,才與孫權講和,以湘水為界,用湘水以東的長沙、桂陽兩郡換取南郡壹郡,並派出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大將關羽鎮守荊州。
據《水經註》記載,關羽為確保古城安全,在荊州修築了異常堅固的土城墻。相傳今荊州古城中心的荊州醫院壹帶,就是當年關羽守荊州時設虎帳的處所,著名的關公刮骨療毒壹事就發生在這裏。《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則有聲有色地描述了這壹故事。《三國誌·關羽傳》載:“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這種剛毅堅強的氣概,千百年來為人傳頌。
關羽武藝高強,且練功不輟。在離荊州古城不遠的荊門市流傳著關羽練武的故事。城北的壹處山坡,人稱“雞鳴嶺”。傳說關羽在荊門駐兵時,每天雞鳴即起,跑馬練武,從不懈怠。壹次,土地爺與關羽開了個小玩笑,故意提前讓雞叫喚,關羽照常聞雞而起。直到現在,雞鳴嶺的雄雞比別處雞啼叫得早。由於關羽經常練武,來回拖刀的地方,劃出壹條深溝,人們叫它“拖刀溝”。在荊門市南數裏的關坡,是關羽的跑馬岡。傳說關羽每天雞叫頭遍就騎著赤兔馬到這裏跑馬射箭。赤兔馬脖上系著壹個銅鈴,那清脆的 *** 縈繞山坡,因此人們也稱跑馬岡為“響馬嶺”。
在荊州城,有關關羽守城時的傳說更多得不計其數。城北門外3裏許的拍馬山,相傳是因關羽教劉備義子劉封練武而得名。城西北五六裏處有個高大的圓土堆,據說是關羽在此點將的點將臺。八嶺山上有座高達14米、直徑約百米的大墳,頂端平齊,如同刀削,人稱平頭冢。傳說關羽得青龍偃月寶刀後,非常高興。他躍馬揮刀,跑過這古墓時,壹刀砍去,削掉墳頭。現在平頭冢近旁有壹小冢,頂部高高隆起,其墳腳正好跟平頭冢頂部相當,據說這就是平頭冢的墳頂。此外,還有落帽冢、換帽冢。落帽冢是因關羽經過這裏時帽子被風吹落,化而為冢,故名;換帽冢則是因關羽曾在此換帽休息而得名。
在荊州博物館內,陳列著傳為關羽餵馬用的石馬槽和蜀軍的行軍鍋。北城墻附近有傳為關羽洗過馬的洗馬池。
關羽大意失荊州
關羽雖然有萬夫不當之勇,但有壹致命的缺點——驕傲自負。關羽鎮守荊州期間,孫權曾派使者為子求聘關羽之女。關羽不僅不許婚,還辱罵來使,以致激怒孫權,給本來就不穩固的孫劉聯盟增添了新的裂痕。《三國誌·關羽傳》還記載道“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這成為後來失荊州的壹個重要原因。據說,關羽的驕傲自負,使得他對諸葛亮深得劉備器重不服。為了發泄不滿,壹次,他趁諸葛亮出城巡視,拆除了護城河上吊橋,想使諸葛亮難堪。而諸葛亮深知關羽自傲脾性,不與之計較,連夜建橋,反使關羽悔愧,賠禮請罪。
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奉命從荊州揮師北上,發動了襄樊戰役,水淹於禁所統帥的七軍,活捉於禁,斬龐德,壹時“威振華夏”,以致曹操考慮遷都,以避其銳。
這時東吳的陸遜利用關羽“始有大功,意驕誌逸,但務北進”的弱點,給關羽寫了封極盡吹捧之能事的信: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古詩句出處:前承觀釁而動,以律行師,小舉大克,壹何巍巍!敵國敗績,利在同盟,聞慶拊節,想遂席卷,***獎王綱。近以不敏,受任來西,延慕光塵,思稟良規。……於禁等見獲,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勛足以長世,雖昔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蔑以尚茲。
本就自傲的關羽看後,對東吳更不加設防。於是,東吳大將呂蒙以戰船冒充商船,讓搖櫓士兵穿上白衣扮成商人,迅速偷襲荊州。守公安的傅士仁和守荊州的麋芳,在關羽出兵襄樊時,故意不予全力支持,氣得關羽要跟他們算帳,因而恐懼不安,孫吳方面趁機招降了他們,壹舉奪得了公安、荊州。待關羽回救,已為時太晚。氣得關羽把衣甲擲到荊州城西北角緊連城墻的土山上(後名為“擲甲山”)。關羽帶領殘兵敗將,向西退走麥城,又從麥城敗走,逃向臨沮羅峪溝(今遠安縣城西),被呂蒙部下馬忠用絆馬索絆倒,殺於漳鄉(今當陽關陵壹帶)。
有關關羽失守荊州的傳說很多。關羽從襄樊撤軍回救,行至荊門城南,不見援軍到來,想到自己壹世英雄,落到這種地步,又急又惱,於是,高舉起青龍偃月刀,狠狠往石上壹掇,大刀深深掇入石中,再也拔不起來。此地至今沿用“掇刀石”地名。現荊州博物館中存有青龍偃月刀,當然是後人所鑄。荊門有座山,方圓數十裏,山上青石林立,每塊石頭都朝北,人稱“望兵石”。相傳這裏地勢本較平坦,關羽當年盼望救兵,曾站在壹石上向北瞭望救兵,因嫌石頭太低,便大聲吼道:“頑石,擡起頭來!”此石真的應聲而長,其他山石也紛紛擡頭,向北翹望。荊門還有座拾回橋,鎮因橋命名。據說當年關羽在橋上焦急地盼望援軍,來回走了十次,橋因此得名。
據史書記載,關羽被斬首後,孫權怕劉備興師問罪,壹面將關羽首級奉獻曹操,企圖嫁禍於人;壹面以諸侯之禮,葬其屍骸於當陽。曹操壹眼識破東吳用心,也以諸侯之禮,葬關羽頭顱於洛陽南門外。故有“身臥當陽,頭枕洛陽”之說。關羽身軀墓在當陽市城區附近。宋朝以來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多有修建,遂成規模宏大、占地百畝的關陵。關陵門首有“神道碑”,高大的石碑上,用陽文鐫刻著“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漢前將軍漢壽亭侯墓道”二十四個威威赫赫的大字。沿神道,過“漢室忠良”石牌坊,穿三元門入內,殿堂森嚴,徑正殿和啟聖殿,最後才是陵園。這裏古木參天,且所有大樹頂部都光禿,據說連草木也為這位威神“脫帽致哀”。而關陵門首的兩副對聯,更道出人們對這位古代英雄的懷念和哀悼:“夕陽丘首三分土;古道江頭壹片碑。”“灘水夜嚎蛟龍飲泣三分恨;秋山晝嘯草木聲誅兩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