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學是指以佛教內容為題材,以宣揚佛教信仰為目的的文學作品。追溯佛教文獻的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經傳入中國。隨著佛經翻譯成中文,佛經中的文學作品立即被國人認可和接受,隨之而來的是僧人的文學創作。由於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文人與僧人交往的傳統,歷代文人也寫出了大量表達佛理、禪意的文學作品。從佛經文學到僧侶文學,再到文人文學,中國佛教文學的發展歷程是壹脈相承的。
壹,佛教文學的起源
佛教文學起源於佛經,自從印度佛經被翻譯成中文,佛教在中國開花結果。佛陀在世時,為了讓弟子了解佛法的博大精深,常常用“應病應藥”、“應機”等方法來講佛法。他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比喻性的隱喻,如& gt中國佛說:我講佛法,有無數方便,各種因緣,比喻的話。後來,佛陀所采用的流行的傳播佛教的方式被弟子們所繼承,在收集佛經時表現出很高的文學水準。當佛教傳入文學高度發達的中國,這壹傳統得到了進壹步發展。在漢譯佛經的過程中,譯者采用音譯、意譯、直譯,同時運用各種文學手法進行潤色,使漢譯佛經盡可能保持印度佛經的原貌。
在我們看到的佛經中,有很多經典是部分使用了各種文學手法的。如& gt維摩詰的《俗人演說家》對超自然力量的描述:
當時的維摩詰長老認為,文殊師利應隨大眾而來,即以神力騰空房間,除去所有侍應,只買壹張床,臥病在床。文殊師利立即進入他的房間,發現他的房間是空的,什麽都沒有,他壹個人睡在壹張床上...
這段話描述的是文殊師利去提問的時候,維摩詰展示了上帝把他的住所變成了壹個壹平方英尺的空房間,裏面除了壹張床什麽都沒有,這就展示了各種法律中的空性原則。
在< & lt法語句子經典>;& gt也有大量的經文使用比喻修辭,如:
如果妳活到壹百歲,妳不會學得很好。不如活壹天勤壹天收正法。感覺可以戒三害,用藥消除很多毒。壹個健康人的生死,就像壹條剝了皮的蛇。
這裏的經文用我們熟悉的事物作比喻,生動而深刻地說明了人生要接受正法,化惡為善的道理。其實也是壹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詩。
有些佛經也完全可以當做文學作品來讀。這些經典中最著名的是& gt。
& lt& lt佛祖生經> & gt它是壹個故事集,記錄了佛陀在這個女人世界的功德。它是在印度民間故事、神話傳說、詩歌和格言的基礎上形成的。這本故事集,用生動的故事,歌頌了佛陀過去的利己利他,幫助了壹切眾生?,具有普遍的教育意義。
& lt& lt佛祖生經> & gt書中的每個故事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壹部分是佛在這個世界的情況。另壹部分是他過去的行為,說明他是鹿,是猴,是兔,是鴿還是國王,是貴族,是商人,是窮人,以擺脫眾生的苦難。最後壹部分是相關語言,由世俗佛解釋,指出行善者是佛本人,作惡者是傷害或反對佛的人,從而開導弟子。& lt& lt佛祖生經> & gt人物性格鮮明,情節感人,是不可多得的文學佳作。
另壹部佛教文學作品是;& gt。中國現代文學之父魯迅先生對此高度評價,曾自費印制。& lt& lt白玉景>;& gt它是100個寓言的集合,每個故事都通過壹個情節完整的故事來說明壹個深刻的道理。如果有文章
從前有個有錢的長輩,想得其意,周圍人都畢恭畢敬。長輩吐的時候,左右服務員把腳放在上面。
有壹個傻子不會踩,卻說:“妳往地上吐口水,大家都會踩;當我想吐槽的時候,我會先走壹步。」
所以當老人快要咳嗽的時候;就算這個傻子擡腳踩在老人的嘴上,嘴唇也會碎,牙齒也會碎。
長者對愚者說:“妳為什麽踩我的嘴唇?」
愚者答道:“如果長者吐唾沫在地上,左右奉承者早就被踩幹凈了。雖然想踩,但是經常錯過。為此,我急於出口,想先把腳踩在腳下。
壹切都需要時間。時間沒到,就要立下本事,把煩惱找回來。所以,世人要知“時”“時”。
這是壹個關於壹個富人的仆人試圖取悅他,但事與願違的故事。說明凡事都有時間,時間未到就會帶來苦難。讓世人知道什麽時候做什麽事是適時的,不能在不合時宜的時候或者業力來臨之前勉強去做。
佛教文學作品的傳入是中國佛教文學的開端。佛經中各種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為後來佛教文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僧人文學的發展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繁榮,得益於歷代高僧的推動。在夕法的方式上,他們不局限於口頭說教,還以詩歌的形式傳播。他們中的許多人也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詩人。僧侶的作品不僅包括詩歌和頌詞,還包括流行的諺語和變體。
僧詩的興起始於東晉以後。支遁(314-366)是我國東晉時期最早的僧人,其作品中僅有《八官亭詩》三首。
契本和尚(?-916)>是壹首至今為我們所稱道的著名僧詩。
詩中說:
把手伸到長著綠苗的地裏,低著頭就能看見天上的水。
壹顆赤子之心才是路,倒退才是前進。
在禪門裏走、住、坐、臥、挑水、劈柴,都是禪。這首詩是根據插秧的經歷寫成的。在詩中,作者不僅強調“退壹步海闊天空”等人生哲理,更主要強調事物的相對性。在壹定條件下,低就是高,退就是進步。明白了這個道理,妳就可以開闊眼界,調整世界觀,讓自己的心智和行為達到壹個更高的境界。
有些僧人除了寫詩,還寫詩表達覺悟的境界。& gt那是頌歌。
卓雲:
磨磚做壹面鏡子不難,但是突然就亮了。
能笑打坐念佛的,牛身上的鞭子就更多了。
這首詩是為了讓禪師開導媽祖而寫的。前兩句說陳燦開悟後,達到壹種神奇的境界,擁有壹顆明亮的心並不難,做壹面鏡子也不難。關鍵在於開悟。最後兩句說的是,只知道打坐求開悟的人,也像是在鞭打壹頭牛,卻不懂向外求的必要性,只能盲目的“磨磚造鏡”。
玄覺大師的
行是禪,坐是禪,語無聲而動。
每條戰線都給壹刀總是爽快的,饒毒也是閑的。
我的老師能看到燃燒的佛像,搶劫了許多人,這對神仙來說是壹種恥辱。
……
心為根,法為塵,二者如鏡上之痕。
只有去除了汙垢的痕跡,才能顯現出來,心性和法度的遺忘才是真的。
歷代仍有不少僧人以頌、謠的形式釋禪。例如,< & lt啟蒙> & gt,龍山傑克遜的& gt,自在禪師的
僧人佛教文學發展的最高成就是唐代俗諺和異文的出現。
民間傳說是運用各種藝術手法為老百姓宣講經文和教義的宗教說唱活動。起初是由六朝以來佛教的“轉讀”和“唱導”演變而來。通俗講的講者都是高僧,也就是所謂的通俗講僧。他們有領主嗎?經文的事工,主講解的法師,主贊美的梵天等。壹般來說,有壹定的禮儀,那威編鐘眾人;法師,都是講上綱上線,做梵天念佛;說誓約,開話題,說莊嚴,懺悔,收三還,求五戒,叫佛名等。在正式的講座中,大家會先背壹批原文,然後大師講解經文,接著是唱歌。壹段話結束,用例子催月經;於是都講了念經若幹遍,第二遍由法師講解。重復這個過程,直到講座結束,以壹個解決方案結束。通俗講的基本書就是講經文。流行的經文是韻律和說唱的結合。用淺顯的文言文或口語說話;用七、六或五個詞來唱。上面經常會有平、破、橫、誦經等字樣,表示人聲唱法。
民間傳說,又稱談經,全部以佛經為依據,其思想內容是佛教的無常、無我、空性、迷惑、生死輪回、因緣、修行禪定、智慧以求解脫涅槃等等。其中壹些作品,以生動的故事情節、敘事、描寫、抒情等手法,廣泛比喻,縱橫講故事,往往突破宗教藩籬,反映現實世界,以其濃郁的生活氣息、新穎獨特的內容、輕松跌宕的情節、通俗生動的語言吸引著人們。如& gt目的是說明供養人間師僧,就是拜佛拜菩薩。故事表達的是壹個國王毅然拋棄塵世的榮華富貴,歷經磨難仍願供養神仙,執著追求大乘真理的故事。劇情跌宕起伏,故事很美。另壹個例子是& gt,規模宏大,想象力豐富,很文藝。其中對女巫的描寫極為精細,色彩斑斕,具有駢文的韻律美。
變文是唐代民間創作的壹種新文體,其體裁為說唱,後為佛教民俗學所借用。變文的“變”是指佛經文本的變化,成為“通俗說法”的意思。但當變文成為壹個專用名詞,就不局限於敷衍的佛教故事,而是用壹種融合了當時人們喜聞樂見的詩詞歌賦的新的人體重新演繹,使之通俗易懂。所以變文是說唱通俗文學,是藝人演唱的基地。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部分變體都保存在敦煌說唱作品中。如& gt、& lt& lt惡魔變身> & gt、& lt& lt大木·甘蓮《救母出陰府》的轉型與第壹卷的合並& gt、& lt& lt八相轉變> >等等,變文的特點,壹是說唱和押韻相結合來講故事。說到告白和說教,用俗語或淺顯的散文;唱法是線腔唱法,多為七言律詩,有韻。這種體系雖然類似於談經,但變奏曲壹般不引用原經,歌詞最後壹句也沒有催經的修辭,也不標註“平”、“斷”、“方”。第二,說話和唱歌過渡的時候,總會有壹些常用的短語作為暗示,比如“如果……”之類的。例如,“大木甘廉救母死而復生”就是壹個變體:
獄卒走到第七格,拿起青石板,敲著鐵桶:“第七格有青緹夫人嗎?”“當時在清體七分區,被釘了二十九天,鐵床上鼎不敢答。.....典獄長聽了話,扶青緹夫人起來,母親卻瘦瘦的,二十九長,把鐵鏈子釘在腰上,要趕她出門。母親和孩子想看:
壹棒之鱗似雪,千年之罪不明。
七孔有血,兇火從母口中出。
蒺藜從空氣中走進來,比如說,從500倍的破車聲中。
腰腎可不可以在樓裏,獄卒可以用叉子蓋住。
……
阿娘曾經很驕傲,出入羅威錦緞行。
那才配受這泥犁之苦,改邪歸正千百年。
嘴裏拔壹千次舌頭,胸口犁壹百次。
關節的筋和皮到處都斷了,刀劍毫不費力就枯萎了。
……
今天不跟娘娘告別,那我們什麽時候見?
值得壹聽這壹波的痛苦,它的心在痛苦中懸著。
地獄不可替代,但知名者大名。
妳們不能每隔壹段時間互相幫助,妳的兒子急著和皇後壹起死在監獄前。
這篇散文和韻文結合得非常和諧,以《母子相會的地方》作為韻律過渡的循序漸進的提示。於是,木蓮救母的故事可謂驚天動地。三是改文的表現,或者輔以圖片。這壹點從《大木甘連明九木辨文及圖壹卷及序》這本書的書名就可以看出來。書的正面有六張圖,背面回應臨摹和繪畫內容的六段唱腔就是書配圖的證明。
壹般來說,變異的素材有三種:壹種是佛教故事的宗教變異,如妖的變異、妖的變異、母在陰間得救的變異等。這類變體散文通過佛經故事宣傳佛教的基本教義。但是和講經文是不壹樣的。他們不直接引用經文,往往選擇佛教故事中最有趣的部分,敷衍渲染,較少受佛經束縛。二是歷史變奏,如伍子胥變奏、王昭君變奏。大部分都是以某個歷史人物為原型,捕捉奇聞軼事,吸收民間傳說來渲染。第三類是民間傳說的變異,如順子對孝的變異,劉玉鑫的變異。
佛教的興盛促進了唐代僧人傳教方式的改變。庸俗和文學變異是這種變化的結果。流行語和變奏的出現,把佛教的深意變成了淺顯,從而為更多的人接受佛教提供了便利。另壹方面,僧人創造的這兩種特殊的文學形式,極大地拓展了唐代文學的體裁,為唐代文學的繁榮註入了活力。
僧人的佛教文學是繼佛教文學之後興起的另壹種文學形式。歷代僧人在詩詞歌賦、歌謠中,既表達了對經典教義的理解和修經的體會,也表達了自己的心聲,關心民生疾苦。俗語和變奏的出現使深奧的佛教教義得到了普及,在佛教的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和尚文學補充了中國文學在內容和體裁上的不足,是和尚對中國文學做出的傑出貢獻。
第三,文人佛教文學的繁榮
中國古代文人壹直有與僧人交往的傳統。文人與僧人交往的原因很多。有的人在仕途亨通的時候,把佛教當成壹種精神慰藉。有的人受家庭影響很深,從小信佛;也有在官場失意、情緒低落時尋求解脫、接觸佛教的,等等。這些文人接觸佛教後,很多都成了虔誠的居士。因為中國古代文人歷來有反詩的傳統,他們在詩歌創作中自然會寫出大量與佛教有關的詩歌,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堅定的信仰。
東晉以後出現了文人的佛教文學作品。從那以後壹直到近代,凡是對文學有重大貢獻、影響深遠的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其中有謝靈運、沈約、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蘇軾、龔自珍、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是代表壹代人思想學術水平的傑出人物。他們都創作了大量的佛教文學作品,有的還吸收了佛教文學和和尚文學的優點,創作了許多哲理深刻、意境優美的詩歌,促進了佛教文學的大發展。
謝靈運(385-433)是佛教文學史上最早的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大量創作山水詩的詩人。他壹生都是壹個好佛。撰寫《佛教影序》,參與《涅槃經》的修訂。他的詩深受佛教的影響。謝靈運曾經寫過《無量壽佛頌》:
法藏長宮,懷道出國。我願意說四十八,我發誓群居。
凈土妙,來者皆清。如果妳想在老年時安全地發送它,利用早晨的跡象。
這首詩講的是佛陀上輩子出家時的四十八願救苦救難的故事。熱情地贊美了佛陀的悲智。
杜甫(712-770),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愛國詩人,不僅是壹位憂國憂民的傑出詩人,而且對佛教情有獨鐘。他壹生寫了許多禪詩,表達了他的人生苦悶和他要去佛的決心。他的《真義殿禪師》講的是他對佛的敬仰。詩雲:
在蘭若山的高處,陰霾重重。
冰封泉靠細石,細雪落而長松。
問法看詩,又看酒。
未能切斷他的妻子,蔔齋接近高峰。
杜甫曾多次說“詩是我家”,“言不驚人死不休”。然而,在這首詩中,詩人將“詩”稱為“愚”。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因為來到佛寺,與禪僧親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是他歷經滄桑的感受。他皈依佛門的願望是真實的,因為他經歷了太多的磨難,心靈需要休息。
宋代文學家蘇軾與僧人的接觸最為密切,歷史上有很多關於此的故事。蘇軾還寫了大量富有人生哲理的詩歌,如著名的《澠池懷子》:
哪裏的生活都是什麽樣的?這應該像洪飛踏雪。
我不小心把手指和爪子留在了泥上,洪飛駕駛著那個復雜的東西。
老僧已死,成了新塔,壞墻沒理由看老題。
妳知道崎嶇的過去嗎?路人又長又困。
這首詩是蘇軾風和子遊(蘇轍)寫的。嘉裕元年,蘇軾和子遊壹起進京趕考,路過澠池壹座寺院。他們與老僧馮賢相談甚歡,蘇轍寫了壹首《淮澠池寄子照弟》題刻在老墻上。幾年後,蘇軾故地重遊,老僧死了,墻上的詩也不見了。詩人感嘆人生無常,就像紅巖在雪中留下的爪印,雪幹了就什麽都沒有了。
宋代嚴羽(1197—1241)對後世影響很大。曾寫過文學理論專著《滄浪詩話》。在滄華。鐘把對詩的理解比作禪師對禪的參悟,真實而貼切地揭示了禪與詩的密切關系。此外,他還寫了壹篇《訪惠蘭若大師》:
獨尋青蓮雨,渡白沙灘。
壹路入散雪,數峰寒。
山裏的和尚喜歡遊人,亭子是給人看的。
唱罷拂去衣衫,鐘聲留在雲外。
這首詩是壹個詩人寫的,他獨自去壹個寺廟拜訪壹個和尚。冰冷的沙灘,腳步形成的雪道,遼闊的松林,峰巒疊嶂,構成了壹幅清晰陡峭的畫面。和尚喜歡遊人,所以有指出亭子的事,詩人喜歡寺廟的隱居,所以有出錢作詩的事。故事的最後,雲外的鐘聲不絕於耳,與這幅畫面相映成趣,讓事件生生不息。
以上例子舉了幾首文人詩詞,從中可以窺壹斑而知全豹。事實上,文人的佛教文學作品有各種體裁,不僅有詩歌和散文,還有戲劇和小說。正是這些體裁多樣、內容各異的作品,促進了佛教文學的繁榮和昌盛。
從佛教文學的興起、發展和繁榮的過程可以看出,佛教文學是中國佛教文學的源頭。僧文學使佛教文學得以創新發展,出現了大量文人的佛教文學作品,促成了佛教文學的繁榮。佛教文學不僅是宣揚佛教教義的有力工具,也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