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字元撫,於1785年出生,祖籍在福建。
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是當地的教書先生。家裏除了林則徐,還有十個孩子。長兄早年夭折,剩下九個。
父親雖為私塾老師,後來中了秀才又可以領取公糧,但由於家裏人口眾多,僧多粥少,還是難以維持生計。
為了補貼家用,母親常常瞞著父親以女工這項手藝謀生。她也將手藝傳給女兒,以此維持家庭生活。
後來,林則徐在文章《先妣事略》中也回憶起這段往事:
“逾年,家君入學,旋食廩餼。此後館谷雖稍充,而食指漸繁,貧如故。
先妣工針鑿,又善剪彩為草木之花。不孝姊妹八人,皆以先慈之教,備傳其妙。”
家徒四壁,家計雖不用代勞,但林則徐每天到書塾之前,都會事先把母親姊妹們的工藝品拿到店鋪去寄賣。放學後,再到店鋪去收錢回家交給母親。
生活雖苦,但林家家教甚嚴,林則徐的父親也非常開明,林則徐因此從小就得到過很好的教育。
貧苦的家境和嚴格的家教,也使得林則徐日後在為官仕途中升至高官時依然能保持清廉的習慣,以及察民疾苦的作風。
家境雖貧寒,但家庭卻很溫馨。父慈母愛,兄妹相親的家庭環境,在某種意義上給予了林則徐很大的慰藉。
住在他們家附近的鄰居,常常聽到林家吃飯時的歡笑聲。探看之下,不過是十多個人津津有味地吃著豆腐。
甜亦樂,苦亦樂,安之樂之,心善誌堅。
由此可見,林則徐其實算是幸運的,童年的經歷已足夠溫暖余生的苦澀。
林則徐天賦異稟,天資卓越。
四歲時,他已隨父親進入書塾,識文認字。七歲時,他已熟練文體,這在當時而言是非常罕見的事情。
八九歲時,林則徐已然寫出“海到無涯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這樣震驚四座的詩句。
讀書時,林則徐便經常憑借佳作得到獎金,以幫補家庭。
十九歲那年,林則徐參加鄉試,考中舉人。就在揭曉成績排名那天,他正式迎娶鄭家的千金鄭淑卿為妻。
人生的四大喜事,林則徐壹夜之間就完成了兩個:金榜題名的同時,也洞房花燭。
成家立業,他同時做到了。
年底,新婚燕爾的林則徐離開家人前往京師參加會試。這壹次沒有如願中舉,名落孫山。
失落而歸,林則徐回鄉後在福州北庫巷開設了“補梅書屋”,從此開班授徒,自己當老師。
婚後第二年,林則徐在廈門擔任海防同知書記,專門負責處理商販洋船來往,米糧兵餉的文書記錄。
彼時,廈門的走私鴉片問題嚴重,歷任廈門海防同知都是貪官汙吏。外商賄賂成風,無人打擊走私。
林則徐因此認識到鴉片問題和商販伎倆,以此開拓視野。
期間,林則徐得到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被招募為張師誠的幕僚。
張師誠位極人臣,對典章大政等政治學問都有所知。他將自己公事上的知識、權術,壹壹傳授給林則徐。
同年年底,張師誠推薦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為樂正書院主持,林家的經濟得以改觀。
在這壹年,林則徐又參加了會試,但仍未榜上有名。他依然留在張師誠府中當幕僚。
直到1811年,26歲的林則徐赴京趕考,在殿試中考得第二甲第四名的成績。當即,他便被授予翰林編修壹職,從此踏上了官宦之途。
每逢困境,總有貴人相助。幾經周折,最終考取功名,入仕為官。
雖過程波折,但相對結果而言,林則徐無疑是幸運的。天時地利人和,命運還是偏愛於他。
1816年,林則徐離開翰林院,前往江西南昌擔任考官。
父親聽說此事後,因感懷自己過去的經歷,特地寫信給兒子,叮囑兒子要慎選人才。
林則徐此後多次任考官期間,都謹遵父親教誨,對待工作認真嚴肅,因此在士人之間頗得良好的名聲。
1821年,父親病危,林則徐以照顧父親為由辭官而去。乘船返家期間,妻子鄭淑卿在船上生下壹個女兒。回到家中時,父親已病愈。
父親無礙,林則徐重回官場。
1823年,林則徐任江蘇按察使。在任期間,他整治官吏,改革審判程序,親自裁決案件,被江蘇人民稱頌為“林青天”。
林則徐認為江蘇之風氣敗壞,全因鴉片害人,於是下令江蘇禁煙。
時間來到1837年,此時廣東正深陷鴉片的荼毒,所到之處人人吞雲吐霧。
林則徐受命欽差大臣,到廣州查處禁煙。他事先弄清廣州受鴉片毒害的情況,接著查找各家的煙館,掌握大量壹手資料。
1839年3月,林則徐抵達廣州。歷時三個多月,林則徐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余斤。
1839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林則徐當眾銷毀這些鴉片。
功成回朝後,林則徐得到的不是道光帝的嘉獎,而是皇帝突如其來的倒戈相向。
當時,英國發動第壹次鴉片戰爭。道光帝聲稱英國不滿的只是林則徐壹人,只要朝廷懲治林則徐,所有問題都可解決。
林則徐兩次上奏,陳述禁煙抗英的合理性和正義性,都被道光帝否決。並且,道光帝翻臉,指責林則徐壹派胡言。
於是他下旨,革除林則徐的職務,並將林則徐發配至新疆伊犁,效力贖罪。
林則徐抗英有功,卻慘遭投降派誣陷。被道光帝革職,他忍辱負重,壹心憂國憂民。不為個人坎坷而唏噓,只為家國安危而鞠躬盡瘁。
與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別時,滿腔憤怒的林則徐揮筆寫下壹句詩: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這是他愛國情懷的抒發,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寫照。
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則徐。
林則徐先後調任陜甘總督、陜西巡撫、雲貴總督等各地官職。
1847年,林則徐在雲南擔任總督壹職,以維護雲南邊境安定。任職的第二年,林則徐因病重奏請回鄉調治。
因病辭歸,林則徐的政治生涯也由此結束。
1850年,清朝為進剿太平軍作亂,再次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督理廣西軍務。
可是,林則徐此時已經愛莫能助。他的病情沒有從根本上康復,疝氣不時發作。等到普寧時,他已經病入膏肓,不得不暫住在普寧行館。
最後,在兒子和幕僚的陪同下,於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辰時,林則徐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六歲。
林則徐的壹生,生而為國為民,殫精竭慮。最後死,也死於為國家奔波的途中。也算是死得其所。
能為著心中的理想與抱負發光發熱,哪怕結局是飛蛾撲火,也不枉來人世走壹遭。
就像作家今何在在《悟空傳》中說過的壹句話:
“這個天地,我來過,我奮戰過,我深愛過,我不在乎結局。”
剎那間的光芒,已然足夠照亮生生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