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王安石的《傷仲永》壹文,我感觸頗深。文中講述了壹個世代以耕田為業的五歲兒童方仲永,在“未嘗識書具”的情況下,做出了“傳壹鄉秀才觀之”的好詩。卻又在“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中,淪落為普通人。
讀完後,我才明白那個“傷”字,是哀傷,是惋惜,是穿越千年對天才的告誡,是天才墮落後的千年淚。我也為他而傷,傷仲永那個“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使天才淪為庸人的父親;傷那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最終卻“泯然眾人”的方仲永。如果仲永的父親有長遠打算,使仲永得到良好的後天教育,或是仲永自己拒絕四處拜訪,努力學習,我想他絕對能取得壹番巨大的成就。
如果,我有仲永壹樣的先天稟賦,哪怕只有壹點,我也會樹立遠大的理想並努力奮鬥。即使沒有付出全部的時間和精力,也絕不會讓彌足珍貴的“通悟”二字靜靜流失。這是最可怕的,慶幸的是它永遠不會喪失在我身上,因為我沒有擁有過它。像我們壹樣的普通人,也要比萬中無壹得“通悟”再“不使學”間悄然離去的方仲永強許多。我們雖然沒有他聰明,沒有他的才華橫溢,卻有著比他更長的求學路,比他更堅忍不拔的意誌,更光明的前途。
《傷仲永》是壹篇議論文,是為所有求知的人寫的訓誡,天才讀後,會更加努力;普通人讀後,會永遠忘記自卑。人們都會明白壹個道理:“墮落的天才,不過是反面教材罷了”。
範文二:
王安石的《傷仲永》講述了壹個令人惋惜的故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壹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哎呀!不得了了,壹個五歲的小孩竟能作出詩的文采和思想內容都用值得欣賞的地方,這個方仲永可真是神童呀!如日後好好栽培,長大後必成大器!(讀後感)
可仲永的父親可不這樣想,他靠著兒子做詩掙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壹個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刻畫出了仲永之父貪圖小利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愛迪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壹的天分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仲永只靠自己的天分,後天不努力,導致“泯然眾人矣!”的可悲結局。
“玉雖有美質,在於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玉雖有美好的品質,但如果遇不到良好的工匠進行精心加工,那就和瓦片。石塊壹樣微賤。美玉即是如此,何況人乎?天資再聰明的人,也要經過刻苦的學習才能成才。如果只依靠自己的天資,而不去努力奮鬥,也只能壹事無成。天才可能變成庸才,而庸才不學習就會變成蠢才。(中國作文網)
現在是我們學習的黃金時期,只有現在勤奮學習,長大後才會有出路。所以,努力學習吧,因為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範文三:
方仲永從4歲就可以寫詩了,在他的詩裏壹個字就能買好幾兩錢,他爸爸不讓他上學每天讓他寫詩賣錢。
有壹次,有壹個人去看他的時候他已經23歲啦,他的詩已經不再像他小時候寫的那樣好了。再過7年那個人在去看他的時候,他已經和普通人壹樣平凡了。
從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壹個道理:壹個人即使他再聰明,即便是壹個天才兒童,如果不經常學習、讀書,也將是個普通平凡的人。終將壹事無成。正所謂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壹個人小的時候不努力長大也是普通人。
範文四:
《傷仲永》這篇課文的內容是圍繞壹個天才的故事而展開的,文中的主角,也就是仲永,自五歲時所寫的詩句,就有值得人們去細細品味的地方,只可惜仲永的父親是世代以耕業為主,還未體會到讀書的重要性,沒能讓仲永接受後天教育,為此,而扼殺了壹位賢才之人。
課文,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為此留下許多感受。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不公平,山村的孩子雖然窮,但快樂,同時還有遠大的理想,並會為此努力學習,然而城市中的孩子,有許許多多次的機會來學習,但並不會為此而感到榮幸,感到快樂,反而厭惡學習,這時才不該!
熱愛音樂的失聰少年,喜愛寫作的聾啞作家……難道世界上就沒有完美的人嗎?其實上帝在為壹個人關上這扇窗戶的同時,又為其開啟另壹扇擁有更美畫面的窗戶,困難終會克服,但對於上帝的寵兒而言,壹降臨人間就完美無暇,不知多少人羨慕,可是未經磨難的寵兒,總會壹味的認為世界的美好,稍稍不妥,便不能應付。
其實不論天才還是普通人,知識的儲存地永遠好似壹個大水庫,在不斷的向外流水,而同時也需要向裏補水,壹旦枯涸,就會很難再儲滿,水庫存在的意義也不復存在。有句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不錯呀,時代的變化可謂是飛速,潮流壹代接壹代,如果不隨時隨地的學習,很快就會被這個世界“拋棄”,即使天才不去獲取更多的新內容,在不久的將來便與常人無別,才能也就從此消失,而壹個常人不去獲取,漸漸的,恐怕只能蛻庸人。
知識好比海洋中的水,永遠不會幹涸,即使是海面上的壹朵小小的浪花,也是無盡的財富,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那無疑是壹件快樂的事呀!~
範文五:
《傷仲永》壹文早在初中時學過、背過,當時也只是背過而已,今天再次與兒子壹起背誦,細細用心揣摩,感悟到壹個人只靠自己的天賦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取得成功還必須付出辛勤的努力,正如愛迪生所言:“天才是百分之壹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仲永五歲的表現著實令人吃驚,壹個從未接觸過筆墨紙硯的農家孩童卻表現出對知識的渴求,而且能提筆成書,達到“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的程度,其天賦和聰慧不得不令人嘆為觀止,拍手叫絕,即便是二十壹世紀優生優育的孩子也難以與仲永的童年相比,堪稱神童也。
面對仲永的聰明才智,如果其父母能因勢利導,仲永的前程將不可估量。然而可悲的是,仲永之父面被“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沖昏了頭腦,不是給兒子尋找優秀的老師繼續深造,而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整日沈迷於眼前村民的小恩小惠中。讀到這裏我不禁想起曾經在雜誌上讀過的壹篇文章,大意是壹家父親生下孩子後忙於生計,把孩子托付給壹個老狼照顧,結果孩子幾歲後仍不會說話,用嚎叫來表達自己的願望,表現出爬行、善鬥、喜肉等習性,成長為壹個“狼孩”,我不由得為仲永的前程捏了壹把汗。
若幹年後,王安石於舅家再次見到方仲永,“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如果方仲永的父親此刻能夠清醒自己的頭腦,為仲永請師學藝,憑著仲永的聰慧和天賦相信不會太晚。可悲的是,方仲永的父親沒有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不懂得運用“亡羊補牢”的補救措施,以至於七年後的方仲永已“泯然眾人矣!”
讀完全文,再感悟本文的標題——傷仲永,作者在為仲永之父因愚昧無知、貪圖蠅頭小利而“傷感”,由於家長的“不使學”而導致壹個頗具天賦的孩童最終“泯然眾人矣!”我作為壹名初中孩子的家長,也為仲永而“傷感”,既然自己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為何壹味地聽從父命而整日“環謁邑人”呢?五歲的仲永沒有自己的見解,可十二三、二十幾歲的仲永還要惟命是從嗎?他的隨波逐流也太可悲了吧?現在的孩子可比他有主見的多呢!
在我們身邊,也不乏壹些自認為孩子很有天賦的家長,常聽他們在眾人面前顯擺自己孩子如何如何的出色、如何如何的優秀,在此我要奉勸這些家長們,千萬要把仲永父的教訓作為前車之鑒,引導優秀的孩子接受更好的後天教育,給孩子營造壹個良好的發展空間。我還要告誡那些恨鐵不成鋼的家長們,不要壹味地打擊、痛斥孩子的“愚蠢”和“笨拙”,恐怕每壹位家長都聽說過牛頓曾被老師指定為“愚蠢的無可救藥”的學生,他憑借自己的好奇心不也發明了萬有引力嗎?我們都曾嘲笑過愛迪生坐在雞蛋上孵小雞的事情,他憑借自己的勤奮和汗水不也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嗎?“蠢才”和“天才”有可能是與生具有的,但卻不是壹成不變的,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蠢才”壹定會變成“天才”;如果坐在“天才”的寶座上渾渾噩噩,相信方仲永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我們壹定要記住“不言棄,不放棄”,只有永不言敗的人才有資格佩戴“天才”的桂冠——勤能補拙是良訓。
傷仲永,傷仲永,願仲永之傷永遠成為壹種教訓。